龔文佳
在小學合唱教學中,音準是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雖然有的孩子學過器樂,有一定的音高概念,但在大部分同學都沒有很好的音準的情況下,個別有音準的同學在合唱學習中并不能充分發(fā)揮出他們的優(yōu)勢。很多孩子甚至連基本音級C—B的唱名都不熟悉,更別說在合唱學習中讓他們通過唱名去找音高了。通過反思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筆者發(fā)現(xiàn),孩子們雖然對音名、唱名沒概念,可他們對老師的肢體語言非常感興趣,并且可以很快地接受,于是就想是不是可以用更直觀的方法讓孩子們感受音高。筆者用人教版《音樂》五年級上冊的二聲部歌曲《叮零零》驗證了一些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音高的方法。
在課上,筆者直接先把歌曲二聲部部分拎出來讓學生學唱。第一次嘗試讓學生學唱每個音的唱名,果然幾乎沒有效果,學生唱了音名就沒辦法顧及到音準,有了音準就忘了唱名??梢姡跊]有樂理知識的學生眼中,唱名和音高是兩碼事,唱名沒辦法讓他們準確地找到音高,而只能增加他們在學唱歌曲中的負擔。雖然筆者在一年級的教學過程中一直都在教學生每個音對應的唱名,但每周只有兩節(jié)音樂課,使得唱名學習的進度變得很慢。不過,無論是低段學生還是中高段學生,對老師手勢的高低走向比對每個音的唱名反應要快得多,在還沒有教授柯爾文手勢的情況下,筆者的手往下,他們的音也會跟著變低,筆者的手往上,他們的音也會跟著變高。
于是筆者第二次教五年級的孩子學唱歌曲的二聲部部分時,分別用右手和左手做低聲部和高聲部的柯爾文手勢高低走向,全班同學用“l(fā)u”音學唱。學唱兩個聲部階段是全體學生一起唱,不分聲部,但教師的左右手一定要分聲部,這一點非常重要,要讓學生看明白教師的左右手手勢分別代表著什么樣的音高走向。通過手勢指揮,學生開始很好地掌握了兩個聲部的音準。
在學生掌握了音準后,又一個難題出現(xiàn)了,高聲部出現(xiàn)了四拍的長音,還有幾個前倚音,這些節(jié)奏上的難點,盡管筆者范唱了很多遍,學生也很努力地學,但一直學不到點上??墒侨绻艞壷暗氖謩菰龠\用其他肢體語言就會影響好不容易掌握的音準。這就得另尋方法來解決這些節(jié)奏上的問題。在合唱中,如果兩個聲部的節(jié)奏無法吻合,再好的音準都是徒勞的。這時筆者想到了近幾年來運用得很普遍的圖形譜,圖形譜和柯爾文手勢都是通過比較直觀的方式來讓學生學習音樂,但它們最大的不同在于:柯爾文手勢是國際統(tǒng)一的,而圖形譜則可以是每位教師自己原創(chuàng),根據(jù)不同的學生情況創(chuàng)作不同的圖形譜,大多運用線段、曲線等表示。
筆者用藍色線段代表低聲部、紅色線段代表高聲部,學生們可以通過線的長短、變化來掌握音的長短和前倚音。經(jīng)過音高、節(jié)奏的學習后,學生可以唱準各聲部,但還不能把兩個聲部合在一起。這時還需要做一個簡短的練習:在學生唱熟兩聲部旋律后,右手和左手分別用手勢帶低聲部和高聲部的主干音,低聲部唱mi持續(xù)音,高聲部找la,在學生音準穩(wěn)定后,練習兩聲部八分音符。以此類推,低聲部唱準mi、la、do,高聲部唱準mi、la、do和高音mi。每一遍都要讓學生關注教師的手勢,學生唱準主干音后讓他們加入歌詞,結(jié)果一下子就唱準了。由此可見,前期環(huán)節(jié)音準、節(jié)奏基礎鋪墊得好,后面二聲部合在一起就非常容易。
筆者認為,在小學合唱教學中,以下幾點非常重要:
1.低段教學中樂理基礎非常重要。使用簡譜課本的地區(qū)要讓學生學習簡譜唱名和節(jié)奏,使用五線譜課本的地區(qū)則要讓學生充分掌握五線譜中各音的唱名和節(jié)奏,因為這直接關系到學生后期的音樂學習;在平常的教學中,每節(jié)課應設計一些簡單的二聲部練習曲,讓學生分組唱各自的不同聲部,由自己學唱,到小組合作,或讓校合唱團成員或是班里音樂水平相對突出的學生帶領,自主完成各聲部的初步學唱,比一比哪組唱得又快又準又好,再讓孩子們一起合唱,體會和聲的和諧之美。
2.注重平時教學中的點滴滲透。在每堂課的教學中,無論是不是合唱歌曲,都要運用手勢和肢體語言,讓學生和教師達成一定的默契。教師通過手勢和肢體語言來表現(xiàn)音的高低、長短,也可以表達歌曲樂句的不同情緒。學生理解了教師的手勢,便會在腦海中形成對這個音的理解,再結(jié)合平時學習的樂理知識,學生漸漸就開始可以自己對著譜子模唱樂句。
3.在平時的單旋律歌曲教學中,要注重學生音色的練習。教師要告訴學生怎樣的聲音是好聽的,怎樣的聲音是刺耳的,平時上課過程中一定要有練聲環(huán)節(jié),調(diào)整學生的發(fā)聲方法和指導學生運用氣息,并且利用練聲曲進行不同節(jié)奏型的訓練,達到熟悉各種基本節(jié)奏型的目的。要指導學生將不同的個性音質(zhì)融入發(fā)聲狀態(tài)相對統(tǒng)一的合唱之中。
4.鼓勵學生課余時間學習器樂或參加合唱團,培養(yǎng)樂感以及對音樂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