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瑞
摘要:本文通過對埃德溫·戈登音樂教學法內容的研究學習,旨在探討在其教學法實施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戈登音樂教學法 教學 教師角色
埃德溫·戈登(Edwin E. Gordon,1927-)是活躍在美國音樂界的音樂教育家,所研究的音樂教學法是在吸收其心理學成果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的。戈登的音樂性向研究證明,兒童在大約九歲之后,音樂潛能不再發(fā)展,呈穩(wěn)定狀態(tài)。也就是說,到小學三年級為止,課堂上正規(guī)音樂教學的質量,與它和繼續(xù)有需要提供非正規(guī)的環(huán)境影響,以作為正規(guī)教學的先前準備。①世界上本就沒有完全相同的個體,更何況在個體音樂感知方面更是有所差異。音樂性向作為戈登音樂教學法的基本依據(jù),讓音樂教師無論是在集體教學還是單獨教學過程中更加科學地進行因材施教。戈登認為,一位能夠有效地使用音樂性向測驗的教師,能為將音樂當做副業(yè)或職業(yè)的學生提供最好的準備。在戈登音樂教學法中,學生的音樂性向固然重要,但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的角色顯得更為關鍵。因此筆者認為在教師角色方面,有以下三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一、音樂素養(yǎng)之啟蒙者
戈登音樂教學法中所強調的音樂聽想能力即發(fā)展中的音樂性向之基礎。音樂本身就具有非語義性的特質,其特殊的呈現(xiàn)方式給予欣賞者首先的刺激即為聽,這也與黃自先生所提出音樂欣賞的第一層次“知覺的欣賞”如出一轍。戈登音樂教學法要求無論是父母還是教師都應該在兒童接觸音樂的初期階段為其創(chuàng)造非正式地傾聽、聽解與演奏(唱)的環(huán)境,且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所處的環(huán)境控制著他們的各種反應,之所以創(chuàng)造此種環(huán)境是為了使兒童能夠潛意識地透過音樂欣賞進行音樂感知,此類的啟發(fā)與引導正是為兒童將來能有更好的音樂聽想能力做準備。因此教師要觀察并了解到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對音樂的這種感知以及其心理發(fā)展特點,有助于在音樂教學中更為有效地對學生進行評量。已有研究證明,越早接觸音樂的學習所收獲的效果越為顯著,因此教師在每個階段要針對幼兒所表現(xiàn)出的特點去安排音樂教學活動,以求最大限度發(fā)展其音樂潛能。
二、序列教學之引導者
戈登在其音樂教學法中所設計的教學活動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具有一定的序列性,他認為教師在每節(jié)課不超過十分鐘的學習系列活動中要將學習謹慎地排序,以傾聽、演奏、讀譜、寫譜、創(chuàng)作與即興為目的,在團體情境中,針對學生音樂的個別差異進行教學。②然而在戈登音樂教學法中并不提倡教師使用鋼琴或其他樂器輔助教學,而是通過歌唱來進行引導,在每節(jié)課的音型教學與節(jié)奏型教學中,教師必須準確無誤地對學生所反映出的音樂素養(yǎng)進行評判,所以教師就必須擁有對音準的感知力和極好的導唱,這就對教師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除此之外,音樂性向測驗的結果必然能為掌握學生個體資優(yōu)指數(shù)提供參考,可是每個兒童在九歲之前的音樂性向仍然在發(fā)展,因此就要求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對兒童的音樂感知能力以及發(fā)展能力有一個極為精準的辨別,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兒童并發(fā)掘其內在的音樂潛能。戈登音樂教學法學習序列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音型教學與節(jié)奏型教學,其教學過程都為教師首先進行由易到難的導唱音型或是吟誦節(jié)奏型,利用雙臂、雙手及面部表情指示學生傾聽或吟唱,讓學生隨著教師的引導從“聽”到“想”,最后表達自己,班杜拉在其社會學習論中就認為學習來自觀察和模仿,而這樣循序漸進地“聽想”教學也正是由教師進行引導,學生進行最為直接的模仿學習。
三、音樂教學之驅動者
初級、中級音樂性向測驗包括音測驗與節(jié)奏測驗,每個兒童在進行了音樂性向測驗之后都會有一個百分等級,教師應該根據(jù)初級音樂聽解測量或中級音樂聽解測量的百分等級,將兒童分為三組,即高分組、平均分組以及低分組。③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就要因材施教,教師在音型教學與節(jié)奏型教學中,協(xié)助學生進行學習,使之順利完成音型與節(jié)奏型的模唱并給予鼓勵,成功的經驗增進學生的自我效能,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戈登指出最理想的狀況是:無論學生的音樂性向是高、平均或低,都能獨唱容易的音型或節(jié)奏型;所有平均與音樂性向高者,能學會獨唱中等困難的音型或節(jié)奏型;所有音樂性向高者,能學會獨唱困難的音型或節(jié)奏型。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強調更高層次的觀點以達到個體內在的卓越與成就,還要給予學生有意義的教學,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自己的能力感與自信,使學生認為自己有能力進行更好地學習,以此激發(fā)學生的音樂潛能。
戈登認為,假如某一社會能增加人們直到九歲之前的非正規(guī)影響,與正規(guī)音樂教學兩者的質與量,則該社會的音樂性向平均階層,無疑地會得到提升。⑤這也正是國民音樂素養(yǎng)之體現(xiàn)。從兒童發(fā)展期的音樂性向到穩(wěn)定期的音樂性向,若想要得到提升,教師的引導與先天的資賦同等重要,從啟蒙者到引導者,再到驅動者,在戈登音樂教學法中教師的角色尤為關鍵,這無疑對進行戈登音樂教學法的教師提出更多的挑戰(zhàn)。
注釋:
①[美]Edwin E. Gordon:《初級音樂聽解測量與中級音樂聽解測量手冊》,何佩華譯,北京:麗文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
②[美]Edwin E. Gordon:《躍進——音樂課程學習系《初級音樂聽解測量與中級音樂聽解測量手冊》,何佩華譯,北京:麗文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
③[美]Edwin E. Gordon:《初級音樂聽解測量與中級音樂聽解測量手冊》,何佩華譯,北京:麗文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
④[美]Edwin E. Gordon:《初級音樂聽解測量與中級音樂聽解測量手冊》,何佩華譯,北京:麗文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
⑤[美]Edwin E. Gordon:《初級音樂聽解測量與中級音樂聽解測量手冊》,何佩華譯,北京:麗文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
參考文獻:
[1][美]Edwin E. Gordon.初級音樂聽解測量與中級音樂聽解測量手冊[M].何佩華譯.北京:麗文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3.
[2][美]Edwin E. Gordon.躍進——音樂課程學習系列活動教師手冊[M].何佩華譯.北京:麗文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3.
[3]許冰.埃德溫·戈登音樂性向研究述評[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04).
[4]吳珍.埃德溫·戈登音樂學習理論研究[J].中國音樂(季刊),2009,(01).
[5]陳玉婷.戈登幼兒音樂課程之協(xié)同行動研究[J].幼兒教育研究,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