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槐
如何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讓語文學習不再成為學生學習中的老大難問題,一直是近幾十年來語文教學關注的話題。筆者認為,語文教學要取得較好的效果,應正確處理好以下五種關系:
1. 工具性與人文性。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兩大特征,在語文教學中要二者兼顧。語文教學應遵循由工具性逐步向人文性過渡的規(guī)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對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等語文知識的積累和書寫、查閱工具書、誦讀、寫作等習慣的養(yǎng)成,即以工具性為主,兼顧人文性;初中階段,語文教學應在小學學習的基礎上逐步增加人文性的東西,以語文知識的進一步加深、習慣興趣的進一步培養(yǎng)與人文知識人文素養(yǎng)的逐步增加相結(jié)合為主要策略,即工具性與人文性并重;高中階段,語文學習應以人文性為主兼及工具性,強化人文性,淡化工具性。
2. 知識與能力。語文學習的目的是形成語文素養(yǎng),為人的終身發(fā)展奠基。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離不開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扎實豐富的語文知識有利于形成較好的語文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實實在在的語文知識,對形成語文素養(yǎng),進而沉淀為人文素養(yǎng)是大有益處的。如要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就要先讓學生掌握平仄、壓韻、對仗、意象、意境、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抒懷、樂景寫哀情、虛實結(jié)合、動靜結(jié)合等一系列古詩知識及背景知識。否則,語文能力便失去了載體和依托,語文素養(yǎng)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3. 講授與習得。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習得互為表里,相輔相成,不可或缺。語文學習中,教師的講授為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為學生完成知識的建構提供必要的知識背景鋪墊,并提出學習的任務和要完成的問題,對學生自主學習形成鮮明的導向,是學生習得的前提,有助于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忽視教師的講授,一味地強調(diào)“學在教先”,勢必弱化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降低語文學習的效率。語文學習的最大特點是習得,教師講授的終極目的是為學生的學服務。因此,語文教師要給學生留足自學時間,讓學生自己讀、自己寫、自己悟、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總結(jié)。
4. 語感與語理。語感,是對語言隱含意義的一種深刻的直覺,是不可忽視的語文學習方法。詩人余光中說:“中文之美,不僅美在形體,更美在風骨,美在精髓?!睗h語的每一種語感美的背后都有“美”的理性存在。語文的學習就是感受這種美,揭示挖掘這種“美”的理性。如同是疊詞,“姥姥”和“叔叔” 就有疊音詞與重疊式之分;“熱熱鬧鬧”“合計合計”就有“AABB”式和“ABAB”式之別。形容山和水很多時說“千山萬水”而不說“千水萬山”,是因為“千山萬水”的音韻是“平平仄仄”,而“千水萬山”的音韻是“平仄仄平”,不符合美學原則。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5. 課內(nèi)與課外。教育的目的就是讓人明白生活的意義,獲得生活的能力。語文教學要堅持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的原則,把課內(nèi)學習與課外學習結(jié)合起來。曹雪匠在《紅樓夢》中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葉圣陶說:“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闭Z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教師要想盡一切辦法接通社會與生活的血脈,讓學生在鮮活的社會生活中感受、學習和實踐語文,讓學生在欣賞、思考、感動、表達中踐行知與行的統(tǒng)一。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