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云
摘要:在學校發(fā)展的過程中,問題學生的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值得我們去思考,去研究,要想營造出和諧、民主的氛圍,對問題學生的轉化是必要的,教師要有淵博的學識,要有愛心,還要掌握必要的溝通技巧,學會與學生巧妙地交流,共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問題學生 知識 愛心 溝通技巧
俄羅斯有句諺語:“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歡,而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雹龠@句諺語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國教育的現(xiàn)狀。作為教師,我們往往偏愛那些學習好的學生,對那些“問題學生”不加重視,或重視程度不夠。在這些問題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如果能夠及時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加以指導和幫助,那么我相信他們的潛力是巨大的。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為什么被稱為“問題學生”的學生會越來越多?我認為問題的形成離不開內因和外因。外因一般包括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和學校因素三個方面。而在這三方面中,學校教育對學生的整體發(fā)展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相當一部分學校仍然存在“為應試而教,為應試而學”的思想,他們仍然以升學為主要教育目的,忽視了對落后生的指導。在這種價值取向的引導下,學校教育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批問題學生,而作為教師,我們對學生的成長亦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溝通技巧,學會善于與學生溝通,巧妙地交流。
淵博的學識是教師征服學生的首要因素。要教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F(xiàn)代社會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社會,我們要想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就要不斷地汲取營養(yǎng)。作為教育工作者,除了教材外,我們必須要有大的閱讀量,形成每天讀書看報的習慣,我們不但要多閱讀與本專業(yè)相關的書籍,而且還要經常接受業(yè)務培訓,這是提高我們專業(yè)水平的重要途徑,畢竟專家學者的水平、站位角度要高,而我們可以從他們那里了解整個教育的現(xiàn)狀,了解教育最新前沿信息。再者,我們還可以利用身邊的有利因素,多與學生溝通交流,我們不必要害怕暴露自己的“無知”,大圣人孔子不是都曾經說過“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眴幔扛螞r,新課程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應該是相互促進、教學相長的關系,與學生探討,還可以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環(huán)境。
有愛心是轉化問題學生的一大法寶。責任源于愛心,教師育人,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一位好老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師德和職業(yè)作風,這樣他才能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教育、感染每一位學生。教師要時時處處為學生考慮,以學生為本,換位思考,即使學生犯錯,教師也要恰當?shù)奶幚恚莆找欢ǖ某叨?,做好學生的轉化工作,教師還要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用心關愛、呵護他們,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幫學生所需。只要我們用心盡責、無私奉獻、真誠關愛,相信他們都能體會到老師的用心良苦。
掌握必要的溝通技巧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特級教師華應龍認為“教學要成功,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啟迪智慧,更要點化生命。”②作為教育工作者,首先,我們要做到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要對他們一視同仁,對他們充滿信心。作為學困生,他們也有他們的煩惱,他們也想向好學生那樣得到老師的關注,所以,我們對于這些學生更要多一份關愛,多一份照顧,讓他們知道老師是公平的,老師是重視他的,慢慢地問題學生也就不再是問題了。其次,讓問題學生建立自信心。榮獲“全美最佳教師獎”的克拉克專教困難學生,他制定《五十五條班規(guī)》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們建立自信和自尊。自信心是一種強大的動力,在與問題學生溝通交流時,我們更應該鼓勵他們樹立遠大的目標,讓他們建立自信,踏踏實實地走下去,逐漸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一步步戰(zhàn)勝自己。再次,真正做到與每一位學生真心交流。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將心比心,就是拿心換心;教育就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師不僅要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做人。我們也許比學生多些知識,多些閱歷,但是誠心地交流才是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法寶。報刊雜志有時總在報道師生之間的矛盾,但是我認為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多傾聽學生的心聲,多關注一些問題學生的心理變化,讓他們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正確地評價自己,培養(yǎng)他們戰(zhàn)勝困難的自信心,我想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是魚和水的關系,二者是可以成為朋友的。
回想跟他們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我的內心充滿著感激,是他們讓我知道教師的生活是如此的多彩,是他們讓我明白了講臺的真正含義,是他們讓我感覺到了溝通的重要。從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青春活力,看到了生命的堅強,看到了明天的希望。用激情點燃希望,用愛心溫暖心靈,用拼搏促進成功。在成功的路上,有你,有我,也有他。
參考文獻:
1.劉平平,《成功轉變問題學生》,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楊桂青,侯亞文,《關注教師精神成長與文化素養(yǎng)系列(之三)》,《中國教育報》,201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