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霞
摘 要 本文在實地調查和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分析研究達里雅布依牧民的社會文化現(xiàn)狀,得出結論,達里雅布依人雖然一直生活在沙漠腹地。他們主要以放牧為生,雖然條件非常艱苦,但是他們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
關鍵詞 維吾爾族 牧民社會文化 沙漠腹地 達里雅布依鄉(xiāng)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8.091
Social and Cultural Status Analysis of Xinjiang Hotan Uighur Herdsmen
——Take Daliyabuyi Town as an example
WANG Xiaoxia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Based on field surveys and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status of Daliyabuyi herders, concluded that although there has been Daliyabuyi people living in the desert. They mainly herding, although conditions are very difficult, but they form a spiritual culture w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Uighur; Pastoralists social culture; desert; Daliyabuyi Town
0 引言
在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新疆)南部和田地區(qū)于田縣的達里雅布依鄉(xiāng),目前還生活著一支主要依靠放羊為生的維吾爾族。他們生活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腹地,與其他生活在草原、高山牧場等地專門從事游牧生活的牧民也不相同,沙漠腹地沒有成片的草場,他們沿克里雅河居住,相距都很遙遠,遠的約40公里,甚至更遠。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保護沿克里雅河流域的自然生態(tài),保護上百萬畝古老胡楊林等自然環(huán)境,新疆自治區(qū)黨委和政府、和田地委和行署計劃在近幾年內對田縣達里雅布依鄉(xiāng)農牧民進行整體搬遷。一旦搬遷,達里雅布依形成獨有的沙漠牧放文化,以及當?shù)毓爬稀⒃鷳B(tài)的維吾爾族民風民俗將會消失。面對這一即將消失的脆弱的民族文化,全面地考察、記錄研究達里雅布依的社會文化是我們難得的機會。
本文是在我們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并經過查詢相關文獻資料而撰寫出達里雅布依牧民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
1 達里雅布依牧民的物質文化
達里雅布依人屬于維吾爾族系,其物質文化與維吾爾族有極大相似之處,但是由于他們居住在特定的沙漠腹地,他們的物質文化在飲食、居住和交通方面具有顯明的特色。
1.1 達里雅布依牧民的飲食
游牧維吾爾族(達里雅布依)人的飲食文化由于受到自然環(huán)境和地域的限制,他們的飲食較其他維吾爾族的飲食要簡單得多。主要特點是沙烤較多,以面食為主,喜食肉類和乳類,水果蔬菜極其稀少。最主要的食物就是“庫買其”,肉食主要是羊肉,他們對羊肉的吃法有三種:一種為沙烤全羊;第二種為用紅柳枝穿羊肉烤熟即食;第三種為羊油包羊肝,用羊花油裹上羊肝子烤熟即食,鮮嫩、風味獨特。
達里雅布依人的燒烤與其他維吾爾族的燒烤不同,他們主要是用沙土烤制,而其他維吾爾族的燒烤一般都在馕坑里烤制。達里雅布依人最具有沙漠特色的飲食是他們具有自主產權的庫買其和羊肚子烤肉。
庫買其是達里雅布依人的主食(也是最古老的沙烤大餅面食)。庫買其有一種獨特的香味,是一種營養(yǎng)價值極高的食品。庫買其是按其原料的不同分為白面庫買其和玉米面庫買其,按其有餡和無餡分為帶餡庫買其和無餡庫買其。
他們做的較多最典型的一種庫買其是用羊肉和洋蔥做餡的白面有餡的庫買其,其制作方法尤為奇特:先和好面,將面和水均勻地揉在一起,再用拳頭將面團搗壓成一塊面餅,厚約半指,然后放上調制好的餡,達里雅布依人做庫買其用的餡主要是用羊肉丁和洋蔥(當?shù)厝私小捌ぱ雷印保┘尤牒唵蔚淖袅险{制而成,再用一塊面餅蓋住,邊緣用手捏合起來,成圓形或半圓形的約3~4cm厚的面餅,將面餅攤在燒燙的熱沙上,再蓋一層熱沙,經過外烤里煮還有燜,烘烤約40分鐘即可取出食用,面餅與炭灰之間沒有任何東西相隔,但餅熟后拍一拍,一點灰土也不會有,拍去沙礫,取來小刀,如宰殺牲畜一般,在上面切一個小口,用碗接在下面接住肉湯,一般會接滿兩茶碗。
庫買其的味道很好,里面的羊肉又嫩又香,而且羊肉的香味還有油湯都滲到馕里去了,滋味特別,肉香淳樸,也很可口,可以和pizzarhut的超級至尊媲美。
羊肚子烤肉:達里雅布依人在沙漠里缺炊具,天生天養(yǎng)的他們發(fā)明了自己的美食——“羊肚子烤肉”。他們先在營帳旁的沙丘上挖沙生火,3小時后沙子燒得發(fā)紅,開始宰羊。主刀熟練地剝下羊皮,將羊的肚子掏空,取出羊胃清理干凈,將羊肉切成碎片,拌上香料裝入翻轉過來的肚子,埋入被胡楊炭火燒成朱紅的沙坑。3小時后,挖沙開胃,倒出了滿滿三大碗濃湯,香噴噴的一大盤烤羊肉。
在達里雅布依鄉(xiāng),庫爾班承傳了這個祖先留下來的傳統(tǒng),這是只有在沙漠中生活的人才能創(chuàng)造出整個“烹飪”過程,在沒有水的條件下,放入香料是傳承人對傳統(tǒng)手藝的改進。
1.2 達里雅布依牧民的居住
久居大漠深處的達里雅布依人,由于自然環(huán)境的限制,這里的牧民居住得非常分散,一戶人家一片胡楊林,一群羊,一口水井,一戶與一戶之間相距甚遠,少則幾公里,多則30~40公里。
達里雅布依人至今仍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他們居住的房子極其簡單,都是四四方方的,家家整潔干凈。院子里的沙土平平整整,灑著清水。由于達里雅布依胡楊和紅柳遍生,因此他們的生活都和這兩種樹木密不可分。選擇在胡楊林蔭下安家,房子是由胡楊、紅柳枝排扎而成。先做好地基,然后用胡楊枝干做成支架,用紅柳枝編織成墻體,再將和好的泥巴糊抹上去,屋頂鋪以較厚的蘆葦,形似木籠,房門則是由一棵粗大的胡楊木挖空一分二做成。雖然沙漠里降水非常少,但由于風沙的侵蝕,大多數(shù)的房屋墻泥脫落,看似一排排的籬笆墻,墻體涂抹草泥。
1.3 達里雅布依牧民的交通和教育條件
由于是沙漠腹地,交通是極其不便,沒有硬化道路,也只有專用沙漠車出入不會有什么問題,達里雅布依鄉(xiāng)距離于田縣城230公里,其中210公里是沙丘和沙山,全程有9個高度為40~50米的沙山。許多最高檔的越野車都很難行駛,即使是沙漠車,在這起伏的沙丘上行使,平均速度也不到20公里/小時。
在教育方面,達里雅布依鄉(xiāng)有一所小學,小學目前有10名教職工,負責孩子們的飲食起居和學習。他們都是外鄉(xiāng)人,一年中只有寒暑兩個長假才能返家探望。幾個女教師都畢業(yè)于本地師專。她們沒有因為學校條件不好,距離縣城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學生居住分散而放棄這里的工作。他們確實應該是最該尊敬的工作者。
學校沒有放松教學管理,都是按照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進行教與學。孩子們一般15天回一次家。教職工基本上一個月回一次家,有時候,因為忙于教學,有些老師一個學期才能回一次家。但達里雅布依鄉(xiāng)的教育現(xiàn)狀還是有以下問題存在:地處沙漠腹地,自然環(huán)境惡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學生入學率低,教學質量差。整個鄉(xiāng)沒有幼兒園和學前教育。中學以上只能到遙遠的縣城上學。
2 達里雅布依牧民的精神文化
達里雅布依人一直生活在沙漠腹地。對此,我們進行了必要而十分有效的實際調查,并獲得較為理想的調研資料。進一步了解和認識了他們的精神文化世界。
2.1 語言文化
他們的語言屬于維吾爾語系,但具有一定的方言習慣,同和田地區(qū)維吾爾族人使用的語言基本相同,但也有著自己的地域特色和具體的特點。達里雅布依人世代口傳,不用文字記載。更多時候使用體態(tài)語。達里雅布依人同維吾爾人一樣善于把感情寫在臉上,尤其是通過眼睛來表達內心。通過他們的眼睛,憑借人類對眼神這種準語言的普同性,人們可以解讀出感情心境。
2.2 節(jié)日文化
游牧維吾爾族牧民(達里雅布依人)他們的節(jié)日文化類同維吾爾族的節(jié)日文化,達里雅布依人每年隆重過的兩個節(jié)日是:古爾邦節(jié)和肉孜節(jié)。古爾邦節(jié)、肉孜節(jié)都是鄉(xiāng)里最熱鬧的時刻,尤其是在鄉(xiāng)政府的駐地鐵里木。在過節(jié)時候會人聲鼎沸。這里的小商店只有這些時候 “顧客盈門”,平時非節(jié)日的時候這些商店并不怎么開門營業(yè)。
2.3 婚俗文化
婚姻禮俗在一個民族的習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表現(xiàn)民族禮俗的特點。達里雅布依人的婚禮習俗是結合克里雅人的婚俗習慣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同時保留著傳統(tǒng)特色。應該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非常獨特的民族文化。
達里雅布依人平日生活得十分寂靜,只有婚喪嫁娶的日子才是隆重熱鬧的時間,因為那可是大事,每家每戶都來參加。主人準備好吃的,從日出到日落等待客人光臨。
這沙漠里的婚禮,由于各家遠近不同,交通又不便,到賀的親朋好友未必能準時,鄉(xiāng)親們彼此熟悉卻路途遙遠,一般要步行一天以上,當天回去是不可能的,由此喜宴一般都會連續(xù)開辦幾天,鄉(xiāng)親們也要陸續(xù)在主人家住宿幾天。所以一般婚禮最少要辦3天,接待陸續(xù)前來祝賀的鄉(xiāng)親們。
按照當?shù)亓曀?,締結婚姻的形式主要經過擇偶、說媒、贈送彩禮、定親、婚禮幾個階段。傳統(tǒng)的習俗規(guī)定未舉行婚禮的未婚男女不得單獨相處。新娘與新郎在達成結婚意向之后,往往基本不見面,直到男方提親時可能才見上一面。
達里雅布依人以放牧為生,雖然條件非常艱苦,但是他們照樣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下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牧業(yè)文明和農業(yè)文明的相對性得以體現(xiàn)。
3 結語
我們可以得出,現(xiàn)在生活在于田縣沙漠腹地的達里雅布依人,一定是同新疆境內所有的維吾爾族一同走來,保持繼承了歷史上的生活模式,是維吾爾族傳統(tǒng)生活的真實存在。他們把游牧生活引入沙漠深處,繁衍至今,他們的歷史和他們的種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充分證明了牧業(yè)文明和農業(yè)文明的相對性。
參考文獻
[1] 王鐵男.沙漠中的達里雅布依人.百科知識,2007(17):48-50.
[2] 尚昌平.沿河而居[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3] 王鐵男.神秘的達里雅布依.西部論叢,2007(6):83-90.
[4] 張鴻墀.達里雅布依:沙漠腹地的村落.帕米爾,2006(1):52-63.
[5] 張鴻墀.達里雅布依_胡楊林里的悄然隱者.新疆人文地理,2010(2):36-45.
[6] 紅娟.伊斯蘭教權利義務觀探微.黑河學刊,2011(6):20-22.
[7] 尚昌平.婚禮_達里雅博衣女人的節(jié)日.旅游,2005(11):78-82.
[8] 奚婷.探訪克里雅河沙漠深處的新娘.http://travel.sohu.com/20071103/n25 3044053.shtml.
[9] 買托合提·居來提.沙漠綠洲——于田縣達里雅布依.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10(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