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浩鋒
(廣州美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1445)
摘 要 在法治國家,人民的權利觀是法治水平的重要指標;在當代中國,大學生的權利觀更是直接反映了其思想道德水平、法律思維水平,影響了其行為方式。本文以大學生權利觀偏差為視角,對大學生權利觀有關問題進行簡析,并給出方案。
關鍵詞 權利觀 大學生 權利觀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8.006
Analysis on College Students' Right Philosophy
YANG Haofeng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45)
Abstract: In the law governed country, the concept of people's rights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level of the rule of law;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concept of the rights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direct response to their ideological and moral standards, the level of legal thinking, affecting their behavior. In this pap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ights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deviation, the rights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issues, and give the program.
Keywords: right philosophy; college students; right philosophy education
所謂權利觀,就是對“權利”的基本認識和態(tài)度,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對各種權利現(xiàn)象的穩(wěn)定的、整體的看法。本文的價值基于兩方面的前置背景:第一,在現(xiàn)代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權利思維是法治思維的本質(zhì) ,權利思維導向下的行為方式是社會行為的基本范式;第二,大學生作為即將邁向社會的主要群體,其權利觀念直接影響了其社會活動的行為方式、直接影響了其個人價值實現(xiàn)程度、最終影響了在當代中國“依法治國”“法治社會”理念的落實情況。
權利,概而論之,即為“應得”。從本體論而言,為利益,表現(xiàn)為對人的“有用性”;從關系范疇而言,表現(xiàn)為一方得以對另一方提出要求、要求另一方配合以實現(xiàn)權利者利益、期待的某種依據(jù);從機制范疇而言,有權利必有義務,有義務必有權利,權利者權利的實現(xiàn)以義務者義務的履行為必要條件;從語義分析范疇而言的,“權利”的完整意義必然包含了與其對應的“義務”,從這個角度講,“權利觀”即為“權利義務觀”。
在藝術設計類(視覺藝術方面)院校從事輔導員工作兩年中,通過與兩個年級共十三個班級學生的長期交往,筆者認為,大學生權利觀至少存在如下問題。
第一,權利與權力混淆。權利的語境是私法(為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公司法、婚姻法等法律的適用范圍),權利對應的關系模式具有平等性,具體表現(xiàn)為一方得以依據(jù)所擁有的權利對義務方提出請求,而義務方應當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以滿足權利方的權利要求,從而實現(xiàn)其權利。但是權利者只是擁有“請求權”,在義務方拒絕履行的情況下,權利方?jīng)]有強制的權利。而權力的語境是公法(為刑法、行政法、訴訟法、經(jīng)濟法等法律的適用范圍),權利對應的關系模式具有不平等性,表現(xiàn)為一方得以依據(jù)權力(應有合法授權)命令另一方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另一方(義務方)不得拒絕,否則權力方可以采取一定的強制措施以迫使義務方遵循。
例如學校醫(yī)務室在通知學生參加城市居民醫(yī)療保險的時候,班干在宣傳醫(yī)保政策、收齊同學醫(yī)保費用時,有時會出現(xiàn)對該費用性質(zhì)的理解不當,說出“國家要求”“學校要求”“輔導員命令”等暗示“權力”性質(zhì)的不當用語。這樣造成了不良后果,一方面學生沒能善領“學生醫(yī)保”背后國家對學生的補貼、照顧的善意關懷(政府會對參保學生進行相當比例的補貼),反而把其理解為對學生的負擔;另一方面,如果有學生已經(jīng)在別處參保,但卻因為將其理解為“權力”而一味“服從”,這樣既浪費了學生的金錢,又浪費了國家的資源。
第二,對“權利是有條件的”及條件的對應關系理解不充分。權利法定是權利的基本義,但除此之外,任何具體的權利都有其具體的條件,這些條件或來自法律法規(guī)、校規(guī)校紀的細化規(guī)定,或者來自權利內(nèi)容本身的應有之義。
有學生因為家里親戚結婚找輔導員批假,輔導員拒絕了,學生表示不解,“輔導員不是批假的嗎?”在該案例中,學生的確有請假的權利,但該權利對應的并不是輔導員必然要為其批假的義務。在輔導員方面,與該學生請求批假權對應的是兩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輔導員以學校請假制度為依據(jù),對該生批假請求進行審查、獨立判斷的權力;第二,在該生批假請求滿足學校請假制度的前提下,為該生批假的義務。按照學校及該學院的考勤制度,批假的事由限于以下:一,病假、并附病例;二,家庭重大變故;三,其它不可抗力致不能上課者??梢?,該生對權利義務相對性、權利的條件性的理解是不夠充分的。
第三,對權利的主張不積極,進而影響了權利、權益或正當利益的實現(xiàn)。在審查“三方協(xié)議書”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用人單位在其中注明了“合同期2年,試用期6個月”的字樣,而學生并不能看出其中異常。而根據(jù)《勞動合同法》第19條,“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又如,有畢業(yè)班學生反映,用人單位要求招某種性別或者要求是來自某個地方的,而學生們對用人單位的這種要求感到不滿,但是又不知道如何主張權利或者怠于主張權利。
第四,設計類學生對知識產(chǎn)權法知識的缺失,已造成權利受損或權利主張不明確。因為專業(yè)關系,設計類學生在校期間的作業(yè)、相關活動的設計及相關比賽提交的作品等都已經(jīng)成為具有知識產(chǎn)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其相關的活動關系受到知識產(chǎn)權法的調(diào)整,其凝結在作品上的作者的智力成果、獨創(chuàng)性思維及勞動受到知識產(chǎn)權法的保護。學生優(yōu)秀的作品已經(jīng)具有明顯的市場價值,從而成為不法之徒覬覦的對象。在我院的一次歌手大賽中,團學會設計了一幅題為《音為你》的精美海報,竟然被人稍作改動,以自己的名義參加了某公司的征集大賽并入選,該公司又以該圖案作為文化衫在網(wǎng)上進行售賣。在此案中,被侵權方感覺到了不公平,有提出自己訴求的沖動,但是感覺無從下手。他們認為,感覺自己的權利明顯被侵犯了,但是又不知道具體是什么權利,感覺抓不住要點;想要討個說法,但是又不知道對象是誰;想要獲得賠償或者補償,但是能獲得的補償具體是什么,提出要求的依據(jù)是什么,獲得補償?shù)某潭仁嵌嗌?,這些都不能找到一個標準;甚至懷疑自己的以上要求能不能得到相關部門的支持,畢竟自己的作品并沒有進行“注冊”之類的登記。
本案可以說是設計類學生遇到的知識產(chǎn)權糾紛的比較典型的情況。民法上典型債權關系、侵權關系,因為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而較為容易被人理解。知識產(chǎn)權法上法律關系有類似于普通民法侵權關系的成分,但是其標的是知識產(chǎn)權,是在知識產(chǎn)權法域里有明確規(guī)范的法律關系或者權利。知識產(chǎn)權法又有類似于經(jīng)濟法的國家經(jīng)濟規(guī)制因素在內(nèi),但與經(jīng)濟法相比,知識產(chǎn)權法的內(nèi)在法理又更多地淵源于傳統(tǒng)民法。如果從民法的思維觀察知識產(chǎn)權法律關系,又會發(fā)現(xiàn)知識產(chǎn)權是具有明顯的財產(chǎn)性與人格性雙重維度的權利。從實現(xiàn)市場價值、獲得利潤的角度而言,知識產(chǎn)權是財產(chǎn)權,但是從作品與作者不可分的創(chuàng)作關系來講是人格關系。
在本案中,至少這些問題可提出并做進一步的思考。首先,該作品的權利人是誰,是具體創(chuàng)作的那個學生,還是該學生所在的學生組織?!吨鳈喾ā返?1條之處“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意志創(chuàng)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該條文指示了該案中的權利人應該是學生組織而不是具體的創(chuàng)作者。其次,侵權人是誰。在本案中,有兩方面的侵權人,其一是對原創(chuàng)稍作改動的冒名者,其二是以侵權設計作為商品進行銷售的公司。這里注意的是,該公司即使對所售商品為侵權商品的不知情并不影響其銷售行為是侵犯知識產(chǎn)權的行為,知情與侵權不構成必然聯(lián)系。第三,侵權人是誰,如何賠償。該案侵權人有兩方面,冒名者與進行銷售的公司。倍償及補償方式應該包括:賠禮道歉,在一定范圍的媒體內(nèi)公告、消除影響,賠償經(jīng)濟損失。最后,經(jīng)濟損失如何確定。這個問題也是被侵權學生備感困惑的問題。他們期待得到對方合理的經(jīng)濟補償,但是又不知道提出訴求的依據(jù)是什么,也不知道應該提出多少補償。根據(jù)《著作權法》第49條,“侵犯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侵權人應該按照權利人實際損失給予賠償;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可以按照侵權人的違法所得給予賠償。賠償數(shù)額還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的違法所得不能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jù)侵權行為的情節(jié),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睋?jù)此,侵權人應該賠償該學生組織因為銷售侵權商品所獲得的利潤。
應該說,大學生權利觀以上的幾種表現(xiàn),或者會造成其行為混亂、行為失范,或者會造成其權利、權益受損。對于大學生權利觀偏差的問題,我們可以有以下思考。
第一,強化法律基礎課教育。完整的權利觀應該是對權利本身內(nèi)容正確理解、權利恰當?shù)男惺狗椒皺嗬艿角趾r合法的維權方式的有機統(tǒng)一。這些系統(tǒng)的法律知識應該來自法律老師的系統(tǒng)傳授。針對藝術院校學生感性思維較強的特點,在課程上增加具體案例(包括各種與設計相關的知識產(chǎn)權案例)的講解,應該可以提高授課效果。
第二,強化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權利的設置同時也是道德評價、行為規(guī)范。一個人的思想道德如果是達到社會道德要求的標準的,那么他的行為方式往往也符合法律的正當性評價,他的權利觀往往也能符合合法性的要求。
第三,強化輔導員日常教育的作用?;诖髮W生是成年人,其世界觀、人生觀趨于定型,在這個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僅依靠課堂教育。輔導員通過對學生情況系統(tǒng)了解、長期跟蹤,抓住學生活動、畢業(yè)就業(yè)、評獎評優(yōu)、批評懲罰等契機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理性思維教育,這種教育方式對學生來說更為直觀和親切。
第四,學校組織專業(yè)法律教師,給設計類院校開設知識產(chǎn)權法課程,以針對性地提高設計類學生的權利意識,提高其維護自己的知識產(chǎn)權的能力。同時開設法律咨詢室,以方便解決學生的法律問題,增進學生的法律知識和權利意識。
參考文獻
[1] 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修訂版)[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2] 耶林.為權利而斗爭.法律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