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貼近生活,選擇學生喜歡的節(jié)日,開展相關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也可以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使他們在更為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高綜合性實踐活動開展的效果。
【關鍵詞】節(jié)日;語文綜合活動;拓展空間;實踐
無論是西洋的各種節(jié)日,還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亦或是少數民族的節(jié)日,都有其產生的文化背景和一定的人文內涵。西洋節(jié)日時尚、熱鬧、新奇,娛樂性強,有其一定的魅力;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歷史悠久,傳承不斷,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精彩浪漫,具有周期性、群眾性、紀念性、地域性、民族性和相對穩(wěn)定的活動內容,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久遠的傳承過程中,其民族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并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注入新的內容,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不同時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有著重要的精神內涵。不管是什么節(jié)日,學生基本上是喜歡的。因此,對不同節(jié)日進行篩選,選擇學生喜歡的節(jié)日,開展相關的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也可以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從而拓展視野,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感受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魅力,改變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高綜合性實踐活動開展的效果,還能達到德育的目的。結合本人開展的一些活動,來談談利用節(jié)日開展語文綜合活動。
一、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語文實踐活動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有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其中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是學生特別喜歡的節(jié)日,我的語文綜合活動就以這些節(jié)日為主。
1.“了解春節(jié)”語文實踐活動
春節(jié)又叫“過年”,是我國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tǒng)大節(jié),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我引導學生通過調查春節(jié)風俗、了解春聯(lián)、春節(jié)飲食等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體驗過年的快樂,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既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尤其是學生在交流對聯(lián)、欣賞對聯(lián)的過程中,了解了一些對聯(lián)的文學小故事及相關名聯(lián),如“朱元璋與劉伯溫對弈”中的“天作棋盤星作子,日月爭光;雷為戰(zhàn)鼓電為棋子,風云際會”、“蘇軾對聯(lián)故事”中“松下圍棋,松子每隨棋子落;柳邊垂釣,柳絲常伴釣絲垂”、“機智楊大年”中“水底月為天上月;眼中人是面前人”等,使學生在娛樂中認識了對聯(lián),學習了對聯(lián),從而喜歡上了春節(jié)和對聯(lián)。這次綜合活動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春聯(lián)拓展到喜聯(lián)、壽聯(lián)、挽聯(lián)、裝飾聯(lián)、行業(yè)聯(lián)、交際聯(lián)和雜聯(lián)等,學生的語文視野也隨之擴大,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月到中秋”語文實踐活動
中秋之際,我組織學生開展了“月到中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這是一次與經典詩詞誦讀相關聯(lián)的主題活動。學生分小組收集有關中秋佳節(jié)的古詩詞,并進行相關探究,最后決定以誦讀的形式呈現(xiàn)活動結果。在此次活動中,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先查找詩人相關資料,再品讀詩詞,然后再根據品讀的理解和感悟,以音樂、舞蹈、場景等輔助,進行詩詞誦讀表演,整堂課上掌聲不斷。這次活動,提高了學生對詩詞意蘊的品讀能力,讓學生明白了對詩歌的理解要知人論世,明白了言為心聲,詩歌的表現(xiàn)與詩人情感是一致的。令我興奮的是蘇軾的《水調歌頭》還沒學習,學生已經大半背會,唱得有模有樣。另外,學生還自覺收集了一些有“月”的詩句,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等,一次語文實踐活動達到了出人意料的好效果。
3.“端午悼屈子”語文實踐活動
徜徉于端午節(jié),我們不僅僅能品嘗到清香的粽子,還在活動中了解了端午的意義、端午的習俗、端午的活動、端午的紀念性。學生們在飄香的端午活動中,了解了詩人屈原,明白了千百年來,屈原用生命捍衛(wèi)的忠誠和清白,捍衛(wèi)的純美的靈魂,感受了屈原的愛國情懷。在誦讀屈原《離騷》中的片段時,他那浪漫詩篇久久激蕩在學生的心頭,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在學生們的朗朗讀書聲中傳承,在學生們的心中永遠鐫刻,在學生們的靈魂深處打下深深的烙印。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帶領著學生,穿行于承載民族文化的語言文字及活動中,通過感悟優(yōu)秀的文字材料,通過探究與思考,把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延伸下去,我覺得是一種責任。
二、西洋節(jié)日中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西洋的節(jié)日,學生感興趣的有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萬圣節(jié)、愚人節(jié)等,其中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我們可以借來一用,因為這兩個節(jié)日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孝老愛親有異曲同工之妙,既然學生喜歡,不妨以此為契機,組織一次語文實踐活動,奏響語文課的情感交響曲。鮮花、擁抱、親吻,在含蓄的中國人面前會是一份不小的驚喜,足以使學生興奮。那就以“感恩的心——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為主題開展一次語文實踐活動吧。
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jié),六月的第三個星期天是父親節(jié),我會結合班會,組織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語文實踐活動,希望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的來歷及相關知識,積累關于母愛的名言和贊頌母(父)愛的詩歌或歌曲,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引導學生感受平凡而又偉大的母(父)愛,讓學生懂得知恩、感恩、回報父母,用語文的多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在活動中,學生通過描述情景、講述故事、交流名言、唱歌、解說相冊、仿寫等方式,解析對親情的理解,對母親的感恩,整個活動過程,既培養(yǎng)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上出了語文味,又酣暢淋漓地唱響了感恩的主旋律。母親節(jié)語文實踐活動將語文學習與生活結合起來,開辟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新空間和新視覺,開啟了學生真切體驗親情的心扉,奏響了語文課的情感交響曲,也使學生在學習、體驗、感悟中樹立了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意識,養(yǎng)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與習慣,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人文修養(yǎng)在活動中得以提高。
三、立足本土資源的語文實踐活動
有人說“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確實如此,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只要多留心,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走進回鄉(xiāng)”就是以寧夏地方特色為主題開展的一次語文實踐活動。這次活動,讓身處回族聚居地的學生們大開眼界,他們對回族的清真大寺、宗教信仰、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回族服飾、飲食、寧夏民歌“花兒”都做了一番了解和分析。學生們在活動中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享資料,在展示課上說寧夏、唱寧夏、舞寧夏、贊寧夏。多種學習手段的運用,喚起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激發(fā)了學生了解本地區(qū)少數民族、本地區(qū)文化習俗的興趣,使學生獲得了更豐富的體驗,形成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可見回歸生活、貼近生活是語文實踐活動必不可少的渠道。
新課標提倡:語文教學應該“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使他們在更為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拓寬視野,豐富知識”。我以為利用節(jié)日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很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1]2011年《語文課程標準》
[2]網絡《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作者簡介:
沙風月(1968~),女,漢族,語文教師,中教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