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能力、個性又得到充分發(fā)展的人才已經成為現代職業(yè)教育的首要任務,但是目前中職課堂還存在“滿堂灌”、“一刀切”等落后的課堂教學方式和教育模式。如何通過實踐,建立適合中職生終身發(fā)展的教學模式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難題。翻轉課堂其優(yōu)勢能給予我們思考和實踐的方向。
關鍵詞:翻轉課堂;微課;導學案;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8-0067-03
收稿日期:2015-06-18
作者簡介:陸慧君(1978-),女,珠海市第一中等職業(yè)學校數學教師。(廣東 珠海/51900) 一、翻轉課堂的含義及其優(yōu)勢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 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在課前學生利用教師分發(fā)的數字材料(音視頻、電子教材等)自主學習課程,然后在課堂上通過學生合作互動、教師指導,釋疑、解惑、探究并完成練習的一種教學形態(tài)。 “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技術促進教學的典范,是對傳統(tǒng)教學固有模式“課上教學、課下作業(yè)”的徹底“顛覆”,為處于“深水區(qū)”的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自從被引入國內以來,翻轉課堂模式就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關注。上海、南京、重慶、深圳等地的一些中小學相繼開展了“翻轉課堂”教學試點實驗。翻轉課堂有何魅力?翻轉先驅喬納森·伯格曼和亞倫·薩姆斯總結了翻轉課堂的優(yōu)勢:可以幫助繁忙的學生、可以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增加了課堂互動、讓教師更了解學生、實現了學生個性化學習、改變了課堂管理。
二、中職數學教學現狀分析
(一)學情分析
近幾年,中職學校的生源一般都是中考的落榜生。由于不能實現預期的學習目標,學習上的挫折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的信心和進取心。其中一部分學生為了求職的需要,自愿選擇進入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習,一部分學生還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升入更高一級的學校深造,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迫于外界某種壓力,如父母的強烈要求等,而不得不進入職業(yè)學校學習的;還有一些學生,甚至初中都沒念完,是家長為避免其子女在社會上出亂子,把孩子送到學校讓老師管著,學習知識則放在次要的位置。因此,學生中潛在的被動學習因素偏多,綜合素質不高,學習能力差異生大,這給學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師的教學組織都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重專業(yè)課,輕文化課”的辦學理念導致學生都不太重視數學這門課,在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誤導及傳統(tǒng)教學行為的作用下,數學長期以來被學生們視為枯燥、艱難的代名詞。同時,由于學生入學時初中階段文化基礎差,年齡小,接受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偏低,學生對數學學習普遍存在著恐懼心理。
(二)教情分析
現階段,中職學校大多采用“2+1”模式,即兩年的學校學習加一年的校外實習,學生僅在高一學習數學,一般每周3節(jié)數學課,除去考試及其它占用一年大致有90節(jié)課,整個高中階段的數學學習內容就濃縮在90 節(jié)課中。時間少又要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教師壓力較大。且大多數職校教師由于較少接觸初中教學實際,對于來職校就讀的學生的學習狀況的了解只停留在一個模糊、大概的層面上,受到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影響太深,教學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把學習差的主因歸于學生自身的基礎不好,但對其真實原因卻缺乏正確、細致的把握。傳統(tǒng)的中職教學方式是按教學大綱制定教學計劃,然后按制定的計劃進行授課,每節(jié)課的授課思路和內容都是由教師事先準備好的,課堂上是教師為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雖然每堂課都按計劃完成,但是教師沒有將教學效果放在第一位,從而造成了學生沒有獨立思考問題的時間,缺少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師生之間的了解與交流,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此造成中職學校數學教學教與學嚴重脫節(jié)的現象,教師教得很累,效果卻不甚理想。
三、中職數學翻轉課堂實施策略
(一)教學資源配合
1.微課資源庫的建立
“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拔⒄n”并不只是一段短小精悍的視頻,它是一個主題鮮明、類型多樣、結構緊湊的“單元教學資源包”,是用來實現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眾多工具之一。翻轉課堂又如何能讓學生自覺來看“微課”視頻呢?顯然,有趣的“微課”視頻和游戲化的學習平臺才更有吸引力。全國中小學微課大賽http://dasai1.cnweike.cn/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第一屆大賽已經評選出優(yōu)秀作品,現正在進行第二屆作品收集,教師完全可以登錄網址查找適合中職學生使用的微課,如《兩角差的余弦公式》《用定義法判斷函數的奇偶性》等等,但畢竟只是第一屆大賽,里面有較多適合普通高中的微課,能用于中職課堂的不多。這就只能依靠全校數學教師的力量來制作符合中職數學課堂的微課,教師設計“微課”時應該包涵以下幾點要素:第一,趣味性:幽默詼諧的教學素材能夠引發(fā)學生的熱情;第二,目標性:精良的美術設計能夠博取學生的眼球;第三,激勵性:游戲化的關卡設計能夠激勵學生的興趣;第四,合作性:適當的交互行為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目前我校教師已經根據平時的教學總結和經驗制作出《角的旋轉》《拋物線的定義》《等差數列的前項和》等多個微課,正在建立微課資源庫。
2.導學案的設計與使用流程
基礎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改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培養(yǎng)終身學習的能力,促使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fā)展。導學案較好地完成了這些任務,它既可以將學生自主學習引入正軌,又將學生可以自主探究理解完成的知識點與題目在課下解決,這樣,課堂上教師就有足夠的時間與學生共同研究解決本節(jié)課的重點與難點,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
導學案的設計應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首先,教師必須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挖掘教材的內涵和外延,把教材按照學科知識的邏輯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進行設計,做好教材和導學案的有機融合,處理好學生使用導學案的能力差異問題,處理好如何精選練習,做好作業(yè)的分層問題,處理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克服學生不愿意提問題,提不出問題的困難。其次,對于教學設計既要對學生的學習有指導的作用,又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既要學生在自主研究學習中積累學習經驗,又要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能力;既要在小組總結交流的學習中共同前進,又要使學生在問題交流過程中有開拓創(chuàng)新的意識。保證課堂教學時間真正用于學生的有效學習,既要使優(yōu)等生“吃飽”,又不能使后進生望而卻步。這樣才能滿足不同參差的同學的學習實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導學案的使用流程:(1)課前自學。對照導學案上老師設計的問題,創(chuàng)設的情景學生有序開展學習,獨立完成任務初步感知內容,對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存在的疑點、難點、重點等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觀看老師提供的微課解決,尚不能解決的問題及自己生發(fā)出來的問題做好記錄。教師在課前批閱學生完成的導學案。(2)課堂探究。首先組內交流,生生合作,學生把自己尚不能解決的問題及生發(fā)出來的問題交給學習小組,小組成員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解答或討論探究,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路。小組合作探究中存在的疑點、難點、重點等不能解決的問題做好記錄。其次班內交流,組組合作,小組合作探究中存在的疑點、難點、重點等仍不能解決的問題及生發(fā)出的問題提交到全班,由其它組成員進行解答,仍不能解決的問題,老師做好記錄。然后各組展示本組合作探究成果,充分展示個人才華及小組智慧,展示方式由每組值周組長派遣組員利用教學輔助設備展示。教師匯總學生在展示中出現的問題,準確把握各組的學習深度。接著教師精講點撥,根據前面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幫助他們解疑答難,理清思路和方法,總結規(guī)律,并要求學生將本節(jié)課學到的知識點及解題方法進行總結,以書面的形式記錄在匯總本上以便老師批閱。最后鞏固檢測,以本節(jié)課的內容為中心,精選題目限定時間進行當堂檢測,通過老師批閱或值周組長批改等方式掌握學生的達標情況。(3)課后提高。首先精選習題或布置實踐性或閱讀性等作業(yè)幫助學生進行鞏固、拓展和提高。其次是教師的反思,通過批閱學生作業(yè)發(fā)現問題及時查漏補缺,反思導學案的設計。
(二)師生交流與生生網絡交流平臺的建立
學生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體意識的形成和主體參與能力的培養(yǎng)應注重讓學生學習自行獲取數學知識的方法,學習主動參與實踐活動的本領,獲得終生受用的基礎能力和創(chuàng)造才能。網絡環(huán)境下整個班級就是一個學習的團體,成員間的協(xié)作尤為重要。在個人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討論、協(xié)商可以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學習內容的構建。整個協(xié)作學習過程均由學習系統(tǒng)組織引導,討論的問題可由學生提出或由教師提出,可以組員間討論解答或是全班一起進行交流,采用QQ建立班級群是較好的形式。教師在討論過程中認真、專注傾聽、閱讀每位學生的觀點以便及時解答進行及時的引導,在質疑、釋疑中實現師生交流與生生交流。教學資源也可共享到平臺上供學生自主學習使用。
(三)教學輔助設施配合
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好比導演,學生就是演員,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表演的舞臺,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做到寓教于需,寓教于樂,寓教于情,寓教于理,極大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使學生始終處于學習亢奮的狀態(tài)。因此每個教室需配備音響、話筒、激光翻頁筆、交互式液晶電腦、實物投影儀等教學輔助設施。另外,為方便組員間的交流,還應改變學生“排排坐”的桌椅擺放狀態(tài),改為圓桌形式。
(四)建立翻轉課堂適用的評價機制
教育評價就是人們對教育活動及其結果的評價。評價首先應從教學所需達到的目標出發(fā),既照顧到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又能需滿足學生的不同的畢業(yè)需求。相對于結果,過程更能反映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變化,體現出學生成長的歷程。教師一人的力量單薄,為了實現對每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我們把學生評價納入課堂評價體系,這樣既能關注到更多的學生,又能增強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但由于學生能力有限,他們的評價主要是在表面現象,為了更全面的實現過程性評價,教師還應從教師角度關注學生能否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學知識以及能否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關注學生克服困難的毅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質;重視考察學生理解并有條理地表達對數學內容的思考和理解的過程。通過師生共同對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數學的價值,產生積極的數學學習態(tài)度、動機和興趣。
參考文獻:
[1]張渝江.翻轉課堂變革[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0):118-121.
[2]劉艷鮮.“翻轉課堂”在中職數學中的應用探究[J].中學生數理化,2014(08):92.
[3]劉曉燕.中職數學教學中“學案導學”模式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
責任編輯 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