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琴
摘 要: 在新課改形勢下眾多教學模式涌現(xiàn),給一線教師帶來困惑。本文以“模式”教學為切入點進行分析,并提出課堂應多樣化,學科應特色化,教師應堅守內(nèi)心,重新定位課堂的觀點,以期與一線教師共勉。
關(guān)鍵詞: 模式教學 歷史課堂 教學方式
在當今課改的洪流面前,每位一線教師都被各種新鮮詞匯、理念、模式所包圍,如“XX課堂”,微課,MOOC,翻轉(zhuǎn)課堂,等等,這讓我們應接不暇、茫然甚至無所適從。在一次與友好學校的交流活動中,我聽了兩堂“兵教兵”模式下的青年教師匯報課,感觸頗深。
首先,我驚嘆于“模式”教學的“魅力”。兩位老師的課題雖然不同,但流程是完全一樣的:1.教師導入新課,解讀課標并闡釋本課的重難點;2.學生自主學習,通過閱讀教材完成導學案中基礎(chǔ)知識自檢部分,然后開始“兵教兵”,即學習小組內(nèi)部交流,并檢查錯誤,進行訂正,后由小組長登臺展示匯報自主學習的成果;3.教師對教材知識進行梳理形成知識脈絡線索;4.學生起立進行合作探究,完成導學案中的材料解析題,然后小組代表上臺板演,其他學生點評,教師做引導和總結(jié);5.教師小結(jié)。這樣的課堂就像是工廠的生產(chǎn)流水線,拋開內(nèi)容不談,其他則驚人相似甚至完全一樣。
其次,這種“模式”教學下歷史課堂有太多無奈。我不否認這種“模式”有其可取之處,但這種“模式”真的適用于所有學科的所有內(nèi)容嗎?毫無疑問,答案是否定的。為什么要全面推廣和強行鋪開呢?老師們也很無奈——課改的要求,學校的規(guī)定等諸多因素是一線教師無法改變的,而歷史課堂則更顯無奈。
1.鮮活豐滿的歷史變成了沒有溫度的冰冷的“死物”。歷史是鮮活、靈動、飽滿、充實的。歷史人物是一個個跳躍的精靈,歷史事件是一顆顆奪目的寶石,他們共同締造和點綴著星光熠熠的歷史長河。但“模式”教學下的歷史沒有了溫度、沒有了血性,它使課本變得冰冷,使知識變得僵硬死板,了無生氣,使歷史沒有“躍然紙上”,而是真正變成了“過去”,變成了“死物”。有人說:“歷史的魅力在于細節(jié)?!倍谶@樣的“模式”課堂歷史的細節(jié)魅力又從何體現(xiàn)?
2.豐富多彩的課堂變得機械呆板,使學生學習興趣缺失。課堂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每個學科每節(jié)內(nèi)容都有不同特點,例如:歷史的鮮活厚重,語文的優(yōu)美細膩,數(shù)學的嚴謹多變……一線教師常說一句話“教無定法”,這是因為每位教師有不同的教學風格,教師對教材的思考、把握和處理都存在差異,因此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師在課堂中呈現(xiàn)出不同特點。“模式”教學下的歷史課堂少了許多生動和活力,更多的是機械呆板;少了靈魂和魅力,更多的是“任務”和“程序”。它不再是課堂,而變成了所有學科、所有老師都別無二致的“流程”;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而是不折不扣的“程序員”、“操作工”;學生不再是課堂的主體,而變成了“任人擺布”的“棋子”;“學生活動”則變成了“死板”和“刻意”的代名詞?!澳J健苯虒W下學生“被主動”,如何真正體現(xiàn)新課改的理念、學生的“主動性”和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模式”教學全面推開的同時,學生的每堂課都是這樣渡過的,毫無學科特點和教師特色可言,何談學習興趣?毫無疑問,這樣的教育剝奪了學生應有的豐富多彩的課堂情感體驗,也回避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xiàn)的諸多生成性問題,是不尊重受教育者和教育規(guī)律的體現(xiàn)。德國著名文學家赫爾曼·黑塞寫過這樣的詩句:“人生的義務,并無其他。僅有的義務就是幸福,我們都是為幸福而來。”這樣的教育,學生有何快樂幸??裳裕?/p>
3.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被扼殺。葉瀾教授說:“教師是一種使人類和自己都會變得更加美好的職業(yè)。教師以其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去實現(xiàn)自己的生命價值,并在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中,享受因過程本身而帶來的自身生命力煥發(fā)的歡樂。”從“模式”教學的兩堂青年教師匯報課看,兩位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和素質(zhì)都不錯,各有特色,但我們所能看到的僅此而已,因為我們看不到更多教師在教學設計及課堂生成性問題方面的創(chuàng)造性的智慧體現(xiàn)。而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內(nèi)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和展現(xiàn)方式則是教師創(chuàng)造性的體現(xiàn),也是課堂豐富多彩的源泉,教學設計和對課堂生成性問題的處理是教師教育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應該合理而不應是突兀的“模式”,應該嚴謹縝密、環(huán)環(huán)相扣但不應刻意死板,課堂應該是生成性的而不是程序流程性的。教師會在合理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處理重難點問題,如問題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史料閱讀及分析鑒賞等方法。因此,教師在如何恰當利用這些方法不斷變化課堂,如何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充分展現(xiàn)這些方法對教學效果所產(chǎn)生的積極作用方面進行不懈的探索和嘗試,“模式”教學使得這一切變得沒有意義,也使得教師失去了創(chuàng)造快樂,失去了不斷學習和充實完善自身的動力。
任鵬杰在《不可放棄的擔當——價值觀與歷史教育》一書中這樣寫道:“教育的全部價值尊嚴恰恰在于用價值‘服務人生’——滿足學習者健康成長、進步和發(fā)展的內(nèi)在需要。人是根本,人是目的,其他一切全都是手段?!边@就告訴我們教育應該更多地關(guān)注教育者本身,不僅是知識層面,更重要的則是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引導,這些是“模式”教學中欠缺的。因此,教育應該有更多的人文關(guān)懷,而不應有太多的功利性。在這樣的情況下,在新課改的大潮面前,教師如何堅守內(nèi)心,如何重新審視和定位課堂則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