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琪
摘 要: 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積極的情感體驗是增強閱讀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閱讀教學中應該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 創(chuàng)設情境 關注生活 情感體驗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善于通過形象的語言描述,創(chuàng)設情境,示范朗讀,誘導移情等手段,使學生激起與教學內(nèi)容一致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我在日常教學中特別注意用自己的積極情感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教學《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時,我讓學生課前收集有關鄧小平爺爺?shù)墓适?、圖片并展覽,讓學生感受鄧爺爺愛人民的偉大情懷,感受全國人民對鄧小平同志的愛戴之情。上課后伴隨著《春天的故事》的音樂,鄧小平——我國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一國兩制的提出者,在1997年2月19日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鄧小平爺爺?shù)碾x去,令九州同悲、四海同泣。這位歷史的巨人,中華人民的英雄,在臨終前再三叮囑家人,死后要捐獻角膜,解剖尸體,不留骨灰,撒入大海,他把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獻給祖國和人民。讓我們一起回顧,一起感知那段歷史吧。同學們帶著課前積累的情感讀課文,自然而然明白為什么說鄧小平爺爺?shù)挠绊懗綍r代,超越國界,他不僅屬于中國,還屬于全世界。“此刻,你就在那架專機上,透過舷窗望去,你的心情怎樣,你會說些什么?”學生情感的淚花就會飛濺,想象會更豐富。
二、關注生活,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
由于自身遺傳素質、生活的社會和家庭環(huán)境,以及生活閱歷的不同,每個學生都有個人獨特的“心理世界”、“情感世界”。有著不同于別人的內(nèi)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內(nèi)在感受,有著不同于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讀2003年第十期《山東教育》中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深有感觸。4歲的孩子向與她一起讀書的媽媽提出的一連串看似荒誕、匪易所思的問題時刻印在我的腦海,“她為什么不到房子里去呀?”“小女孩的爸爸怎么會舍得打她呢?”“她的媽媽為什么不來找她?”“媽媽,讓小女孩到咱家做我的姐姐好嗎?”這一系列問題無時不擾亂著我的心。原來,孩子的心是那樣純真無邪、善良、博愛,這是人類最美好、最真摯的情感。孩子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靈感悟世界,是那樣豐富多彩。我深深地意識到閱讀教學再也不能對課文只做公式化、概念化、不切實際的處理,再也不能扼殺孩子的“童心”、“童趣”。新課程改革認為學生的“童心”、“童趣”也是課程資源,理應給予足夠重視和保持。況且,青少年隨著年齡增長,逐步產(chǎn)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再希望我們把他們當做小孩子,而是要尊重他們、認可他們。老師當然希望孩子們的表現(xiàn)都是完美的,但是孩子們并不都是一樣的,他們的回答有時不容易被老師和同學理解。
三、放飛想象,釋放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
閱讀主體的“悟”是對文章“言外之意”、“味外之味”的整體感知,這種“悟”的關鍵就在于閱讀主體的想象。教育心理學認為:想象和聯(lián)想是主體感悟、體驗課文的重要手段。具有現(xiàn)實性,同時具有極大的跨越性、跳躍性、自由性。使閱讀主體能在短時間內(nèi)搜尋記憶與閱讀對象的契合點,從而達到領悟境界。它是學生主體完成學習任務必須具備的心理條件和手段。如教學《月光曲》一文,這篇文章敘述了貝多芬同情盲姑娘,被其對音樂的熱愛感動,于是即興為她彈奏《月光曲》的故事。文中對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描寫是通過盲姑娘的想象完成的,貝多芬感情的變化正是寓于其中。學生由于社會閱歷少,對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感悟和理解有一定難度。于是,我讓學生一邊欣賞音樂,一邊靜思、想象?!巴瑢W們,你看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起來,小組交流空前激烈,同學們紛紛舉手發(fā)言?!袄蠋?,我看到了月亮緩緩升起,鉆破了輕紗?!薄袄蠋?,我看到了月亮鉆進云層,聽到了大海上風吼浪涌?!薄袄蠋?,我看到了盲姑娘哭了”……學生的發(fā)言精彩極了,他們多像置身于萊茵河邊的小鎮(zhèn)上,親耳聆聽貝多芬彈琴,親身感受到他對貧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這些豐富的內(nèi)蘊若不展開想象與聯(lián)想是無法領悟到的。
四、觀察插圖,組織對話,展示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
隨著《語文課程標準》的制定與實施,教材編排有了新變化,課文插圖成為新教材的一大亮色。插圖往往緊扣課文內(nèi)容,大多色彩鮮艷、虛實相生,能扣人心弦。課本中的古詩及寫事或寫景課文如《師恩難忘》、《裝滿昆蟲的衣袋》等,大都繪制了插圖,有的展示了文章的某一中心場景,有的再現(xiàn)了人間美景,有的抒發(fā)了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的美好感情。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組織學生觀察、交流、理解、發(fā)現(xiàn)。如教學《推敲》一文,文中的插圖真實地再現(xiàn)了賈島月夜到李凝家拜訪的情景。在閱讀完賈島深夜訪友未遇,寫成《題李凝幽居》后,我讓學生認真觀察這幅插圖,體會當時月光皎潔、夜深人靜、池邊小鳥夜宿的意境,為理解后文為什么用“敲”而不用“推”做鋪墊。同時我還請學生在此基礎上給插圖題寫一個恰當?shù)拿?。學生為這幅插圖題寫了各式各樣的名字,展示了他們豐富多彩的情感體驗。
有詩云:豪華落盡見真淳,鉛華洗卻見本真。學生主體的閱讀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他們不是被動消極地接受,而是積極主動地探究、創(chuàng)造,并注入情感體驗的過程。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閱讀時積極的情感體驗,才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山東教育,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