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華
【摘要】目的:探討自我效能理論對腦卒中后抑郁的影響程度。方法:將86例PSD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均接受神經(jīng)內(nèi)科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chǔ)上增加給予自我效能干預措施,在干預前、干預后2W、3W對患者的抑郁狀態(tài)進行評分并比較。結(jié)果:兩組患者抑郁狀態(tài)于干預后2W、3W在統(tǒng)計學上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 5)。結(jié)論:自我效能理論可以改善PSD患者抑郁狀態(tài),促進疾病的康復。
【關(guān)鍵詞】自我效能理論;腦卒中;抑郁
自我效能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Bandura提出的,為患者護理計劃的制定和護理措施的實施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因為自我效能可以為解釋、修正和預測患者行為提供系統(tǒng)的方向。腦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常表現(xiàn)為言語減少、情緒抑郁、睡眠障礙、興趣缺乏、食欲缺乏、精力減退、主動性差、不配合康復治療等,對患者身心帶來嚴重損害。而自我效能理論指導的護理干預措施,對許多疾病的護理都有過積極的作用,對促進疾病的轉(zhuǎn)歸和提高生活質(zhì)量產(chǎn)生過重要的作用。為此我們對自我效能理論在腦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并與常規(guī)護理組進行效果比較,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神經(jīng)內(nèi)科住院的PSD患者86例,其中男50例、女36例,平均年齡(68.95±9.35)歲,腦卒中病程3~5年,卒中后抑郁病程均為2年以內(nèi),符合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診斷標準。入組患者均神志清醒,病情穩(wěn)定,語言流利,能夠正常交流溝通。排除嚴重心、肝、腎疾病和其他精神障礙性疾病等。將入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3例和對照組43例,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與護理,觀察組除上述措施外給予自我效能干預,時間為3W,主要措施:(1)加強社會支持:護士要重視挖掘患者家屬和周圍的人群的支持作用,要引導大家積極給予支持和患者利于支持。要重視對家庭成員的教育,幫助他們認識到良好社會支持是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的基礎(chǔ),并要通過家庭成員的努力,逐步將支持面擴展到親戚、朋友、同事等,以增加支持力度,讓患者感受到家庭、社會的溫暖和友愛,對生活和治療充滿信心。(2)激勵作用:卒中后抑郁患者經(jīng)受者疾病和心理壓力的雙重折磨和壓力,多出現(xiàn)情緒低落、悲觀失望、無助等表現(xiàn)。這時來自他人的鼓勵尤其是來自他身邊“最重要人”的鼓勵對提升患者的信心和建立健康信念非常重要,并能夠在鼓勵中引導患者付諸于行動中。對患者的每一次進步要進行不斷的肯定和激勵,使其不斷增加自信心,獲得自我效能的提高。(3)心理干預:醫(yī)護人員要加強護患溝通,理解患者的感受,利于其敞開心扉和護士交流,護士才能發(fā)現(xiàn)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解釋和安慰,逐漸消除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恢復常態(tài),能夠主動與人交流。(4)言語說服:護士要積極向患者提高健康教育,讓患者了解疾病的原因、治療方法、護理及其預后,提高對疾病的認識,矯正錯誤認識。同時告訴患者要建立正確的應對方式,學會應對疾病等不良應激的方法,以利于情志平衡。
1.3 評價指標
兩組患者在給予自我效能干預前、干預后2W、3W均進行HAMD評分。HAMD是采用17項版本,<8分為無抑郁狀態(tài),≥8分為輕度抑郁狀態(tài),≥18分為中度抑郁狀態(tài),≥24分為重度抑郁狀態(tài)。
2 結(jié)果
見表1。
3 討論
自我效能理論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實施某一行為的期望,是人們對自我行為能力的認知與評價,該理論重視人的主體意識對行為的控制作用,強調(diào)從調(diào)動人的潛能入手來達到行為的目標。許多人患病后自我能動性逐漸降低,變得對醫(yī)務(wù)人員嚴重依賴,不利于疾病的康復。加強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自我效能干預,對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很有幫助,可以使護理計劃和護理措施很好的得以落實,取得好的效果。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在腦卒中后抑郁患者護理中應用自我效能理論為指導可以增加病人的自我效能感,減輕患者的抑郁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