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超
(四川省涼山州西昌一中俊波外國語學校)
“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正如歌德所說的,興趣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關鍵。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讓學生能“樂”在其中呢?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一言堂”“滿堂灌”,一直扮演著“主宰者”的角色,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扮演著“聽眾”的角色。然而隨著時代和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道授業(yè)解惑”式的單向歷史知識傳授模式,已不能適應當下的發(fā)展,不但教師的角色、學生地位發(fā)生了轉變,而且歷史的教學也已不再“簡單”。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要想上好一堂歷史課,就必須要先轉變自身角色,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摘下冰冷嚴肅的面具,用微笑感染學生,用親切吸引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另外,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要正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課堂組織者、參與者的身份走進學生,師生互動,這樣,不僅教師能設身處地的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想所思,及時準確地把握課堂教學的動向,根據(jù)學生的反饋,調(diào)整教學方式,而且還能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地“動”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整節(jié)課的教學質(zhì)量。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習慣于照本宣科,平鋪直敘,這樣的講授方式,不僅無視了歷史學科本身的優(yōu)勢,而且還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致。因此,教師必須要注重課堂導入,盡可能地設置別出心裁的開頭,先聲奪人,使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歷史的學習中。
以《西周的興亡》的教學為例,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有的人一定都看過《封神榜》,武王伐紂使商朝滅亡,周武王得到了江山,建立了西周。那么,之后他會做什么事情或者你認為他該怎么做?”聽到這里,有一部分學生按照電視里看到的,說的大同小異,也有一部分沒看過的,反而思維發(fā)散,想到的也是五花八門。這時,我便順勢引導學生明白,統(tǒng)治者們的當務之急就是考慮如何去管理自己的廣闊土地和黎民百姓,鞏固自己的地位?!爸芪渫跏遣皇窍衲銈冋f的那樣做的呢?學習了今天的課程,你們就知曉了?!贝送猓€可以有效地利用課文教材中的插圖設置疑問。先設置問題,讓學生代寫問題觀察插圖,進行必要地猜測并提出自己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感和求知欲。
以《九一八》事變的教學為例,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我設計了音樂情景,我給學生播放了《松花江上》的歌曲,伴隨著悠揚的歌聲,學生漸漸從課下的喧鬧中,安靜下來,并被這歌聲吸引。“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歌聲停了,我問:“這首歌,反映的是什么歷史事件呢?”學生紛紛回答:“是九一八”,緊接著,我說:“我們今天就從九一八事變說起?!庇纱藢耄瑢W生注意力被集中,興趣被激發(fā),學習的效率也跟著提高了。
總之,只要教師深入地研究教材,精心地設計,完善地安排,就一定能給歷史課堂開一個好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歷史本身就是一門擁有很多故事和精彩的學科,但是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只顧著照本宣科地講授,被教材中“一、二、三……”束縛,只有框框,沒有血肉,只見知識,不見情節(jié)的教學,無疑是枯燥乏味的,學生必然也不會感興趣。然而無論是小學生,還是初中生,亦或是高中生,他們的內(nèi)心還是個孩子,愛聽故事的心理是一樣的。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地利用歷史學科的優(yōu)勢,將歷史知識融入故事情節(jié)中,將史實故事化,將歷史事件的情節(jié),善惡美丑、人物的性格,喜怒哀樂,用故事的形式展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這樣不僅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而且還能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率。如,在教學《戊戌變法》時,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我在課堂教學中,有意將康有為擺脫慈禧追捕的過程講給學生聽,學生感興趣極了,同時教學內(nèi)容也輕輕松松地掌握了。
教師想上好歷史課,學生想學好歷史,單純依靠課上有限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在課下,為學生設置一些精彩的課外活動,或是舉辦歷史故事會、歷史知識競賽,或是參觀歷史博物館、參觀歷史遺址等,讓學生在課外活動的過程中實現(xiàn)歷史學習興趣的提高和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