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潔 張晗
摘 要:民辦高校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師幸福感指數(shù)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民辦教育質量的高低,因此,構建民辦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評價指標體系對評價民辦高校教師幸福感,并提高民辦高校教師的幸福感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民辦高校教師 主觀幸福感 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G443;G6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2(c)-0214-02
民辦高校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教學質量高低與其教師教育行為的積極主動性密不可分,因此研究民辦高校影響教師幸福感的因素,構建其幸福感的評價指標,有利于民辦高校采取相應措施提高教師的幸福指數(shù),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在經濟學中,幸福是可以度量的,相應地在工作中人們的幸福程度也是可以度量的。因此可以選取與民辦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相關度較大的關鍵因素建立相應的指標體系并加以量化,在確定相應權重的基礎上建立民辦高校幸福指數(shù)模型,以此來分析計算民辦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的大小。
我們對陜西5所民辦高校的400多名教師進行了走訪和問卷調查,就他們的幸福感和影響幸福感的因素進行了統(tǒng)計歸類分析。通過影響因素的分析,可以構建民辦高校主觀幸福感評價的指標體系,也為提高民辦高校教師的主觀幸福感奠定了基礎。只有對幸福的本質了解之后,才能更好地改善和提高我們的生活水平。
1 民辦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評價指標的構成要素分析
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牽涉多種因素,既有人的諸多內在心理特點的作用,又有許多外在的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v觀以往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點:(1)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質的關系;(2)主觀幸福感與自尊、與心理控制源、與自我概念的關系;(3)主觀幸福感與社會支持、與生活事件、與經濟收入的關系。但都有可以歸入物質基礎、精神基礎和對幸福的觀點和態(tài)度三類。
1.1 物質基礎
物質資料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條件,人的吃、穿、住、行都建立在物質資料的基礎上。民辦高校的教師也不例外,物質基礎是確定幸福的最基本條件。如工資待遇、生活條件、居住條件、工作環(huán)境、交通設施等。因此,物質基礎是民辦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的基本要素。
1.2 精神基礎
人的幸福除了物質以外,精神追求是生活的強大支柱,也是影響生活的重要因素。如信念、理想、期望、工作中的成就感、滿足感、自尊得到滿足等。民辦高校教師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他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一般高于其職業(yè)。因此,精神基礎是民辦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的重要要素。
1.3 社會發(fā)展所能提供的物質和精神基礎
人的幸福感是建立在當前社會所能提供的物質和精神基礎之上的。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社會所能提供的物質越來越豐富,所能提供的精神層面越來越寬泛,這使得人們對幸福的要求也不斷的提高。比如過去普通電話所能帶來的幸福感現(xiàn)在就得用高檔手機才能體會到,過去自行車所帶來的幸福感現(xiàn)在就得用豪車才能體會到。這個因素也影響了民辦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
1.4 對幸福的觀點和態(tài)度
物質和精神到底那個對幸福感影響最大是因人而異的,甚至有時候幸福感對某些人來講并不完全取決于物質和精神,而取決于態(tài)度。有些人物質和精神都極度匱乏,但自己一直認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物質和精神可能極大豐富,幸福感可能也不是很強。因此,態(tài)度決定幸福的可能分為三類:(1)就是一個幸福的人或不幸福的人;(2)物質重于精神;(3)精神重于物質。
2 民辦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的評價體系的構建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2.1 系統(tǒng)性原則
主觀幸福感的評價體系應該具有系統(tǒng)性,不是單一要素的體現(xiàn),應該是對影響民辦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的系統(tǒng)性總結。系統(tǒng)性的評價體系才能客觀的反映出評價客體的現(xiàn)狀。
2.2 獨立性原則
該評價體系能夠獨立使用,經過對評價客體的調查能做出客觀的評判。不需要其他輔助和技術工具的支持。
2.3 科學性原則
我們在構建評價體系的時候進行了充分的調查和聽取意見,就民辦高校教師對主觀幸福感的觀點進行了充分的綜合和歸納,不管是在要素的選取上還是要素的量化上,都在民主化的意見上進行取舍,能代表民辦高校教師的意見,符合民辦高校教師的現(xiàn)狀。
2.4 可操作性原則
我們構建的評價指標指標體系,只要按照所列示的要素按照民辦高校教師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最終就可以得到自己幸福指數(shù)值,易于操作。
2.5 通用性原則
目前中國的民辦高校的模式基本上是一樣的,民辦高校教師的現(xiàn)狀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該評價體系對所有民辦高校的教師都是適合的。而且我們在確定要素和分值的時候也考慮了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性。
2.6 可量化、可比較原則
通過對民辦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指標體系的建立,民辦教師可以針對自己的具體情況和感受進行打分,最終幸福感的分數(shù)可以實現(xiàn)量化和可比。
3 民辦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評價指標體系分析
指標體系的建立根據(jù)以上指標選取的原則,從物質滿足感、精神滿足感和對滿足感的認知態(tài)度三個維度選取16個分項指標建立相應的指標體系,然后細化個指標,組成量表。滿分100分,參與評價的民辦高校教師可以通過自己打分,獲得幸福感的分數(shù)。
3.1 物質滿足感
個人的薪資水平、工作量、住宿條件、工作環(huán)境、交通條件、生活便捷度、學校的制度和管理、家庭責任、身體狀況、福利待遇等。
3.2 精神滿足感
學校的知名度、職稱、職務、學生認可度、同事認可度、才能發(fā)揮程度、前景展望度、家庭和諧度、業(yè)余生活、工作穩(wěn)定性。
3.3 對幸福感的認知態(tài)度
主要分為幸福、不幸福、物質重于精神、精神重于物質等幾類。
4 民辦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評價的指標體系模塊
根據(jù)以上指標體系,就可以建立相應的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型,其模型構架如表1所示。
民辦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的評價指標體系是在對陜西8所民辦高校教師的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但畢竟這是把定性事物定量化的過程,具有一定的不準確性:(1)指標體系構建中的指標選取可能對某些教師不是面面俱到,其中的賦值也不可能非常準確;(2)在測評過程中可能受測評人當時的情緒、心態(tài)以及對該測評的態(tài)度所致,準確性難免有所影響。因此,該評價體系僅供各位民辦高校教師進行幸福感的自我測評的參考和各民辦高校進行教師幸福感調查的參考,希望通過該體系能使民辦高校教師對自己的幸福有正確認識,在社會、學校和個人努力下不斷提高個人幸福感。
參考文獻
[1] 王巖,高小涵.民辦高校教師工作幸福感的模糊綜合評價模型[J].湖北師范學院報,2014,34(3):121-124.
[2] 陳翠翠,李剛.上海市民辦高校教師心理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17):125,152.
[3] 賈敏.民辦高校教師職業(yè)幸福感缺失的思考[J].知識經濟,2013(10):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