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燕 張雯 曹萍 國力
摘 要:本文主要結合參與式教學的經驗,針對大學參與式教學中主要應用的分組討論、案例研究、參與式培訓以及社會調查活動等方法作了比較系統(tǒng)的論述,指出了參與式教學的局限性,并提出在參與式教學中要多采用鼓勵的方式、注意參與的程度要適度、強化教師的作用等合理化的建議。
關鍵詞:參與式方法;大學教學;案例研究,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5(c)-0000-00
第一作者簡介:賈燕(1961-),女,沈陽農業(yè)大學農學院農村區(qū)域發(fā)展系,實驗師。從事農村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
一、參與式教學方法在大學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
參與式教學方法是在充分運用參與式教學理論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總結出適應現(xiàn)階段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的一整套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即在教學過程中,把教師和學生都置于主體位置上,讓師生“雙”主體在教與學之間充分發(fā)揮教師“教”和學生“學”兩個主體的作用,使師生在互動過程中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標[1]。
參與式理論在國際項目制作中曾得到廣泛應用,它強調的是參與性、多學科交叉性和可持續(xù)性。其在教學方法應用的框架思想各學校各學科理解的程度千差萬別,具體采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都強調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角,教師是配角或者說是導演更恰當一些[6]。高等院校近幾年也在大力提倡“參與式”教學方法,我們從農村區(qū)域發(fā)展專業(yè)在農村發(fā)展項目制作過程中強調農民廣泛參與的“參與式理論”中借鑒理論和方法,結合各個院校的經驗,在參與式教學方法上做了一系列嘗試,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教學效果。
二、參與式教學方法主要研究內容和研究結果
我們主要以農村區(qū)域發(fā)展專業(yè)本科學生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其它如農經、農機化等外專業(yè)的學生作為對照研究對象。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工作。
(一)分組學習方式在參與式教學方法中的應用
在大學學習中分組學習仍是值得提倡的一種學習方法。以小組作為行動單位,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課后由組長組織小組成員查閱資料,各小組在課堂上進行討論。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只起輔助作用,同時對討論、辯論中涉及的一些結論性問題,要做出準確、定性的闡釋;而對有些問題,只需要開啟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拓展他們的思維,使問題的探討更加深入。尤其在農村區(qū)域發(fā)展專業(yè)的骨干課《農村發(fā)展研究方法》的教學中更是強化了此種方式。例如在訪談法的實習中,首先讓各個小組自由選擇訪談主題和訪談對象,寫出訪談提綱,然后在課堂上以開放式的訪談形式在小組間互相訪談,效果很好。有時候也鼓勵學生大膽選擇訪談對象例如教師等,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案例研究方法在參與式教學方法中的應用
案例教學是參與式教學模式的一種形式。在研究過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對現(xiàn)成案例的分析思考,提示他們采用歸納或演繹的思維方法來分析問題,由案例中一個生活側面可以聯(lián)想到與此類事件相關的問題,由個別到一般,由整體到個體,使思維呈現(xiàn)一種發(fā)散開放的狀態(tài),最后能針對問題結合所學知識提出自己認為可行的解決方案,寫出報告,在小組會議或全班研討會上發(fā)言。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注重培養(yǎng)和強化的是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希望通過對一個或幾個案例的剖析,使學生把握與之相關的理論精髓,并能運用這種理論指導其它與之相關的實踐。
(三)參與式培訓方式在參與式教學方法中的應用。
參與式培訓方式在項目制作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要求培訓的方法、內容、安排都要有被培訓者的參與,只有這樣才能使被培訓者產生共鳴,在行動上表現(xiàn)出積極性,使培訓效果優(yōu)良。教師的授課過程也可以看作一種針對學生進行的培訓過程,只是在這一過程中缺乏“參與式”。同時按照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的觀點,人的學習過程符合過程性激勵理論。學生的任務是學習,而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內因,因此如何激勵和強化內因是學習的關鍵。如果一個人在學習過程中能主動控制某些環(huán)節(jié),并且經常有種成就感和責任感,他就會認為學習是一種引人入勝又極富誘惑力的事,從而對學習發(fā)生強烈的興趣[3]。因此我們打破了原來教師“一言堂”的狀況,引進參與式培訓理念,進行角色互換或者換位思考。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當“老師”講授一部分教學內容。學生通過查資料、寫教案、講授、參與教師批改作業(yè)等環(huán)節(jié),使學生產生一種榮譽感,并能體會到教師的辛苦,和教師產生共鳴,激發(fā)起參與教學和學習的興趣。另外,通過對某一問題的講述和查閱資料的過程,加深了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和思考,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的心理素質也將得到提高。同時調節(jié)了課堂氣氛,使授課過程變得更加輕松,學習效果十分理想。
(四)農村社會調查活動在參與式教學方法中的應用
根據農業(yè)院校的特點,主要采取農村社會調查與參與教師科研活動等方式。在調查活動中主要采取訪談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獲得的資料可以作為原始案例材料。通過這一過程,主要想培養(yǎng)學生和農民溝通的技巧,獲取基本情況的能力。在實施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開始學生比較拘謹,怕遭到拒絕,問卷的填寫速度和效果不是很好,后來學生在以前經驗的基礎上加上教師的鼓勵,能大膽和農民接觸,使事情有了良好的進展。參加教師科研活動是根據學生的興趣,自行選擇科研指導教師,利用課外時間參加教師所從事的科研項目,既豐富了課堂知識,又可以在教師們專心科研、立志科研的精神鼓舞下強化學生熱愛專業(yè)、專心專業(yè)和服務于專業(yè)的思想。也可以結合授課內容隨時穿插參觀、考察等實踐活動,例如在《農業(yè)推廣學》中對“農業(yè)推廣方法”的講授主要采取的就是授課和實習相結合的方式,安排學生參加示范、小組討論、培訓和參觀農業(yè)展覽會等各個方面的實習,教學效果顯著。
三、應用參與式教學方法的體會
(一)教師的作用不是弱化而是強化
教師在參與式教學中的作用重心發(fā)生了變化,并不代表教師的作用變小了,相反要強化教師在參與式教學中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對理論授課內容全面把握的情況下,對學生參與的方法進行合理的安排,參與過程中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進行積極引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更加繁重了,對教師的要求也更高了。原來只是簡單的授課過程也變成了教師各個方面能力展示的舞臺。如果連教師都應付不了的事情讓學生去做,效果也不會太好。所以在參與式教學應用過程中教師也要時刻充實自己,提高各方面素質和能力。
(二)教學內容的“參與”要適度
雖然“參與式”教學法強調教學內容的開放,引入一些實踐的環(huán)節(jié)或者以學生參加自行選定的科研內容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不能忽視基本知識的傳授和知識的積累。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忽視知識教學,單純去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因此,必須在完成基本知識教學的基礎上,結合參與式教學方法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能矯枉過正,本末倒置。
(三)參與的過程中多運用鼓勵的方式
如果一個人經常受到他人的贊揚,就會充滿自信,給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添加許多動力。所以參與式教學方法應用的過程中要時刻滲透鼓勵和鼓舞,調動學生充分參與的積極性??梢圆扇】陬^上鼓勵,或者用相機記錄學生表現(xiàn),可以更加激發(fā)他們展示自己的閃光點,增強責任感。
(四)參與式教學應用有其局限性
大學教學尤其是基礎課大部分是大班授課,要作到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是十分困難的,而且教師調控這一場面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其次大學課程學時安排都比較緊張,而參與式教學花費的時間較多,二者存在一定的矛盾;第三有些學生對參與式教學認識不足,自學能力差。所以我們采用參與式教學的班級人數一般在25人左右,在專業(yè)課教學中采用的機會較多。
四、對參與式教學方法的建議
參與式教學方法作為教學改革的模式之一,在當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呼聲中一定會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所以希望各級教育機構的領導者多為其在大學教學中的應用和推廣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比如建立參與式教學方法研究的課題組,為在實際中的應用提供有力的理論保障;課程的安排上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實習時間;建立參與式的實習成績和期末成績掛鉤的機制,甚至平時實習成績好的同學可以免去參加期末考試等等。雖然參與式教學方法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但我相信隨著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的逐步強化,以及各學科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終將會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參考文獻
[1] 張尚字. 積極推廣參與式教學法深化“兩課”教學改革[J].焦作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3(1):65-67
[2] 李崇光.案例教學:參與式模式在經濟學教學中的運用[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0,(5):71-72
[3] 劉素芹,時念云.程序設計課中“參與式”教學法的研究與實踐[J].石油教育2001,106(3):92-93
[4] 李保同等.“參與式”教學模式在農科專業(yè)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2,(6):39-41
[5] 李華文等.參加“參與式”教學模式訓練的體會[J]. 西北醫(yī)學教育,2002,(10):142-143
[6] 汪振友等.高等農業(yè)院校“主體參與式”創(chuàng)業(yè)教育課程體系建構研究.高等農業(yè)教育,2014,(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