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佐華
【摘要】目的:觀察幽門螺桿菌性消化潰瘍應用埃索美拉唑三聯(lián)療法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137例幽門螺桿菌相關消化性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70例采用埃索美拉唑三聯(lián)療法治療,對照組67例應用奧美拉唑三聯(lián)療法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RP及TL-6水平均明顯降低(P<0.01),觀察組降低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及HP根除率分別為94.3%、9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6%、73.1%,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或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1%,對照組為11.9%,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埃索美拉唑三聯(lián)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性消化潰瘍療效顯著、抗炎效果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埃索美拉唑;消化性潰瘍;幽門螺桿菌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1-0117-02
臨床研究證實,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PU)、慢性胃炎、淋巴組織淋巴瘤等上胃腸道疾病的發(fā)生與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 Hp)有密切的關系[1]。因此,在該類疾病的治療中,根除幽門螺桿菌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2013年1月-2014年10月間70例幽門螺桿菌相關消化性潰瘍患者采用埃索美拉唑三聯(lián)療法治療,療效滿意,并與同期采用奧美拉唑三聯(lián)療法治療的療效進行對比分析,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137例HP消化性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接受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70例)和對照組(67例)。入選標準: ①入選患者均經(jīng)胃鏡確診,均符合《消化性潰瘍病診斷與治療規(guī)范建議(2008,黃山)》文件中關于消化性潰瘍的診斷標準[2];② 尿素酶試驗測定Hp陽性;③18歲 ≤ 年齡 <80 歲; ④ 均為初次接受治療,且知情同意。排除標準: ①妊娠、哺乳期婦女;②對所有藥物無過敏反應;③ 伴嚴重原發(fā)性疾病或并發(fā)癥者;④疑似腫瘤或腫瘤患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
1.2治療方法:所有病例均改善生活習慣,并給予常規(guī)抗菌藥物(呋喃唑酮、阿莫西林)治療。以此為基礎,對照組患者口服奧美拉唑(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治療,每次20mg,一天兩次;觀察組患者則口服由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埃索美拉唑鎂腸溶片,用量用法同奧美拉唑。2周為 1個治療周期,2周后停用抗菌藥物,兩組分別繼續(xù)用奧美拉唑和埃索美拉唑鎂腸溶片治療,再持續(xù)用藥6周。兩組患者均治療8周。
表1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情況
1.3觀察指標:治療后,檢測兩組患者的潰瘍愈合、HP根除等情況,并于治療前后對所有患者進行炎癥因子(CRP和TL-6)實驗室檢測,觀察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
1.4療效判定[3]: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治愈:潰瘍周圍炎癥完全消失,潰瘍完全愈合;顯效:潰瘍周圍炎癥未完全消失,潰瘍完全愈合;有效:潰瘍數(shù)量或面積減少一半以上;無效:潰瘍未見好轉。
1.5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本研究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進行X?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
2結果
2.1炎癥分子水平: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CRP及TL-6水平均明顯下降,分別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1),治療后觀察組CRP及TL-6水平分別與對照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2。
表2兩組患者治療后炎癥因子變化情況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1。
2.2臨床療效及HP根除情況: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6%(X?=5.90,P<0.05),觀察組HP根除率為90.0%(63/7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1%(49/67),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6.53,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比較
2.3不良反應情況:觀察組患者有5例出現(xiàn)惡心、腹瀉、頭暈等輕度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1%,對照組出現(xiàn)8例,發(fā)生率11.9%,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X?=0.92,P>0.05)。
3討論
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病原因由于其復雜性至今尚不是很明確,臨床研究認為,胃十二指腸黏膜本身具有防御修復機制,而若這種機制受損,則十二直腸黏膜就會受到胃酸或胃蛋白酶的侵蝕,最終形成潰瘍[4]。研究發(fā)現(xiàn),幽門螺桿菌(HP)是一種黏附在胃黏膜上的微需氧菌,其產(chǎn)生的相關蛋白能夠引起胃黏膜發(fā)生免疫反應及皮炎癥,使胃黏膜受到侵害。臨床研究文獻提示,70%以上的消化性潰瘍患者均會感染HP[5],因此,有研究提出,HP是引起消化性潰瘍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來,抗菌藥物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且有存在濫用的現(xiàn)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很多藥物的敏感性。同時,消化性潰瘍患者常常會反復感染幽門螺桿菌,因此,反復用藥導致了其耐藥程度尤其嚴重。根據(jù)臨床實踐及研究,中華醫(yī)學會排除了以往臨床中經(jīng)常采用的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甲硝唑以及四環(huán)素等四個抗菌藥物,而將耐藥率較低、敏感性較強且副作用較少的呋喃唑酮、阿莫西林納入其中[6]。
PPI 制劑是一種能夠降低胃酸分泌的強效胃酸抑制劑。奧美拉唑是臨床中經(jīng)常采用的一代PPI 制劑,埃索美拉唑則是一種新型PPI制劑,二者的抑酸效果均較高,而埃索美拉唑的療效相對更加持久,其對迷走神經(jīng)興奮、組胺引起的過多胃酸分泌也具有較好的抑制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埃索美拉唑不僅能抑制胃酸分泌,而且其并不影響抗菌藥物抗感染作用的發(fā)揮。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炎癥因子水平、HP根除率均明顯優(yōu)于采用奧美拉唑的對照組患者(P<0.01或P<0.05),這進一步證實了上述文獻報道觀點,同時也證明,埃索美拉唑三聯(lián)療法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1%,對照組為11.9%,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這說明埃索美拉唑和奧美拉唑的副作用較小,其安全性均較高。
總之,埃索美拉唑三聯(lián)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性消化潰瘍療效確切、抗炎效果好、安全性高,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劉文生,劉會霞,劉浩.埃索美拉唑四聯(lián)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療效觀察[J].醫(yī)學信息,2014, 27(9):85-86.
[2]章金艷,劉明,栗華,等.含鉍劑四聯(lián)療法作為一線方案根除幽門螺桿菌的臨床研究[J].海南醫(yī)學,2012,23(12):12-14.
[3]唐軍政.76例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復發(fā)患者的治療體會[J].當代醫(yī)學,2014,20,(3):30-31.
[4]曾利軍.四聯(lián)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效果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3,19(26):77-78.
[5]王淑君,王蔚虹,褚云香,等.不含鉍劑四聯(lián)療法與標準三聯(lián)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效果分析[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4,94(8):576-579.
[6]車海斌,祝秋萍,柯紀定.埃索美拉唑三聯(lián)療法對Hp陽性消化性潰瘍的療效及安全性觀察[J].北京醫(yī)學,2014,36(5):395-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