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姿
[摘 要]在課程改革形勢下,高中化學教學實施探究式教學適應了新課程的需要。探究式教學不僅有利于發(fā)掘學生的思維潛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了避免探究活動出現(xiàn)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效率低下的問題,在實施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其次要明確探究內容,加強探究過程設計,確定探究任務,避免盲目性;再次要適時點撥,指明探究方向,避免隨意性;最后要關注結果評析,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提高探究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中化學 探究式教學法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080093
探究式教學法(Inquiry Teaching),又稱發(fā)現(xiàn)法、研究法,是指學生在學習概念和原理時,教師只是給他們一些事例和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fā)現(xiàn)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1]探究式教學法不僅有利于發(fā)掘學生的思維潛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團隊精神。在課堂中有效運用探究式教學法,適應了課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探究式教學法也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化學實驗教科書中的重要內容。它在新課程中的主要呈現(xiàn)方式是“科學探究”欄目,如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必修2中就共編排了6個“科學探究”。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探究活動存在重形式、輕內容的問題。具體表現(xiàn):一是盲目性,雖然學生也積極參加探究活動,可最終效果不好,因為多數(shù)探究活動不注重對學生知識的理解和能力的培養(yǎng);二是隨意性,探究活動準備不充分,占用了過多的課堂時間,從而沖淡了知識教學,導致教學質量和能力培養(yǎng)存在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沖突。為使探究活動求真務實,真正能提高課堂實效,筆者在化學課堂教學實踐中開展了探究式教學的探索,現(xiàn)將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有效的做法跟大家一起分享。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欲望。”[2]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再也不是知識的化身和權威者,一味地傳授知識,而是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引導者。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讓學生置身于問題情境中,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真正成為探究學習的主人,通過具體的活動與探究學習,學生能親自感受和理解化學學習的特征,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步驟,從而樂于學習。例如,可以通過實驗或“科學視野”欄目或之前還留有懸念的知識等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這樣可以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明確探究內容,加強探究過程設計,確定探究任務,避免盲目性
在課堂上運用探究教學法需要教學時間,教師要解決有限教學時間和多元化教學目標之間的矛盾。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探究內容,引導學生去獨立思考問題,積極探索,設計好探究步驟,這樣就可以做到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完成探究活動。
三、適時點撥,指明探究方向,避免隨意性
在探究式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務是通過自己的探究,發(fā)現(xiàn)新事物,獲得新知識。而教師只是引導者,為了達到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在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時,當學生不明白時教師可給予適當?shù)狞c撥,給學生某種啟發(fā)性提示,撥開學習上的迷霧,使學生能順利進行探究。
四、關注結果評析,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提高探究實效性
有探究活動的課堂學習過程一般都比較靈動、豐富,學生各方面能力容易得到訓練和提高,但也容易出現(xiàn)為探究而探究,不注重探究結果的分析和學生知識的獲得的情況。過程熱熱鬧鬧,但課堂效果不好。因此教師要善于將知識點設計成問題,引導學生對探究結果進行分析。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還可以使學生獲得知識,從而提高課堂實效。
【案例】 高中化學必修2第一章第二節(jié)“元素周期律”。
這節(jié)課的知識貫穿高中階段有關元素化合物性質的學習,具有重要的地位。該節(jié)內容抽象,但規(guī)律性強。對于這樣的內容,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去掌握,效果會比教師直接告訴有效得多。因此課本通過兩個“科學探究”欄目來開展探究活動。
首先,提出問題,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如門捷列夫根據(jù)元素間存在的某種聯(lián)系編制出了第一張元素周期表,你們想不想知道元素間有什么聯(lián)系?
其次,提出探究的內容?!翱茖W探究1”: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元素化合價會呈現(xiàn)哪些規(guī)律性的變化?“科學探究2”: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會呈現(xiàn)規(guī)律性的變化?
再次,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由學生設計出探究的過程和步驟。
“科學探究1”:1.在表2-1中相應的空格寫出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2.觀察表2-1中的有關內容,思考并討論;3.完成表2-2的填寫。
“科學探究2”:1.思考并討論:元素的金屬性強弱比較可用哪些事實依據(jù)來判斷?元素的非金屬性強弱比較可用哪些事實依據(jù)來判斷?2.設計方案:先讓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知識設計實驗方案,最后教師引導確定實驗方案。3.實驗驗證:做對比實驗——(1)鈉與鎂分別與加有酚酞的水反應;(2)鎂與鋁分別與鹽酸反應。4.觀察實驗現(xiàn)象,閱讀課本,完成表2-3、2-4、2-5的填寫。
最后,引導學生分析結果,得出結論:1.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元素化合價、元素金屬性和非金屬性呈現(xiàn)周期性變化;在每一周期,從左往右,最外層電子數(shù)由1→8;元素最高化合價由+1→+7,最低化合價由-4→-1;原子半徑由大到小;元素金屬性逐漸減弱,非金屬性逐漸增強。2.金屬性強弱判斷依據(jù):(1)金屬與水或酸反應的劇烈程度;(2)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堿性的強弱。3.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jù):(1)與氫反應的難易及氫化物的穩(wěn)定性;(2)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強弱。
通過上述案例可知,學生在問題情境激發(fā)下,設計出有序可行的探究步驟,最終通過自己的探究,真正獲得了學習元素性質的規(guī)律——元素周期律。因此在化學課堂中運用探究式教學法,要切實提高課堂實效,教師就要靈活組織安排課堂探究活動。在學生探究時,教師應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時,還要注意把握“引”的度,步步深入地引導學生逼近結論。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才能真正提高課堂實效。
[ 參 考 文 獻 ]
[1]邱英瑛.淺談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探究式問題教學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7).
[2]王玲.興趣主導下的小學低段數(shù)學教學[J].新課程(中),2011(2).
[3]龔德孟.淺談電工基礎探究性教學策略[J].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2(22).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