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正偉
[摘 要] 探究式教學是一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形式,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作為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及認知規(guī)律,充分挖掘探究內容,有效開展化學探究式教學。
[關鍵詞] 探究式教學 探究 創(chuàng)設情境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 6058(2015)20 0073
探究式教學是指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對教材內容進行學習,以個人獨立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集體群學等學習方式,在學習平臺上對探究的問題相互交流、質疑、自我展示、歸納而獲取新知識的一種教學形式。初中化學適于探究的內容較多,如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元素化合物知識、實驗等,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和認知規(guī)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內容,進行精心設計,有效開展探究式教學。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探究欲
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探究欲望,引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而主動尋找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習情境的設計要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讓學生通過感受、觀察、參與等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參與探究問題的欲望。在探究的過程中,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為目的,注意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以下幾點是化學課堂教學中設計教學情境的常見途徑:1.利用身邊的化學創(chuàng)設情境,如學習硬水、軟水時,用“水壺為什么會長水垢”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學習燃料的充分與不充分燃燒時,用“炒菜鍋的鍋灰為什么會越積越厚”來創(chuàng)設情境;2.利用化學與社會的結合點來創(chuàng)設情境,如學習水的凈化時,我們可以利用水體污染的一些事例創(chuàng)設情境;3.通過化學實驗創(chuàng)設情境,如學習CO2的性質時,教師可表演“清水變牛奶”的魔術;4.利用新舊知識的矛盾創(chuàng)設情境,如學習水資源匱乏時,創(chuàng)設“地表的四分之三被水覆蓋,為什么還會缺水”的問題情境;5.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如學習防止水體污染時,用多媒體播放一些水體受到污染的視頻。
二、分析質疑,提出猜想
教師成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欲后,要引導學生對化學問題進行分析、比較、類推,不斷地提出假設、猜想,然后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類比得出比較合理的假設猜想,進一步開展探究活動。
例如,在《質量守恒定律》教學中,教師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教師:我們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時,認識到磷能在氧氣中燃燒,那么反應前的質量與反應后的質量有什么變化嗎?請大家設計實驗來進行測定。
學生設計測定方案,生1利用凸透鏡聚焦太陽光點燃白磷,生2則直接在錐形瓶下面加熱白磷,生3按照課本的演示法設計實驗。
教師:同學們對于一個問題能從不同的角度考慮解決,非常好。哪一個設計方案最好呢?(經過討論最后得出結論,生3的設計方案最好)
三、討論探究,豐富感知
在對問題得出合理的假設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預設一些符合學生認識水平的問題,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自主學習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對于探究過程中的疑難問題、不同觀點,可以通過小組內交流、組間交流尋求解答,交流中學生互幫互助、各抒己見,充分暴露學生對問題的思考過程,實現知識和能力的共同提高,同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都得到提高。教師要因勢利導控制討論問題的方向和進程,多關注課堂生成問題的引導和解決。
例如,在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后,討論“二氧化碳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緩解溫室效應的方法”時,
學生有多種不同的觀點:“可做氣體肥料,促進光合作用”“可做干冰,作制冷劑”“可做滅火劑”“可帶來溫室效應”“氣體中含量過高可致人死亡”等。學生提出多種緩解溫室效應的方法:植樹造林、使用新能源等。學生積極討論、興趣高漲,教師應隨時點撥,調控討論的方向與進展,用有關二氧化碳的性質進行分析,加深學生對二氧化碳的理解,活躍思維。
四、自我評價,歸納達標
引導學生對照學習目標評價自我達標情況,反思自己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和思路,結合與同學的交流使自己的認識條理化。教師對學習活動過程給予鼓勵性評價,讓學生品嘗探究式學習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悅,激勵其進行新的探究。
例如,學習了CO2的性質后進行總結:
這節(jié)課學到了什么?有什么體會?
實驗探究的過程中有什么收獲?
本節(jié)課的學習對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
以上問題先讓學生互相交流,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與全班同學分享。
總之,探究式教學體現教學過程的雙主性,即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活動為中心,注重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思想轉變,強調學生獲取知識過程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應更新觀念,做好學生學習動機的誘導、知識學習的疏導、思想意識的引導、學習方法的指導和方法探究的輔導,點燃學 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激情,使他們不斷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