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珺
[摘 要]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差異導致語言中詞義、翻譯等方面的差異。以《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為視角,通過詞匯、翻譯以及多媒體教學中的文化教育為例,可以在開展語言教學的同時,加強不同民族文化的導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最終實現(xiàn)外語教學目標。
[關鍵詞]大學英語 文化教育 新視野大學英語
[中圖分類號] 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8-0094-02
概述
語言通常被認為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文化語境的重要產(chǎn)物,因此,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包含語言并影響語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不可缺少的工具。[1]每一種語言都發(fā)揮反映該種文化特色的重要載體功能,可以說,掌握一個民族的語言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學習了該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s often second culture learnind.(Brown 1987)《新視野大學英語》是經(jīng)國務院批準,教育部實施的“面向21世紀振興行動計劃”所開展的一項重點工程。《新視野大學英語》是一門面向廣大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基礎教材,廣泛應用于理、工、文學科,是一門汲取了網(wǎng)絡教學和課堂教學諸多優(yōu)勢的好教材,為新時期我國大學英語教育開辟出一個新的領域,是名副其實的“新視野”。本文將以《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為例,以詞匯、翻譯、多媒體教學為視角,就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教育作一簡要論述。
一、詞匯教學中的文化教育
詞匯教學貫穿于整個英語教學的全過程,也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把文化教育應用到英語詞匯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記憶和應用詞匯,摒棄以往就詞匯學詞匯的死記硬背式教學,幫助學生更快更深入地掌握詞匯,掌握了更多的詞匯又可以掌握更豐富的英語文化,與簡單的滿堂灌教學相比,通過在詞匯教學中引入文化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盡量發(fā)掘出詞匯的文化意義,從文化的視角來詮釋同樣的詞語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含義。
例如,許多水果的單詞在英語中就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apple(蘋果),這是初中階段學生就能掌握的簡單詞匯,該詞的本義就是一種水果——蘋果。近年來,隨著西方文化在國內(nèi)的廣泛傳播,大家把“蘋果”與“平安”結合起來,在圣誕節(jié)之前的平安夜里相互之間贈送蘋果,取義為在新的一年里一切都能夠“平平安安”。但是,英語中的apple與其他詞組合成短語,往往就不是簡單的蘋果或平安的含義了。例如,Adams apple,如果簡單地從詞面直接翻譯,就是“亞當?shù)奶O果”,如果真翻譯成這樣就會鬧大笑話了,其實該詞語的實際含義是“喉結”。為什么“喉結”叫Adams apple呢?這還得從圣經(jīng)《舊約·創(chuàng)世紀》第3章的一則典故說起。傳說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他告訴夏娃,可以隨意吃園中的各種果子,唯獨不能吃“能夠分辨善惡的樹上的果實,如果吃了就會死亡”,于是便有了“禁果”“apple”一說。后來夏娃禁不住蛇的誘惑,偷吃了善惡樹上的禁果,還把禁果“apple”分給她的丈夫亞當吃,由于亞當心懷恐懼,倉促下咽時有一片果肉卡在了喉中,上下不得,結果留下了個結塊,就叫“亞當?shù)奶O果”。因此,這里的“Adams apple”其實就是“喉結”的意思。通過這一詞匯背后文化典故的解釋,學生便能夠在很短的時間里掌握這一詞匯。此外,還有“Apple of Discord”,字面意思是“不和的蘋果”,顯然直譯肯定不是這一詞匯的真實含義,其真實的含義是挑起爭端的“禍根”。這也來源于古希臘的一則神話,相傳大力神海格力斯的父母結婚時,邀請了諸神,唯獨就沒有把爭執(zhí)之神厄里斯邀請到。于是,厄里斯一直耿耿于懷,便把一個刻有“送給天下第一美人”字樣的蘋果扔進宴會廳,這時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愛與美女神阿芙羅狄蒂三者爭相搶奪。最后這個蘋果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搶到并送給阿芙羅狄蒂,因為阿芙羅狄蒂答應把“希臘第一美女”海倫許配給帕里斯。而那時海倫已經(jīng)是希臘斯巴達王后,帕里斯把海倫娶走之后引發(fā)了長達10年的特洛伊戰(zhàn)爭。因此,后來人們就用“Apple of Discord”表示引起爭端的事情,挑起爭執(zhí)的“禍根”。[2]
此外,還有很多表示動物的詞、數(shù)字的詞和顏色的詞也很具有代表性。例如,owl這個詞,原意是貓頭鷹,在漢語中貓頭鷹往往代表的是一種不好的預兆,而在西方語系中,貓頭鷹卻是智慧的象征。當我們探究詞匯文化的內(nèi)涵時,可以給原本黑白的教學內(nèi)容帶來明快的色彩。[3]
二、翻譯教學中的文化教育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將英文翻譯成漢語或者將漢語翻譯成英文,以幫助學生了解兩種語言之間的不同表達方式是必不可少的。這就容易出現(xiàn)用漢語的習慣思維方式來翻譯英語,從而導致“不地道”的英語出現(xiàn),其實,這背后主要還是因為文化差異。因此,應在幫助學生對原文透徹了解的基礎上,實現(xiàn)對相關詞語的準確翻譯。
例如,《新視野大學英語》Book 1 Unit 8 Text A Birth of Bright Ideas一文中就有一句“Wagner had been occu?鄄pied with the idea of the ‘Ring for many years,and for many months had been struggling to begin composing.”這句話中的“ring”所對應的譯文是“鐘聲”,這讓很多學生不理解,因為大家往往會將其簡單地翻譯成“環(huán)”。這也不是說不對,而是大家對西方文化了解不夠深入的緣故。如果聯(lián)系該句話之前的“Rhinegold”這個詞語,便會了解Wagn?鄄
er曾經(jīng)創(chuàng)作了一套四部曲歌曲:Die Walkure(女武神)、Gotterdammerung(眾神的黃昏)、Das Rheingold(萊茵河的黃金)、Siegfried(齊格弗里德)。這四部歌曲講述的是如果棄絕愛情,取走萊茵河底的萊茵女仙守衛(wèi)的魔金,并將其鑄成指環(huán)便可以統(tǒng)治整個世界。結合整個歌劇背后的故事內(nèi)容,很快就會讓學生了解此處ring的含義,然后再用學生比較熟悉的The Lord of the Ring(指環(huán)王)予以解釋,加深學生對課文知識的掌握程度。
再如,在古漢語中,科舉考試第一名被稱為“狀元”,現(xiàn)代漢語則將“狀元”引申為泛指第一或最好的意思,而不是僅僅指考試中的第一。因此,如果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中的“行行出狀元”翻譯成英語的話,則可以翻譯成“One may distinguish himself in any trade.”由此可見,翻譯的關鍵是抓住語言的核心意義,在此基礎上對譯入語加以提煉,找出最合適的對應語,這其中主要是了解原語或譯入語的文化內(nèi)涵,從而實現(xiàn)翻譯的完美結果。
三、多媒體教學中的文化教育
多媒體的關鍵特性是信息載體的交互性、集成性和多樣化,多媒體教學可以通過聲、圖、像等載體為語言教學創(chuàng)設一個主題單元的社會文化背景,使原本抽象的語言教學變得更加生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幫助學生掌握學習內(nèi)容,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冊第三單元的一篇關于跨國婚姻的教學內(nèi)容,教師可以通過影片將文中所描述的一名美國女婿第一次見他的中國岳父岳母時中美餐桌文化上的差異,幫助學生了解兩國民族的個性差異,達到教學目的。再如,《How to Make a Good Im?鄄pression》(Book I,Unit 4)一文中,在教學之前,可以通過播放一段影片,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人文特點造就了人們不同的說話方式或者行為習慣,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還可以更深入地掌握該國文化特征。當然,在多媒體課堂教學上,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師生之間的互動,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實現(xiàn)教師、學生、媒體和教學內(nèi)容間的結合。[4]
結語
總之,英語教師要注重英語中的文化教學,善于抓住文化的角度來進行語言教學,語言教學為主,文化教學為輔,以文化教學來促進語言教學,幫助學生掌握目的語和母語的文化精神,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 參 考 文 獻 ]
[1] 杜瑞清.英語教學與英美文化[J].外語教學,1987(3):32.
[2] 邢馳鴻,趙冬春.英語習語趣談——關于apple的習語[J].大學英語,1999(8):49.
[3] 武曉璐.論《新視野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文化導入[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11):56-57.
[4] 畢會英.談大學英語多媒體教學中教師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3(6):61-62.
[責任編輯: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