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琴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fā)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 創(chuàng)設情境 激發(fā)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095-01
學生學習數學是一種積極有意義的行動,需要激勵、推動他們學習的內部動力,從而達到學習目的,而這種內部動力產生于學習需要。只有當學生有了學習數學的需要和愿望,才會出現一種激勵,推動自己去學習數學的心理力量,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為了滿足這種需要和愿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從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考慮,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教學活動。針對他們這一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如何在教學過程中上好數學課,使學生愛學數學,樂學數學,會學數學。我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小學低年級到中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及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們感受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從而愿意接近數學。而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就是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學習的一種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畫面所反映的問題情境編成簡短的小故事,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例如:一年級(上冊)在教學“第幾”時,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故事情境,從前有一個人特別能吃,一天他到一家燒餅店吃燒餅,他吃了一個不飽,又吃了一個還不飽,直到他吃第四個,才覺得飽了,他拍拍肚子,嘆口氣說:“唉,要知道吃第四個能飽,先吃第四個該多好??!”
師:提問:他說的對不對呢?為什么?
學生:不對,這個人吃了4個燒餅才飽,要是只吃第4個燒餅,他只吃了一個不會飽。從而導入新課“第幾”。
例如:一年級(上冊)“零”的認識這一課,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童話故事情境:畫面上是小貓的一家,其中貓爸爸、貓媽媽及貓姐姐都釣到了數量不等的小魚,只有貓弟弟空手而歸,從貓弟弟懊惱的表情中,“零”也呼之欲出了。學生在交流中認識到,貓弟弟一條也沒有釣到,“一個也沒有可以用“零”表示。又比如在教學《商不變的規(guī)律》時,我利用了猴王分桃的故事:猴王先把8個桃子平均分給4個小猴子,小猴子不高興,于是猴王又說把80個桃子平均分給40個猴子,小猴子開始有點滿意了,猴王又說把800個桃子平均分給400個猴子,小猴子都高興得跳起來。講完這個故事讓學生從里面找數學知識,學生很容易找出來。并且很容易從故事中學會商不變的規(guī)律。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有效探究
營造情境問題的氛圍,架起了實現生活與數學學習之間、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聯系的橋梁,使學生積極地參與、體驗,并在已有知識經驗的支持下,自主能動地探索,實現數學的再創(chuàng)造。問題情境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能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引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因此,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導他們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從而促進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發(fā)揮。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聽了蒙小劉老師的一節(jié)課,她安排了這樣一個游戲:請學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并仔細聽老師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個月餅,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個數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學生很快伸出2個手指。教師接著說現在有一塊月餅,要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這時,許多同學都難住了,有的同學伸出彎著的一個手指,問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說,因為每人分到半個月餅,教師進一步問: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被問住了。此時,一種新的數(分數)的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欲望,創(chuàng)設了一個較好的學習情境,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
三、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感受生活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教師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可以讓學生從直接的生活經驗與背景中,親身體驗情境中的問題,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于學生體驗到生活中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這一內容時,教材創(chuàng)設了三個小朋友到商店購物的活動情境,我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組織學生進行模擬購物。如買1元筆記本時,學生體會到“10角就是1元”,并通過數出10角的活動,抽象出“1元=10角”。同時,學生會在取幣、換幣、付幣、找?guī)诺然顒又校J識并熟悉人民幣,學會人民幣的簡單計算,感受人民幣的實際價值,積累豐富的購物經驗,為使用人民幣做準備。如在教學完軸對稱圖形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情景:讓學生聯系實踐,說說生活中的對稱圖形,引導學生發(fā)現,我們的教室、課桌、文具盒、鋼筆,我們穿的衣服以及正常人的面龐等都是對稱圖形,他們會驚奇地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呀!學好數學與將來的生產、生活都有著實際意義,真有用??!使學生產生學好數學的內在動力。
四、創(chuàng)設合作情境,激發(fā)探索欲望。
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是學好數學的關鍵。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很難在認知過程中只憑借老師的講解來獲取數學思想和數學思維方法。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努力使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知識,真正達到“我做過了,我理解了”這一目的。并且由于低年級學生的單獨動手能力還比較弱,比較樂于和同伴共同來做一件事情。這個實踐活動我一般是采用變“單獨學習”為“集體合作”。
例如,在教學看一幅圖寫出兩個加法算式時,我讓學生分成前后四人一組,然后讓其中的一個學生按要求擺圓片。先放四個,再放兩個,然后讓學生說說看到的圖,并列出相應的算式。這時,分歧就來了,有的小朋友說:左邊有三個圓,右邊有兩個圓,一共有幾個圓?算式是3+2=5;而有的小朋友說:左邊有兩個圓,右邊有三個圓,一共有幾個圓?算式是2+3=5。為什么同一幅圖,卻會得到兩個不同的算式呢?這個問題一下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有的甚至走下座位,說要看看對方的小朋友是不是看錯了,后來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生發(fā)現原來是因為看圖的位置不一樣,所以才會得到兩個不同的加法算式。當學生自己得出這個發(fā)現以后,對老師下面要教的例題,根據一幅圖寫出兩個加法算式,就不僅僅是只停留于怎么寫,而且還知道了為什么能寫出兩個算式,是真正地讓學生理解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總之,我覺得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真正體現出《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倡的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來掌握知識這一目標,還有待于我們老師在教學中不斷地摸索,不斷地努力!
參考文獻:
[1]《走向高效能的教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小學數學教師》,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
[3]《小學教學設計》,山西教育報刊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