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兵
摘要:新課程倡導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發(fā)揮主體性作用,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zhí)行者,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尤其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將課堂教法和語文素養(yǎng)融合。雖說有些時候確實要依賴于“教參”,但我們的“氣韻”更多源于教者自己對文本的深度挖掘后的理解感悟,以及一種獨到的見解。
關鍵詞:《七顆鉆石》;教學之后;感悟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43(2015)09-0017-2
現(xiàn)在流行組織“同課異構”活動,筆者多次聽課,學到了很多,感觸也很深。
聯(lián)系自己的列夫·托爾斯泰的童話《七顆鉆石》新授課堂,發(fā)現(xiàn)了種種問題,也引發(fā)了一些反思。
一、反思
其一,童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夜里,小姑娘為她生病的母親去找水,累倒在草地上睡著了,這表現(xiàn)了小姑娘對母親的愛。所以,當她醒來的時候,罐子里竟裝滿了清亮新鮮的水。教參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小問題:罐子裝滿了水,是不是小姑娘的愛心感動了誰?故事里雖然沒有這樣說,但我們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是上帝?是老天爺?是耶穌?是圣母瑪利亞……(教參中注解:都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想象,都不影響故事要表達的意思)事實上,課堂講解中,學生的回答也確實豐富多彩,有的說是感動了上帝,有的說是天上的神……種種答案,學生越說越興奮,越說越多樣,甚至說出了當下流行動漫中的主人公。我在一開始也驚訝于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而后,腦海中突然閃出一個念頭:他們說出這么多,但本質上是相同、單一的,一律都是虛無的、異己的、外在的不可抗拒的神奇力量的化身。難道在我們學生的心目中只有這樣的控制力量的形象嗎?難道小姑娘的愛心就沒有打動學生自己嗎?難道我們的學生就沒有一點點發(fā)自內心的感化嗎?許多的疑問之后再細想,其實教參中這個問題在設計引導上就已經(jīng)發(fā)生了偏差。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到底是誰,也許誰都可以,是愛的化身、愛的天使,但是誰都不重要,抑或誰都不是。重要的是讓學生感悟到我們每一個人只要都有愛,就能跟困難作斗爭。并以這樣的感悟為切點,引導學生聯(lián)想自己身邊的愛。這應該是《七顆鉆石》作為童話的寓意所在。同時,也暗含了作者“道德自我修養(yǎng)”的主張。
如果我們按照教參,只是局限在是某一異己的控制力量的化身上,那我們永遠只是情感和生活的被動者。而在當前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作為教育者,我們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課堂已不僅僅是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yǎng)育的圣殿。作為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更要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同時也就會成為人格的健全和發(fā)展過程。伴隨著知識的獲得,學生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和教養(yǎng)。讓學生真正能夠成為充滿愛的幸福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和美好心靈的建設者。這樣,也許更能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中“三維目標”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
其二,童話中說:“小姑娘哪兒也找不到水,累倒在草地上睡著了?!比绻」媚镞@時候做了一個夢,她會夢見什么呢?我請學生們發(fā)揮想象說說夢中的情景。教參中本題的設計意在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學生的回答證明了他們的想象力是豐富的。他們多半想象了一個“好夢”,找到了水,或是歷經(jīng)艱險找到了水,小姑娘,母親,人們和動物的歡樂,草木叢林的復蘇……也有的想象了一個“噩夢”:找不到水,小姑娘,母親,人們和動物的悲慘命運……學生們的想象都很合理,在課堂上我也就按照教參中的注解肯定了學生們的豐富的想象力。但在課后,當我重讀課文時,聯(lián)系下文中小姑娘夢醒之后的“喜出望外”這個詞,便可知,如果小姑娘當時做了一個夢,做的是好夢還是噩夢可以從她夢醒后的這個“喜出望外”確定一個方向了,也許也就不能含糊地認為兩種夢境都具有其合理性,所以,想象盡管具有擴散性,開放性,但其實也是有條件地開放。這也提醒了我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時,必須深入研讀文本,做到用心讀、調動情感去領悟,只有這樣,方可品味出文本真正的內涵。同時,教師在啟發(fā)學生思考時也必須注意引導點撥的方向性。
二、感悟
這就讓人聯(lián)想起習練書法,講究技法和氣韻,并且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二者合二為一?,F(xiàn)在想來,一名教師,一名語文教師,不也需要我們這樣的技法和氣韻嗎?那所要追求的至高境界,我想應該是課堂教法和語文素養(yǎng)的融合。而我們的“技法”便是教法——雖說更多時候確實依賴于“教參”,但我們的“氣韻”便是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源于教者自己對文本的深度挖掘后的理解感悟,以及一種獨到的見解。
習練書法,技法可以研究,只要勤奮,肯下功夫,可以由生而熟。而氣韻的錘煉是與自身的修養(yǎng)、氣度息息相關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亦如書法,教法——吟誦美讀,尋章摘句,咬文嚼字,慢研細磨,品味仿寫——是可以效仿,可以學習,可以研究。對于一個年輕教師而言,這并不困難,對于勤者,甚至可以很快由生而熟。而老教師在初讀中正音正字,在再讀中點撥學生去疏通文意,在三讀中引導學生去感悟文本,最后再在讀中去對文本質疑。一切似乎水到渠成、潛移默化、不著痕跡。我覺得,語文老師首先應該提高自身的知識素養(yǎng)。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文字精妙傳神,語文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較高的文學品位。
看似簡單的四個字“語文素養(yǎng)”,實則就是語文老師自身的功底。要求我們語文老師具有良好的語言功底、文學功底,有豐富的語言積累、熟練的言語技能、寬闊的視野、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高雅的言談舉止等等。所謂旁征博引、舉一反三、厚積薄發(fā)、深入淺出,只要自身的功底深厚,那課堂上便也水到渠成。我們在聽一些年長的教師的課時,同樣是一節(jié),就覺得那樣的課娓娓道來、溫文爾雅,即便同樣的“咬文嚼字、慢研細磨”,都更為潛移默化、力透紙背。其實那樣的課之所以有味、厚實,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我想其本身的語文素養(yǎng)恐怕是最重要的。只有自身語文素養(yǎng)提升了,功底厚實了,才能挖掘到文本深處,體味到語言文字的美妙和奧秘,品讀出語言精深的美。
同時,作為老師,有必要用自己的閱讀體驗,為所有學生搭建一個思維碰撞的平臺。讓他們做學習的主人,以他們自己的體驗、經(jīng)驗、能力、情感、態(tài)度、習慣,去接觸文本,去感悟文本,去揣摩文本。這才是真正地回歸語文課。
三、結語
所以語文教師,尤其是我們年輕教師有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接受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哪怕是課堂上瑯瑯的范讀,哪怕是揮灑自如的板書,都滲透著你的素養(yǎng),展現(xiàn)著你的魅力——這時內在的語文素養(yǎng)已經(jīng)外化為你的個人魅力。如果學生輕輕地跟著你讀,如果學生偷偷地著描摹著你的字,還怕他們對這堂課不感興趣,對語文這門學科不感興趣?
新課程倡導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發(fā)揮主體性作用,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zhí)行者,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