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妹
摘 要:本文從當今時代的社會特征入手,提出了微媒體語境下的外語教學觀,進一步分析了微媒體語境下外語數(shù)字化教材編寫的對應策略。指出教材內容的碎片化、教學資源的視覺化呈現(xiàn)、外語教材的便捷性和交互化是微媒體時代數(shù)字化教材設計的必然方向,從而為語境變革中的外語教材編寫提供解決方案。
關鍵詞:微媒體;外語;數(shù)字化教材;編寫
社會發(fā)展到今天,以微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微媒體時代無線通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深刻地影響著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從微博、微信到微視頻,微媒體時代是無“微”不至的時代,對教育領域來說,它標志著微學習時代的到來。
一、微媒體時代的外語教學觀
微媒體語境下的外語教學是基于微內容和微媒體的新型學習方式,是一種利用移動通信技術實現(xiàn)的雙向互動交流學習方式,可以使學習者實現(xiàn)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微學習。微學習具有學習內容模塊化、學習設備移動化、學習時間高效化以及學習形式個性化等顯著特征。與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相比,由于微學習方式及學習終端的特殊性,決定其對學習內容也有特殊的要求,從而在內容的選取、資源的呈現(xiàn)等方面都與傳統(tǒng)學習有較大差異。從實踐層面來講,微學習所處理的是規(guī)模較小的學習單元和時間較短的學習活動。并且微媒體以其豐富的承載能力、自如的溝通互動與協(xié)作分享功能、高效的信息傳播與反饋速度、適度的交互距離,成為極佳的外語教學及師生互動平臺。因此以微媒體為載體的微學習由于其具有的移動性、碎片性的特點,能夠幫助外語學習者達到短平快的學習目的。微媒體語境下的外語教學模式沒有成熟的經驗可遵循,且社會的超速前進更加劇了教學的不確定性。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它擁有多媒體化的語言材料、全球化的語言資源,它是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的、靈活的、即時的、泛在的、個體化特征明顯的學習。
二、微媒體語境下的外語數(shù)字化教材編寫策略
教材作為教與學的載體,是教學過程的特定環(huán)節(jié),必須和當下的教學實際相契合?;谝陨蠈ξW習的討論,有必要厘清以下問題:在當今的語境下,教材的設計如何應對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和學習終端的變遷?學習資源的呈現(xiàn)如何適應讀者的數(shù)字化閱讀習慣和學習習慣?教學內容的開發(fā)如何適應微學習的特點?一句話,什么樣的數(shù)字外語教材設計有助于實現(xiàn)泛在的、個性化學習?種種跡象表明,教材的數(shù)字化轉型似乎勢在必行,正如宋城杰(2013)所說,僅對紙質教材做粗淺的電子化加工是幼稚的,生硬地鏈接一些外語音頻視頻的教學資源而進行的改版也不能稱之為數(shù)字教材,類似的產品既不能滿足人們對泛在的和個性化教學的渴望,更不能實現(xiàn)教學信息的跨時空共享和實時互動。數(shù)字化教材的研發(fā)應充分依托傳統(tǒng)教材出版的豐富經驗和資源,在對教學內容充分結構化的前提下,通過技術手段實現(xiàn)對教學過程環(huán)節(jié)的“細?;狈纸?、管理和控制,達到通過數(shù)字化手段重構教材和教學過程的真正革命。鑒于此,微媒體語境下的外語數(shù)字化教材的編寫應做出以下的策略調整。
1. 教材內容的碎片化選擇
在海量的信息轟炸下,鴻篇巨制不再受到人們的青睞,以短小精悍、言簡意賅、單刀直入為特點的微閱讀大行其道,以快餐性為特征的碎片閱讀開始成為大多數(shù)閱讀者的第一選擇,并正在成為社會的主流閱讀趨勢。碎片閱讀雖然不是完成閱讀的最佳方式,但卻符合當下社會中人們活動的常態(tài)與實際??旃?jié)奏的生活中,讀者大都期望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更高的閱讀回報,體現(xiàn)更多的閱讀價值,同時迫切需要把那些經典的高價值的閱讀套餐拆分成更容易被快節(jié)奏生活接受的碎片單品,在微媒體語境下,碎片閱讀不但現(xiàn)實而且關鍵。閱讀習慣的改變要求外語教材數(shù)字化出版應突出碎片化特點:要以實用短小的內容組塊來呈現(xiàn)外語學習內容。
開發(fā)適合微學習的碎片化外語教學內容,首先需要對學習內容進行分析與選擇,需明確何種類型的學習內容適合微學習。在龐大的語言文化知識體系里,應合理有效地劃分出具有教學意義和應用價值的語言知識點或文化主題,并就每一個選定的知識點做出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教學方案。要設計如何選取小的切入點,把問題聚焦,并在有限的時間內講解透徹。同時還要注意知識粒度適中,以符合學生利用碎片時間進行移動學習的學習方式。在微學習內容的編輯上,最好以問題的提出與問題解決的探究模式出現(xiàn),突出語言或文化教學的針對性。
2. 教學資源的視覺化呈現(xiàn)
在文化消費主義與視覺傳播盛行的背景之下,傳統(tǒng)紙媒逐漸向新媒體發(fā)展,從20世紀90年代進入讀圖時代開始,文字閱讀逐漸弱化萎縮,視覺元素開始逐漸成為當代文化的主流形態(tài),大眾開始不自覺地從視覺的角度去閱讀,其閱讀行為也正在從基于印刷文本的閱讀逐漸轉向基于視覺圖像的解讀賈舉(2009)。身處以微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人們希望隨時隨地借助視頻化傳播達到短平快的閱讀效果,受眾注意力持續(xù)時間短、喜愛視頻畫面這一閱讀習慣導致了視覺化閱讀材料的盛行。據(jù)此,以視頻為主要形式的數(shù)字化教材應是微媒體語境下外語教材的主流產品。通常來講,數(shù)字化教材可以包括視頻、音頻、圖片、PPT等各種音頻和視頻格式,其中視頻為最佳,其他形式均可以通過相關軟件轉化為流媒體文件。對外語教材來說,既可以包括文字版的語言教學重點,也包括對現(xiàn)有網絡視頻資源的編輯后使之更有教學針對性的教學視頻。更重要的是,要編寫制作一系列微型教學課件作為教學資源,這些微課件以靜態(tài)圖片或動態(tài)圖片的形式呈現(xiàn),方便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實時瀏覽。
教學資源視覺化的另一個層面也不容忽視。在現(xiàn)代信息快速消費語境下,多數(shù)受眾逐漸遠離甚至會放棄紙張閱讀時代的深度閱讀,轉而通過快速瀏覽式的視覺閱讀來獲得更多的信息,這是一個以簡單輕松為最高追求的讀屏年代。與以往相比,人們對信息的攝取、占有和傳播擁有更多的快感,使受眾對閱讀更抱有娛樂化的心態(tài)。因此在教材視頻的選擇上,要思想性和娛樂性兼顧,既要弘揚主旋律的教育思想,又要適當滿足學生頗有時代特征的消遣式閱讀需求。endprint
3. 外語教材的便攜性
微媒體時代是移動通訊技術和電子設備廣泛運用的時代,邊走邊讀成為隨處可見的現(xiàn)象,并已從一種時尚逐步轉變?yōu)橐环N常態(tài)。微媒體的廣泛應用使得閱讀環(huán)境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如影隨形的五寸屏幕占據(jù)了青年人的大部分時間,成為他們獲取資訊的第一入口。對于感興趣的內容,他們愿意抓住一切時間和地點的縫隙進行瀏覽。數(shù)字化外語教材的便攜性是指其適合于移動閱讀的程度。前文提到的微課件在某種程度上講就是微型的數(shù)字教材,其理想容量應能夠輕松存儲于多數(shù)手機的內存。微媒體傳播的包容性可以將各種媒體形式整合至一個交互平臺上,基于微媒體的數(shù)字化教材因此具有便捷性。對于已經習慣了移動閱讀的學生群體來說,紙質書因其便攜性差而受到學生冷落。此外,動輒幾十上百兆的外語單元電子課件,也因占用空間大且占用時間長,與當下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和移動式的閱讀習慣不甚契合,易用性較差。簡而言之,便攜性、易用性是微媒體時代外語教材編寫的重要考慮因素,只有外語教材的數(shù)字化版本才能真正成為學生喜愛且實用度高的口袋書。
4. 外語教材的交互化
以微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使“點對點”、“一對一”的傳播成為可能,這種滲透式傳播突破了時空界限,使受眾通過無處不在的手機和網絡,隨時參與到傳播的過程中。在此過程中,受眾主體意識增強,人們不再只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可以同時成為媒介信息的參與者和制造者,并通過信息的知曉和傳遞獲得自己的存在感。微媒體時代是人人都有話語權的時代,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界限日漸模糊,受眾的主動性及互動性是微媒體環(huán)境下的鮮明特點。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以其豐富的媒體承載能力、自如的溝通互動與協(xié)作分享功能、高效的信息傳播與反饋速度、適度的好友關系與交互距離,成為極佳的語言教學及師生互動平臺。正因為如此,基于社交平臺的微媒體實時交互的特性成為其魅力所在之一。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微媒體的滲透式和交互化有其實用性,對教材的編寫同樣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即交互式課件是微媒體時代數(shù)字化教材的編寫的又一個重要考量原則。
簡而言之,微媒體語境下的外語數(shù)字化教材應包含以下元素:它是一系列主題聚焦的微課件的集合,每個微課件建議時長5到15分鐘,且小而全,力爭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相對短小、有針對性的內容或模塊。應呈現(xiàn)整個學習過程,包括學習導入、學習目標、教學內容、在線測驗、學習總結等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在短暫的學習中得到最有效的提高。此外操作界面應導航清晰、交互靈活、突出重點、言簡意賅、音畫品質好,以增強學習內容的表現(xiàn)力。換言之,微型數(shù)字化教材應體現(xiàn)微閱讀時代對精品碎片的渴求,它更像是一種基于微媒體的教學模式,能夠在此語境下,為微學習提供數(shù)字化的內容資源支持,以符合當代青年的閱讀習慣,從而實現(xiàn)當今時代呼喚的個性化學習和泛在學習。
參考文獻:
[1] 賈舉. 數(shù)字傳媒語境下的大眾閱讀形態(tài)及衍生趨向猜想[J]. 東南傳播,2009(2).
[2] 宋城杰. 我們需要出版怎樣的數(shù)字化教材[N]. 中國新聞出版報,2013-08-12.
[責任編輯:陳立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