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愛琴
問題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動力,實際上,課堂的不斷前進過程就是教師帶領學生對一個個問題不斷解決的過程。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正是通過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問題,我們才能推進教學進程,促成師生的交流合作,實現教學目標。人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币惶谜n的導入,猶如小提琴演奏,第一個音符就定下了樂曲的基調。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自己的導入語設計,下面結合本人高中語文教學的實際,談談進行課堂導入的幾種方式。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式
現代基礎教育的科學知識是系統的,學生接受新知識,需要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如果學生對已學的知識掌握不牢甚至忘記,接受新知識就會有障礙。因此,教師在講新知識之前,以復習舊知識開頭,既鞏固了舊有的知識,又使學生容易養(yǎng)成將新舊知識系統化的習慣。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永正的“三本五重”教學法中,也強調了要“重遷移”,即重視引導學生在感悟和積累的基礎上,積極投入到與現實生活高度相似的情景中,去聽、說、讀、寫,扎實地形成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語文實踐能力。
1.以原有的知識體系激活學生的認知能力
例如,在教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時,我們可以用初中時所學的另一首詞《沁園春·雪》來導入。讓學生回顧有關“詞”的文學常識及“沁園春”詞牌名的特點,感受所學詞的豪放風格,由此來進入新課的學習。
又如學習韓愈的《師說》時,可以先介紹“說”這種古文體,然后用已學的《愛蓮說》《馬說》來導入,讓學生在鞏固“說”這種文體時,明白本文是一篇關于從師學習的議論文,在解讀時應從論點、論證、論據三方面著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此類文章的解讀規(guī)律,提高自我學習的能力。
2.以原有的情感體驗喚醒學生的心靈共鳴
情感的熏陶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它不像知識的獲取那樣立竿見影。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循序漸進,尊重情感培養(yǎng)的規(guī)律。有時候,到一節(jié)課結束時,學生似乎才與作者有了一點情感共鳴。更有甚者,學生的情感體驗是在課文教授結束后,由于某一情境的刺激與再現,他們才恍然大悟,或欣喜,或悲傷,或憤怒。而如果我們在教授新課時,能以所學的課文、原有的情感體驗來喚醒學生的心靈共鳴,其結果必定是事半功倍的。以舊“喚”新,以新觀舊,學生的認知能力也定會上一個新的臺階。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居于此地多年,內心的懷才不遇、壯志未酬之感可想而知,而又因“儒”“道”“佛”三家思想的雜糅使他能夠走出人生的困境,達到豁達樂觀的境界。那么,蘇軾在此期間寫下的一系列抒懷之作,其情感應是相通的。教師在講《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可以用《赤壁賦》中蘇軾的情感來喚醒學生已有的認知,在回味作者情感之時,不知不覺進入新課文的學習。
古文中有許多類似篇章,如: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所寫的“永州八記”;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后創(chuàng)作的以《琵琶行》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李煜淪為亡國之君時,寫下的以《虞美人》為代表的亡國之詞等。由此及彼地導入,能讓學生對作者、作品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二、啟發(fā)誘導式
孔子在《論語》中有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贝苏Z雖側重于學生內在動機對于知識的渴望,但也從另一個角度呈現了教授者啟發(fā)引導的重要作用:可以解決他想不明白的困惑,可以幫助他表達內心的情感。當學習者的內在驅動力(學習動機)產生時,恰當的引導可以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以積極的心態(tài)、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投入課堂。
在教學蘇教版必修四“詞別是一家”板塊的四首詞時,無論先講解哪一首詞,教師都應有一種全局性的發(fā)展眼光,把這四首詞作為一個整體來解讀。在設計導語時,可以提出“這四首詞有何相同點”的問題,當然這是建立在學生通讀這四首詞的基礎之上。學生一般會答出“都抒發(fā)了作者心中的愁苦之情”。教師再作進一步啟發(fā):“那么這四首詞所抒發(fā)的愁,都是一樣的嗎?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這首詞,它的‘愁與其他三首有何不同?”學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作深入的思考,品味“愁”的不同含義。這樣做也有利于學生日后在遇到類似抒發(fā)“愁苦”之感的詞時,能夠學會分析其情感趨向,提高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三、故設懸念式
古人云:“學貴有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善于設疑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學生的思維,也能促進學生探索問題的動力。教師在導入時設疑,只是讓學生暫時處于困惑狀態(tài),進而激發(fā)其解決疑惑的興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故設懸念式導入在有些情況下與啟發(fā)誘導式的導入方法是相通的,它們之間并無明顯的界限。不過筆者認為,故設懸念式導入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它比較適合有較強故事情節(jié)性、給人有懸念感的課文導入。
四、開門見山式
這種導入方式是指教師在上課開始時,開門見山地向學生說明教學目的,介紹教學內容,提綱挈領地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一開始就注意力集中,清晰地感知教材,目的明確,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開門見山式導入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最常使用的一種方法,但要注意不能平鋪直敘。教師應充分施展語言的魅力,以精練、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來導入新課。此種導入方式相對而言比較簡單,這里就不再舉例了。
不管以何種方式進行課堂導入,都必須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依據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來進行。什么類型風格的課文,適合采取什么形式的導入方式,也是有待進一步深入思考的問題。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做一個敏銳的觀察者。教育家贊科夫說過:“對一個有觀察力的教師來說,學生的歡樂、驚喜、疑惑、受窘和其他內心活動等最細致的活動都逃不過他的眼睛?!苯處煈奥犉溲?,觀其行”,根據不同的教學情境進行不同方式的課文導入,為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