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秋
摘 要:紅色旅游是指以中國共產黨建立以后的革命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為吸引物,組織接待旅游者進行參觀游覽,使游覽者學習革命精神,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振奮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閱歷的旅游活動。本文主要探討紅色旅游路線在歷史課堂上運用的必要性及在具體實踐中的一些體會。
關鍵詞:紅色旅游 歷史課堂 情感體驗
所謂紅色旅游,是把紅色人文景觀和綠色自然景觀結合起來,把革命傳統(tǒng)教育與促進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型的主題旅游形式。如何將紅色旅游路線運用到歷史教學中去,將生動的紅色資源與枯燥的歷史課堂有機地結合起來,是作者一直以來所思考的問題,本文以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課為例,談談紅色旅游路線在歷史課堂上運用的一些體會。
一、紅色旅游路線運用于歷史課堂之必要性
1.歷史教學殘酷的現(xiàn)狀
雖然歷史是一門古老悠久的學科,但在今天的教育大環(huán)境下,初中歷史教學明顯呈現(xiàn)出了“邊緣化”的傾向。對于教師而言,很多教師的教學理念相對落后,教學手段比較單一,因此很多歷史課堂難以做到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有機結合;對于學生而言,在很多學生的觀念里,歷史就是簡單的“死記硬背”,只需在考前復習一下,記住相關的知識要點即可應付考試,因此平時課堂上偶爾的自由散漫也無傷大雅;對于家長而言,雖然歷史學科已列入了中考科目,但很多家長仍習慣性地認為歷史是“小學科”,到初三的時候再來學習也不晚??v觀近些年的初中歷史教學,造成現(xiàn)在這種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紅色旅游路線在歷史課堂上的合理利用可以讓晦澀的歷史知識更加生動具體地呈現(xiàn)出來,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從而改變學生及家長對歷史學科的“偏見”,是擺脫這一困境的有效途徑之一。
2.歷史學科本身具有的特點
歷史是已經過去了的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它不能重演,也無法實驗,人們只能通過文字、實物、圖片、影像資料等直觀教具,將抽象的東西形象化,概括的東西具體化,用語言的藝術將歷史知識轉化為生活的畫面,讓學生間接認識或感知歷史,歷史學科明顯地呈現(xiàn)出存在形式的過去性。正是基于這樣的學科特點,對于這些遠離學生生活年代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學生很難產生親近感,不易與歷史人物產生情感的共鳴;然而歷史學科相比于其他學科又承載了更多的情感教育功能。那如何才能解決這一矛盾,尋找到歷史知識與學生情感的共鳴點呢?
我們可以充分挖掘紅色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通過紅色旅游路線在課堂上的設計運用來讓學生走近歷史、感悟歷史、思考歷史。比如在課堂上可以模擬設計紅色旅游路線“重走長征路”、“南昌—文家市—井岡山”三地兩日游、延安一日游等。
3.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缺失
所謂愛國主義,即“集中表現(xiàn)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為國家獨立富強而英勇奮斗的精神”。愛國主義教育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的初中生來說尤為重要。那現(xiàn)行的中學教育對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否深入、到位呢?在一堂歷史活動課上,作者曾經做過一項簡單的問卷調查:以下的一系列人物中,你最崇拜的人是誰?備選答案是孔子、孫中山、拿破侖、鄭和、戚繼光、胡夏。學生當中選拿破侖的有40%,選胡夏的有20%,選孔子的有10%,選孫中山的有15%,選鄭和的有10%,選戚繼光的有5%。這樣的調查結果讓作者開始思考:為何現(xiàn)在的學生崇拜的不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奮斗終生的“國父”孫中山,不是歷經千難萬險“七下西洋”的鄭和,也不是抵抗倭寇、保衛(wèi)海疆的民族英雄戚繼光,而是帶有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拿破侖以及像胡夏這樣的流行歌手?由此可見,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各種繁雜的信息不斷涌進,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不斷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個人意識、自我意識的不斷強化。紅色旅游資源中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內涵,每一個歷史遺物、每一處歷史遺跡、每一段歷史故事都折射出革命先輩的堅定信念和崇高品質,都是對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的載體。因此,將紅色旅游路線引入歷史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二、紅色旅游路線實踐于歷史課堂之思考
1.紅色旅游路線的設計要符合特定的課堂情境
教育心理學認為:人的情感與認識過程是緊密聯(lián)系的,任何認知過程都伴隨著一定的情感,可見情感是一種很強的內在動力。歷史作為一門極具思想內涵的學科,不僅承載了“知識”和“教育”的職能,而且承載了更多“道德”和“情感”的重任。正如杜威所說:“歷史是永恒的建設性的道德遺產。”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適時地進行情感教育,將自己豐富的情感融入遙遠的歷史事件和抽象的歷史理論當中,而紅色旅游路線在課堂上的運用其實就是通過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來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師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在本課中,作者首先提出:如東江海旅行社推出了“南昌—文家市—井岡山”這樣一條紅色旅游路線,如果你是導游,你會介紹哪些歷史事件讓游客了解呢?這一問題將學生迅速帶入那段血雨腥風的時代情境,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在此基礎上作者又提出:中國共產黨是如何獨立領導革命戰(zhàn)爭、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的?是如何點燃星火、壯大星火,最終讓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勢的?從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開始本課的學習。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作者先后設計了兩個活動:①如果你是一名導游,現(xiàn)在來到了“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請你向游客介紹一下當年發(fā)生的南昌起義,并撰寫一段導游詞(參考課文內容)。②請你以導游的身份向前來參觀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游客介紹當年紅軍在此地的生活狀況及精神狀態(tài)。作者的教學始終圍繞著這條旅游路線展開,讓學生始終置于生動、形象的歷史情境當中,以導游的身份來了解南昌起義的相關史實,體會紅軍在井岡山時面對著敵人的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物質極度短缺,卻仍然展現(xiàn)出不畏艱險、積極樂觀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情懷。
2.紅色旅游路線的設計要有針對性
紅色旅游資源的涵蓋面比較寬泛,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一課而言,有“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朱德的手槍、“八一”軍章、“八七”會議的遺址、三灣村、文家市、井岡山等。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教學難點是毛澤東為什么要在秋收起義后領導部隊向農村進軍,走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這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是在文家市正式提出的,即“文家市決策”。而井岡山,是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在這里,毛澤東摸索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在這里,誕生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正是這一精神,帶領著中國革命從一個勝利走向了另一個勝利,如何讓學生理解這一精神的內涵是作者所思考的。因此,講授這一課時作者選擇的旅游路線是:南昌—文家市—井岡山,摒棄了并非重點的“八七”會議遺址、三灣村等細枝末節(jié),從而使這條旅游路線顯得簡單、清晰、明了。由此可見,紅色旅游路線的設計要服務于課堂教學,要有利于課堂重難點問題的解決,否則這種情境體驗形式將會浮于表面,也就失去了將紅色旅游路線引入歷史課堂教學的意義。
3.紅色旅游路線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人類歷史橫亙古今、包羅萬象,而初中歷史教材因為考慮到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所呈現(xiàn)的很多歷史知識已刪繁就簡,去掉了一些細枝末節(jié),因此學生對于一些歷史問題難以理解就不足為怪了。當有同學以導游身份介紹紅軍在井岡山所唱歌謠“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北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xiāng)”時,就有一部分同學提出了疑問:“導游,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不是挺健康綠色的嗎?我們現(xiàn)在還提倡吃這些綠色食品呢!”
課后作者開始思考學生提出這一問題的原因:在物質極其豐富的今天,紅米飯、南瓜湯早已作為宴席上的保健食品,學生難以體會當年紅軍在井岡山以此為主食的艱苦生活也就不足為怪了。由此可見,紅色旅游路線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唯有如此,課堂上才會有密切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否則將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當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搜集、整理相關的資料,了解歷史事件的相關背景、經過、意義等,從而為學習新課做準備。比如學生通過網絡可以搜集到這條信息:“紅軍的主食是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還有紅薯。當時的紅米,由于山區(qū)的稻谷加工條件差,基本上靠杵舂米,加上紅米稻的稻皮堅韌,加工出來的紅米米質粗糙,口感差,那紅米飯百嚼不爛,很難吞咽,不容易消化;南瓜,不經飽,吃了餓得快,吃的時間長了還脹肚子;茄子,一過立秋節(jié)就有痧氣,吃多了積寒氣。”紅米、南瓜這些粗糧作為輔食偶爾食用可以保健,但作為主食長期食用是很不舒服的。如果學生在課前了解了這些相關資料,這一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紅色旅游路線運用于歷史課堂教學作為“體驗式教學”的一種有效嘗試,本身帶有一些“假設”“模擬”的色彩,所以還不能包含全部的歷史事件。這就需要教師借助于其他的教學手段,比如視頻資料、實物資料等,從而創(chuàng)造出充滿活力、閃耀智慧的精彩課堂。
參考文獻
[1]唐易容.讓“愛國主義情感之花”綻放在歷史課堂上——以《紅軍的長征》一課為例談紅色旅游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1(27).
[2]顧志躍,等.如何評課[M].上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闞盛梅.淺析當代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和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