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娟
摘 要 在主體間性療法中,最重要的就是背景。咨詢師在“主體間場”這個大背景下,通過與來訪者的交互作用,與來訪者共同逐步了解并體察咨詢當中的各種背景,實現來訪者經驗組織原則與模式重組的結果,達成治愈。
關鍵詞 心理咨詢 主體間性 背景 交互 感受
中圖分類號:B849 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2.084
Intersubjectivity: On the Role and Treatment of
Background i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LUO Wenjua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In the main room of the therapy,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e background. Consultant at "intersubjective field" this background,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the visitors, and visitors get to know and understand the advisory common among all backgrounds to achieve results visitor experience organizing principle and mode of reorganization, to reach a cure.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tersubjectivity; background; alternately; feeling
1 主體間性療法概述
1.1 主體間性療法的假設
(1)人類主體感的形成,是一系列不同主體交互作用產生的體驗性結果。(2)人類動機的終極目的是提高、維持或重建自我統(tǒng)合感。(3)維持現有的經驗組織原則與模式是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4)為了保持自體的統(tǒng)合感,主動尋找促進自我心理發(fā)展的關系體驗是人們天然行為。
1.2 主體間性療法的目標
重構來訪者的經驗組織原則與模式,擴大來訪者的經驗領域,形成一個更豐富、復雜又靈活的情感世界。
1.3 主體間性療法的主導思路
(1)在咨訪雙方的互動下,對來訪者的主觀世界進行探索,其主觀世界逐漸展開、表露、獲得解釋并且最終發(fā)生變化。(2)來訪者的變化得益于咨詢師所提供的環(huán)境。咨詢師所提供的恰當環(huán)境,可以使來訪者的主觀經驗在咨詢中逐漸展開;咨詢師隨后對其主觀經驗展開解釋并修通。
1.4 主體間性療法關注的重點
(1)圍繞來訪者組織、構建其個人經驗的模式與原則展開。(2)重視咨詢中背景的作用。人類心理的內在和外部世界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同樣,來訪者的經驗主觀世界與咨訪雙方的主體間場之間也是緊密交織,互相影響的。重視來訪者不同經驗的相關性,因為經驗之間的背景是相關的。(3)重視咨詢師與來訪者互動的當下,更多要求咨詢師對當下體驗過程敏感、對來訪者感受多樣性理解、對與來訪者互動中彼此情感協(xié)調性的覺察。
1.5 主體間性療法與傳統(tǒng)精神分析療法的差異
(1)傳統(tǒng)精神分析療法依賴咨詢理論與技術的掌握,主體間性療法是個動態(tài)的系統(tǒng)性咨詢,更加依賴于咨詢師的“內功”。(2)傳統(tǒng)精神分析療法重視本能驅力的作用,而主體間性療法則更加注重情感和感受。(3)傳統(tǒng)精神分析療法旨在揭示來訪者的內心世界,而主體間性療法探究咨詢師或來訪者的感受或體驗產生的背景。
2 主體間性療法中的背景種類
主體間系統(tǒng)是一個動態(tài)的系統(tǒng)理論。主體間性療法重視背景的作用,而這正是形成來訪者當下感受的基礎,也是新的經驗組織原則與模式的原型。主體間性療法中的背景包含以下種類:(1)咨詢場所的硬件環(huán)境。(2)來訪者的經歷及經驗組織方式。(3)咨詢師的經歷及經驗組織方式。(4)咨詢師的精神分析理論。(5)咨詢師的傾聽、溝通與共情。(6)來訪者和咨詢師的互動模式。(7)督導。(8)錄音錄像等造成的假想觀眾。
3 主體間性療法中背景的作用
3.1 主體間性療法中咨詢師與來訪者和背景的關系
自體的本能在本質上都是自戀的。自體的一切行為,其動機本質上都是把他者當成滿足自體需求的對象來看待的。即便是人們眼中高尚的親情、愛情或者法律,也是同吃飯睡覺等生理欲求一樣,是為了滿足自己欲望的。這是人格自戀需求的一種缺陷。作為一個擁有完整人格的人,必然會了解:他人是一個主體;他人不只是滿足我們需求的客體,更是一個同我們一樣富有人性的主體。在咨詢師與來訪者兩個主體之間,他們雙方的互動形成的主體間“場”是一個大的背景,在這個背景中,雙方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彼此的影響而改變自我。咨詢師正是通過對各種背景的覺察、體會與利用,實現了治愈來訪者的結果。
3.2 主體間性療法中背景對咨詢的作用
在咨詢過程中,咨詢師和來訪者是一個整體,不能脫離彼此而孤立存在。雙方的心理系統(tǒng)互相融合、難以分割。換句話說,在咨詢過程中,來訪者和咨詢師共同創(chuàng)造了一個咨詢的背景。這里選擇幾種比較難把握的重要背景,對其在咨詢中的作用加以說明。
(1)來訪者經歷及經驗組織方式在咨詢中的作用。來訪者早期的經歷及經驗組織原則與模式,對后來發(fā)生的一切事情都具有基礎的作用。它就像一張濾紙,后來的事情都要經過它的過濾。而對于咨詢師來說,來訪者現有的經歷及經驗組織原則與模式對咨詢工作有同樣的作用。在主體間性療法中,咨詢師需要敏感洞察來訪者早期與現有的經歷及經驗組織原則和模式,并且在于來訪者的互動中,讓來訪者自己確認并清楚了解它們,同時體會并明白形成這些經驗組織原則與模式的核心情感。(2)咨詢師經歷及經驗組織方式在咨詢中的作用。與來訪者的經歷及經驗組織原則和模式是個濾紙一樣,咨詢師的經歷及經驗組織原則和模式也有同樣的作用。并且,咨詢師在咨詢中占有主導的作用。但是在主體間性療法中,咨詢師要削弱甚至盡量避免自己這種濾紙的作用;相反而是要重視來訪者的作用。咨詢師需要把來訪當成一個主體去傾聽、溝通和共情。并且咨詢師要明白,這種傾聽、溝通和共情本質上是對兩個主體之間互動出來的關系的理解(而不是對來訪者本身),這是一種主體間的存在(而不是主體與他者的關系)。(3)咨詢師與來訪者的交互在咨詢中的作用。咨詢師和來訪者永遠不會了解“開心”對于對方的真實感受,但是二者的主體仍然是圍繞著“開心”而交互作用的。在主體間性療法中,心理治療的過程會因為咨訪雙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主體間性療法的咨詢師要有一個能站在自體本身以及自體與他者的關系之外看待主體的本質以及主體與世界關系的覺悟與能力。
4 主體間性療法中背景的處理
來訪者咨詢的目的,本質上是希望發(fā)展一段新的關系,這段關系可以讓他們感受到關心與關愛。而咨詢師是可以通過咨詢中的主體間背景,來使來訪者釋放在原先的經驗組織模式中受阻的自我。而無論是來訪者與咨詢師之間接納的、認同的關系,還是能夠促使來訪者發(fā)生轉變的主體間背景,都是來訪者和咨詢師在咨詢過程中雙方共同建構出來的。在主體間的背景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就是來訪者對自我與世界的經驗。這不僅是一個重要的背景,更是來訪者求助的動機來源與咨詢的核心所在。
4.1 主體間性療法中背景處理的原則
(1)將來訪者視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多個孤立的、具體化的、可調節(jié)可修復的簡單組合。(2)心靈平等,咨詢師不做權威者。(3)不抱持“幫助來訪者”的思想。(4)不將來訪者的主觀經驗置入咨詢師已有的理論框架。(5)不對來訪者的經驗提前進行假設,不預設來訪者可能遇到的發(fā)展危機。(6)共情不是一種咨詢技術,而是一種感受性。(7)面對來訪者的移情,保持價值中立。(8)咨詢師要秉持靈活、動態(tài)、多元、系統(tǒng)的咨詢觀點,要能夠接納錯誤。
4.2 主體間性療法中背景處理的原理
(1)當來訪者提出具體治療目標時,本質上是想在咨詢關系中擁有一種美好的體驗,這種體驗是全新的、療愈性的。這種美好的體驗源自于一個健全的自體—客體關系。(2)咨詢師通過共情與來訪者“主觀經驗”進行互動,恰當的共情會“激活”來訪者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互動恰好就是來訪者所渴望在咨詢中得到的健全的自體—客體關系。(3)隨著來訪者在與咨詢師互動中逐漸地加深自我了解、增強自我統(tǒng)合感以及提高對他人共情能力,他們對過去經驗的感受也會發(fā)生變化。這是因為,主體間性療法的背景是動態(tài)的、系統(tǒng)的,而在一個動態(tài)的系統(tǒng)中,只要有一部分發(fā)生變化,整個系統(tǒng)就會因失衡而啟動自我調整來適應新的環(huán)境,最終再次恢復平衡。過去成長過程中受阻的發(fā)展趨力(沒有滿足的心理渴望)也因此得到修復。
4.3 主體間性療法中背景處理的關鍵
(1)確立咨訪關系后,咨詢師要根據具體背景調整自我狀態(tài)。(2)傳統(tǒng)精神分析療法關注癥狀,主體間心性療法關注癥狀產生的背景。咨詢師需要了解在什么情況下來訪者才會有這些癥狀,需要在主體間場中探尋癥狀產生的背景和原因。(3)來訪者觀點和主觀感受的有效性及真實性是貫穿始終的重點。(4)咨詢師在特定的背景下理解來訪者的主體性時,務必注意這個過程難免會受到咨詢師的影響。因此咨詢師需要時刻警惕自我的主觀性,并對咨詢中發(fā)生的一切事情保持敏感。(5)咨詢師要保持主體間感受性,必須對來訪者的影響負責,避免出現違背主體間性療法中背景處理原則的行為。
4.4 主體間性療法中背景處理的具體方法
我們無法通過傳統(tǒng)精神分析的方法徹底了解另一個體的客觀現實。通過精神分析的技術所能獲得與掌握的信息,都不是客觀現實;而是來訪者的主觀感受,以及雙方的主體交織形成的“主體間場”。
4.4.1 主體間性療法中背景處理方法概述
主體間性療法,在筆者看來,本質上是在背景中處理背景,使背景對背景發(fā)生作用,從而形成新的背景系統(tǒng)的過程。治療師不再執(zhí)著關注訪者被壓抑的沖動、防御所導致的癥狀,而是關注經驗組織方式以及影響這些經驗組織方式的情緒和感受。
4.4.2 主體間性療法中背景處理的步驟
咨詢師與來訪者交互作用,逐漸讓來訪者覺察自己原有的經驗的組織原則與模式,覺察自己對自我和他人的感受和體驗,最終達到經驗組織原則與模式的改變。
(1)清空自己。咨詢師不對來訪者假設,不將來訪者納入自己先前的理論框架。(2)主體間場。咨訪雙方共同“站”在主體間場上。(3)認真傾聽。關注來訪者主觀經驗的展開以及解釋,而不僅僅針對于特定的癥狀。(4)自然共情。咨訪雙方對來訪者主觀經驗的共同感受。(5)明確認知。了解來訪者對感受所賦予的意義。(6)體驗內化。通過咨訪關系中的交互作用,讓來訪者將當下體驗內化到“經驗組織的已有模式”中。(7)內省修正。咨詢師內省自己對來訪者主觀感受的影響和貢獻,進一步準確了解來訪者內心,促進咨詢師與來訪者之間的情感協(xié)調。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步驟并非像認知行為療法那樣從1-7按順序操作即可。主體間性療法將咨訪關系視作一個動態(tài)的背景系統(tǒng),而在這個動態(tài)的背景系統(tǒng)中,背景在無時不刻地發(fā)生變化,這就需要咨詢師需要靈活運用操作步驟。其實在咨詢的每一個時刻,也有可能是7個步驟在同時進行的,因為咨詢師有可能在同一時刻處理著不同的背景。
4.4.3 主體間性療法中背景處理的感受分析舉例
主體間性療法本質上在咨訪關系的大背景系統(tǒng)中,對來訪者的經驗組織原則和模式進行了解和修復。而來訪者的經驗組織原則和模式就是來訪者心理的主觀世界,心理的主觀世界中核心就是感受。主體間性療法離不開對感受的分析。訾非教授對感受的分析做了專門的研究,有多種技術對來訪者的感受進行分析和治療,這里列舉其中一項——內感體察法,步驟如下:(1)結合軀體放松技術,引導來訪者處于安靜、放松狀態(tài)。(2)引導來訪者回憶引起焦慮或沖動的情景(或者在來訪者面前展示能喚起焦慮或沖動的刺激物)。(3)指導來訪者覺察焦慮或沖動在軀體上的表現,說出其位置和感受。(4)指導來訪者把注意力集中于焦慮或沖動的軀體感受上,保持注意力跟隨軀體感受的變化,直到這種感受逐漸清晰強烈,達到頂點,然后逐漸自然衰退,直到消失。(5)感受消失或大部分消退之后,請來訪者詳細描述該感受的變化過程。(6)按照上面五個步驟,重復進行體察練習,次數視咨詢時間設置與焦慮或沖動的強度而定。(7)一次咨詢結束后,要求來訪者整理感受變化的詳細資料,完成家庭作業(yè)。
5 結語
主體間性理論認為,來訪者之所以會有心理問題,不是心理沖突造成,而是為了保持原有經驗組織原則和模式的統(tǒng)合感,為了維持原有心理狀態(tài)的平衡所做出的努力。因此,主體間性療法更多是從正向的角度去看待來訪者,重點關注來訪者為維持心理健康付出的努力,而不僅僅是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通過主體間性療法的咨詢,來訪者不僅會形成新的互動方式,對危險的經歷也會更為開放,從而增強對創(chuàng)傷的處理能力,最終促成來訪者自我結構的改變。
我們認為,不管來訪者的心理狀態(tài)多么糟糕,這都是他們追求心理健康和內心統(tǒng)合感所做出的最好努力。
參考文獻
[1] Peter Buirski & Pamela Haglund.主體間性心理治療[M].尹肖雯,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1-43.
[2] 訾非.感受的分析[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19-20;121-206.
[3] Stolorow, Robert D./ Atwood, George E. Contexts of Being: The Intersubjective Foundations of Psychological Life[M].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 Inc,200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