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文+吳俊法
摘 要 校園綜合防控與應急管理是建設平安校園的基礎和核心,但由于管理理念、學生主體、校園內部環(huán)境、校園外部環(huán)境、管理機制體制和信息化發(fā)展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國高校校園的綜合防控與應急管理在規(guī)章制度、各級各類隊伍建設、學校內部之間、學校與校外相關機構之間的信息溝通、綜合防控與應急管理的實際訓練等方面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影響了平安校園的建設,為此,應該通過完善法制、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加強隊伍建設、強化培訓與演練等工作,進一步提升我國高校校園綜合防控與應急管理的水平,更好地建設平安校園。
關鍵詞 綜合防控 應急管理 平安校園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2.001
On Current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Campu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WANG Xuewen, WU Junfa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Abstract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campu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is the core and found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 campus, but because of the management philosophy, students, campus internal environment, external environment, campus management systems and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make our campus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at all levels of team construction, between the internal school, with school related mechanism betwee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practical training such as the existence of some urgent problems, af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 campus, for this, should perfect legal system, intensify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team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and drills, further promo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wor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ur campu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level, better construction of safe campus.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mergency management; safe campus
當前我國處在深刻的歷史性轉變時期,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全穩(wěn)定是當今迫在眉睫的任務。高校作為思想活躍、信息交匯、人才薈萃、精英云集的場所,具有獨特的社會引導功能和社會批判功能,而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高校,也面臨著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發(fā)生深刻變化、高校內外各種不穩(wěn)定因素明顯增加的局面。高校校園安全是社會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具有社會公共安全的共性與內涵,也具有高校獨特的個性與內容,既包含校園師生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和心理健康,也包含高校校園環(huán)境的安全與穩(wěn)定、校園氛圍的和諧。而要建設安全、健康、穩(wěn)定、和諧的高校校園,校園綜合防控與應急管理是基礎和核心。①
1 當前我國高校校園綜合防控和應急管理存在的現狀
盡管高校在校園綜合防控和應急管理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不可否認的是,也存在一些亟需改進和加強的方面,主要的問題有:
(1)制度建設需要完善。目前各高校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規(guī)章制度,提升了工作法制化、規(guī)范化、制度化、科學化建設水平,使校園綜合防控和應急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但一些高校在制度建設上比較粗糙,重復上級文件精神和規(guī)定較多,結合學校實際較少,在實際執(zhí)行時就會遇到問題;還有的高校盡管制定了應急預案,但“紙上談兵”的成分多,預案中部門分工不夠明細、責任體系不夠明確,基本沒有經過實際演練,而且制定后也未根據形勢的發(fā)展和情況的變化進行動態(tài)的修訂和調整,一旦遇到突發(fā)性事件,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難以真正指導工作的開展。②同時隨著學校計算機網絡設施的大力改善,學校網絡不斷普及,如何利用網絡來及時發(fā)現問題、及時處理問題,卻沒有很好地在校園綜合防控與應急管理工作的規(guī)章制度中得到體現,這在某種程度上將會制約首都高校完善校園綜合防控和應急管理。
(2)隊伍需要充實提高。學校保衛(wèi)部門是做好校園綜合防控和應急管理的主力,學校專職保衛(wèi)人員是做好校園綜合防控和應急管理的主力軍,但校園綜合防控和應急管理是大學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學校各部門的共同參與、共同努力,但有的學校過于依賴學校保衛(wèi)部門,而有的學校保衛(wèi)部門人員配置明顯不足,尤其是學校規(guī)模不斷擴大后,這個問題顯得更加突出,同時這支隊伍的綜合素質也有待提高,年齡偏大、學歷層次偏低,管理理念也有待更新,以及受執(zhí)法權限的限制,這支隊伍有時也難以適應學校日益嚴峻的治安形勢。
當前,我國正處深化改革的關鍵階段,各高校紛紛探索轉型、改革和發(fā)展,高校的主體——學生在成長和就業(yè)面臨著巨大的家庭壓力和社會壓力,使得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加突出,對這一群體的關注稍有不夠,或處理稍有不當,很容易引發(fā)校園群體性事件或突發(fā)事件,造成非常惡劣的社會影響。面對這種情況,學校的心理健康咨詢人員明顯不足,學校管理人員對這方面的培訓也明顯不夠,以學校專職保衛(wèi)人員為主的學校綜合防控和應急管理隊伍對此的實際處理能力更是亟待提升。
(3)信息溝通共享不足。這種情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信息溝通不暢,其二是信息共享不充分,它既存在于校內各部門、各應急管理機構之間,也存在于學校與校園周邊單位、與上級主管部門之間,既有溝通與共享的時機問題,也有標準、程序、時限和責任不明確、不規(guī)范的問題;既有管理人員的思想問題,也有硬件條件不足的問題,各系統之間相互分割,缺乏互通互連和信息資源共享;缺乏綜合性的信息平臺和分析。
(4)實際訓練需要加強。學校校園綜合防控和應急管理制度、規(guī)定、隊伍、設施等的建立完善都是為了處理實際問題、處理突發(fā)事件,但在實際工作中發(fā)現,無論是學生、教師和學校職工,還是學校校園綜合防控和應急管理隊伍,對綜合防控、應急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停留在書面和口頭的比較多,培訓的頻率較低,培訓時應付的成分比較大,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時效性不足,實戰(zhàn)能力亟需加強。學校對師生的安全教育往往不夠全面系統,在面對突發(fā)事件時,由于缺乏實際訓練,部分人員或者按照以前的經驗去處理,或者簡單模仿別人的處理辦法,效果不理想。事實上,高校內出現的群體性治安事件、公共衛(wèi)生突發(fā)事件、人身意外傷亡事件的處置,只有通過對突發(fā)事件的處置流程、現場事態(tài)控制方法、信息發(fā)布內容和程序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演練,才能在面對突發(fā)事件時妥善應對、正確處理。
(5)基礎研究比較薄弱。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高校校園綜合防控和應急管理方面的基礎研究總體水平較為薄弱,綜合防控與應急管理的基礎科研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科研力量需要加強,研究隊伍亟需大力發(fā)展,組織各方面力量共同協作較弱,因此必須大力推進高校校園綜合防控與應急管理基礎科學研究的進展,為校園防控與應急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論支撐。③
2 當前高校校園綜合防控和應急管理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產生這些問題既有主觀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觀因素所導致,既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一方面,高校自身的不安定因素依然較多,一些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有待解決,各種新矛盾、新問題、新情況也在不斷出現;另一方面,高校與社會的聯系日益緊密,社會思潮容易向高校集中,社會問題容易向高校投射,社會熱點容易向高校傳導,高校安全穩(wěn)定受到社會的影響越來越直接、越來越深刻。
2.1 管理理念亟需更新
一是以人為本的理念。作為承擔著培養(yǎng)高級專門人才、發(fā)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大任務的高等教育機構,大學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開展校園綜合防控和應急管理的目的是要建設平安校園、和諧校園,是為教育人、為培養(yǎng)人服務的。校園綜合防控和應急管理本身不是目的,既要以保護師生員工生命和財產安全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又要充分依靠和依賴他們,始終要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為本才是目的,尤其在處理應急事件時,既要及時、果斷處理,又要能考慮到以后工作的開展,不能為處理而處理,不能留下后遺癥,而目前我們在這方面理念需要更新。
二是以預防為主的理念。高校突發(fā)事件種類繁多,且具有不確定性和無邊界的特征,一旦發(fā)生突發(fā)事件,影響大,處理難度大,因此最好的辦法是預防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變事發(fā)時的事后處理為事前的預防,以消除各類安全隱患為主,而目前雖然各高校已認識到這個問題,但工作尚未到位,尤其是有時師生訴求表達渠道不暢通,學校領導未能深入了解師生員工的實際需要,沒有切實解決好師生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沒有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各類矛盾糾紛,最終釀成突發(fā)事件或群體事件。
三是綜合防控的理念。綜合防控既是指防控隊伍的整合,也是防控范圍的全面和全局性,也是防控手段的綜合運用。但目前有的高校過于依賴專門的保衛(wèi)隊伍,沒有充分調動教職工與學生積極參與到學校的安全保衛(wèi)中來,過于注重校園內部,沒有充分利用校外力量,過于依賴技防、物防,沒有有效整合隊伍,沒有充分將人防、物防和技防結合起來,沒有真正落實“三位一體”的防范措施,致使在處理突發(fā)事件時工作脫節(jié),各自為戰(zhàn),不利于整體工作的完成。
四是與時俱進的理念。網絡新聞、論壇、手機報、微博等各類媒體無時無刻不介入我們的生活,信息無處不在,現代化網絡信息技術的深入普及,造成突發(fā)事件的信息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大學生極易受到網絡的影響,加上心理恐慌,信息辨別能力低,對突發(fā)事件不能做出及時、主動和有效的正確反應,容易產生從眾行為,更有因網上網下相互作用,對高校及社會矛盾問題的聚集放大效應日益凸顯,客觀上使得危機處理的不確定性更高,但有的高校對此估計不足,不少工作人員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仍停留在過去時代,對網絡時代認識不充分、準備不充分,未能與時俱進,影響了綜合防控與應急管理水平的提升。
2.2 學生主體的原因
大學生是特殊的社會群體,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成型的關鍵時期,既具有較高的判斷是非的能力,也由于生活范圍的狹小,對社會問題敏感度高、易沖動、群體感染性強的特征,既愿意對社會現象和某些社會問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有時卻又對自己身邊的問題過于冷漠,缺少激情,既渴望理解和關心,又難以敞開心扉面對老師和同學;學生學業(yè)上的壓力也在增加、人際交往上的焦慮不斷加深、大學生發(fā)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在增加,而現階段有的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環(huán)節(jié)比較薄弱,隊伍培訓不到位,容易發(fā)生突發(fā)事件。
更重要的是,大學生就業(yè)形勢和就業(yè)矛盾日益嚴峻,給學生心理帶來了極大壓力,容易引發(fā)突發(fā)事件。畢業(yè)生就業(yè)的壓力更是一直伴隨著學生,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形勢嚴峻的問題已經顯現,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成為當前影響大學生群體穩(wěn)定的最大問題。
此外,大學與社會的聯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密切,學生與社會的聯系和交往也更多、更廣泛,社會上各種思潮對學校和學生的不斷滲透,有的學生受西方價值觀和一些錯誤思潮的影響,對社會矛盾和問題缺乏正確的認識,有的學生政治敏感性不強,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2.3 高校校園空間的影響
由于歷史的原因,高校大多校園面積比較小,校園空間不足,教師、學生、家屬和社會服務人員和機構都在同一個校園里生活、工作,人員過于密集,尤其是隨著高校后勤服務的不斷社會化,高校進一步向社會開放,“象牙塔”里也不再像以往那樣寧靜,許多高校校園已成為一個開放式的教育園區(qū)和開放式的小社會,社會上各類人員、各項服務不斷涌進校園,這些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一些服務也可能存在不規(guī)范的地方,因而難免會產生各種糾紛,加大了校園綜合防控和應急管理的難度。④
為了發(fā)展,許多大學建設了新的大學校園,形成了一所大學多個校園的現象,這種老校園場地小、人員密集,新校園面積大、人員分散,新校園與老校園又有一定的地理距離,而大學既要有學校統一管理,部分職能又在嘗試社會化管理,對學校管理、學生心理、學生生活、教學科研秩序等各方面都產生了很大影響,使得大學校園綜合防控和應急管理與其他領域相比更具有特殊性,對大學校園綜合防控和應急管理提出了新挑戰(zhàn)。
2.4 高校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
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在國家發(fā)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高校不僅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開展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也在引領社會思想和社會發(fā)展。高校要主動加強與社會的聯系,而高校作為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也必須與社會不斷進行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交換,高校與社會的聯系越來越密切,高校受到社會的影響越來越直接、越來越深刻。高校外部環(huán)境對高校綜合防控與應急管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外部物理環(huán)境的影響。隨著高校與外部聯系的不斷加強,尤其是隨著高校后勤服務社會化的不斷深化,部分人員聚集在高校校園周邊,使得校園周邊的環(huán)境變得極為復雜,違章建筑增加,消防問題、交通事故、治安事件不斷,各類糾紛頻繁,師生反映強烈,給高校校園綜合防控和應急管理帶來許多隱患。二是外部社會思潮的影響。社會上的各種思潮、各種勢力、各種思想進入校園,各種西方敵對勢力把高校作為政治滲透的重點目標,使得高校的校園綜合防控和應急管理任務更加繁重。
2.5 管理體制機制的影響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明確了國家關于應急管理的體制,高校也在校園綜合防控和應急管理方面建立了管理體制,但由于體制機制的原因,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校、院(系)兩級管理機構不均衡。校級綜合防控與應急領導小組一般建設比較完備,但是院(系)級綜合防控與應急工作小組的建設沒有得到足夠重視,而隨著我國高校辦學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院(系)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人數越來越多,院(系)一級的綜合防控與應急工作小組建設顯得薄弱。二是責任主體不明確。在綜合防控與應急管理的職責劃分上,哪個部門、哪些人員應該承擔哪些具體工作、應該承擔哪些具體任務沒有落實,尤其是在不同部門的協調、配合上,責任不明確,工作安排上既有空白、缺失,也有重復、交叉,一旦出現突發(fā)事件,責任主體不明確,難免會出現扯皮、推諉或重復工作,有時就可能貽誤最佳處置時機,就可能造成嚴重后果。
3 加強和完善高校校園綜合防控與應急管理工作的建議
3.1 進一步完善校園綜合防控與應急管理的法制建設
推動國家制定《校園安全法》。在《校園安全法》尚未出臺前,教育主管部門應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fā)事件應對法》,出臺《高校突發(fā)事件應對指南》。
3.2 繼續(xù)加大綜合防控與應急管理宣傳教育力度
首先,推動安全教育進課堂。各高校應與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協調,聘請專業(yè)人士或有經驗的人員,開設安全教育課程,以必修課或選修課的形式,推動安全教育課程進入大學課堂,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其次,設立綜合防控與應急管理宣傳教育周(月)。各高??筛鶕约旱陌才牛繉W期(學年)設立相應的安全工作宣傳教育周(月),針對相應主題開展宣傳教育活動。
3.3 進一步加強綜合防控與應急管理隊伍建設
第一,加強專職安全保衛(wèi)隊伍建設。按上級規(guī)定和要求,配備相應的保衛(wèi)干部,改善工作條件和工作待遇,努力打造一支人員齊備、素質較高的校園綜合防控與應急管理主力軍。第二,規(guī)范志愿者隊伍建設與管理。整合學校教師、學生和社區(qū)治安管理隊伍,組建高校“平安校園”志愿者隊伍,逐一登記注冊、明確職責,加強工作培訓,推進規(guī)范管理。第三,組建專職網絡安全監(jiān)控隊伍。高校抽調具有計算機或網絡專業(yè)背景的人員,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的網絡安全監(jiān)控隊伍。第四,強化學生心理健康隊伍建設。在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詢中心)的基礎上,加強心理健康隊伍和高校綜合防控與應急管理隊伍的聯動。
3.4 加強綜合防控與應急管理培訓與演練
第一,不斷加強對專門人員的培訓。建立培訓機制,加大培訓力度。各高校應組織綜合防控與應急管理人員參加國家和綜合防控與應急管理知識培訓基地進行針對性培訓,提高應對突發(fā)事件的指揮協調能力和處置能力。第二,切實開展學校綜合防控與應急管理演練。各高校應繼續(xù)開展綜合防控與應急管理的演練工作,保證每學年至少開展一次全體學生參與的綜合防控與應急演練,保證每學年至少開展一次全體教師參加的綜合防控與應急演練。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市教委科研基地——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項目(編號:PXM2011-014224-113499)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注釋
① 陳安,遲菲.應急管理:社會管理的核心功能[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2(1):31-36.
② 呂孝禮,張海波,鐘開斌.公共管理視角下的中國危機管理研究——現狀、趨勢和未來方向[J].公共管理學報,2012(3):112-121.
③ 范維澄.國家突發(fā)公共事件應急管理中科學問題的思考和建議[J].中國科學基金(2):71-76.
④ 李曉明.校園安全綜合防控機制的構建與運行[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5):70-72.
⑤ 馬佩英.對當前社會應急管理問題的幾點思考[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2(1):14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