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摘 要]在實踐教育中,發(fā)現(xiàn)幼兒的獨占行為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xiàn)象,他們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十分缺乏分享意識。作為承擔幼兒教育義務的教師,有必要探討培養(yǎng)幼兒分享意識及行為的策略,使幼兒學會分享,從中體會與人共享的快樂。
[關鍵詞]幼兒 分享 策略 快樂
[中圖分類號] G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9-090
隨著物質(zhì)生活的不斷提高,住所的獨門獨戶化,家庭結構的逐步改變,孩子沒有了與兄弟姐妹共處的生活經(jīng)驗及互讓互愛的體驗。這些都直接影響幼兒分享行為的形成,加之大人對孩子的溺愛以及孩子的攀比心理,讓孩子養(yǎng)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行為習慣。
對于幼兒在家中形成的這種理念,在幼兒園他們更是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好玩的玩具總是占為己有,愛吃的點心也是獨自享受,從來不會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喜好,別人的東西只要自己喜歡也會搶過來,也不愛惜別人的勞動成果,不體諒別人。
種種跡象表明,影響幼兒分享行為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因素和幼兒自身的心理因素。因此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意識、分享行為、健全人格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和共同努力。
一、培養(yǎng)幼兒分享意識和行為的措施與途徑
1.幼兒園方面
幼兒只有學會正確認識自我、控制自我,消除自私心理,才能懂得分享。作為教師,我從擴大幼兒的交往群體入手,在他們的交往中做個有心人,適時地找到合適的教育點,讓他們感受、體驗人與人的相互需要,培養(yǎng)他們的分享意識。
(1)抓住日常生活小事,隨時隨地進行教育,萌發(fā)幼兒愛的情感。比如,我班有個小朋友叫小輝,他由于小時候生病,大腦有點問題,許多行為常常引來同學的嘲笑。經(jīng)過多次細心的觀察,我發(fā)現(xiàn)他故意在地上打滾,亂丟東西,推扯別的小朋友,目的只是想和同學玩??砂嘀械男∨笥咽峙懦馑率顾儽炯訁柕赝媾哪切┬』ㄕ泻托“褢?。看到他的表現(xiàn),我十分心痛,他花費那么多心思去招惹別人,只是想讓大家關注他,可換來的卻是同學的嘲笑或戲弄!深深的憐憫之余,我時常制止小朋友們對他的傷害,可是每次他們都是在我的厲聲呵斥下漸漸安靜下來,并沒有真正體會到他們的嘲笑對小輝的傷害有多深。后來,在一次游戲中,他又故伎重演,我沒有像以往那樣去呵斥孩子,而是讓班上最擅長交流的鋮鋮去拉小輝一起玩游戲。結果奇跡出現(xiàn)了,我們發(fā)現(xiàn),小輝很乖巧地跟著鋮鋮去玩。在游戲結束的總結過程中,我對鋮鋮的表現(xiàn)大加贊賞,并讓鋮鋮說說自己的體會,他說:“自己很開心,剛才和小輝共同搭建城堡,小輝還要邀請我們大家一起去游玩,明天我還要同小輝一起搭建一座美麗的彩虹橋。”經(jīng)過這件事后,學生漸漸容納了小輝,而小輝再也不用出丑的方式來博得大家的關注,臉上也時常浮現(xiàn)了開心的笑容。我讓孩子在無形中學會了愛,使他們懂得了接納別人,與其他小朋友友好相處,才會更快樂的道理。
(2)通過各種感官培養(yǎng)幼兒進行分享的行為。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教師合理地給他們安排各種活動,如聽故事、閱覽圖書、電教活動、離園談話等,讓幼兒通過聽、讀、看、說等各種感官途徑,親眼目睹、親耳聆聽、親自動手。教師通過活動,實施愛的教育,教育幼兒關愛身邊最親近的人,使他們真正認識到分享的意義。比如,“六一”節(jié),教師讓幼兒自己動手制作禮物送給好朋友,并為好朋友送上一句祝福的話;“三八”節(jié),開展“感恩媽媽”的活動,讓幼兒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為媽媽做一件事,幫媽媽刷碗、捶背、洗腳等。特別是在汶川、玉樹地震時,我同幼兒共同上網(wǎng)收集相關資料、看電視報道,設置“震災無情、人間有愛”的主題展板,讓他們了解地震是多么無情:許多和他們一樣大的小朋友被掩埋在瓦礫堆里失去了生命;有的小朋友失去了爸爸、媽媽;有的小朋友失去了親人。幼兒深受教育,個個看得滿臉淚痕,紛紛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錢,表達了對災區(qū)人民的深切同情,并且以繪畫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美好祝愿。通過這種感官訓練,我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意識,使其從中體會到了分享的快樂。
(3)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感受分享的快樂。在班級中要讓幼兒感受到自己被別人需要和自己需要別人,自己是班級的一分子,應該彼此關心、彼此愛護。比如,在每次午休時,我總是讓幼兒兩兩結對子,你幫我解紐扣,我?guī)湍憷渥樱ハ鄮椭撘路?;起床時,讓他們互相幫助穿衣服。剛開始時,幼兒只是遵照我的話去做,但心里十分不情愿,有時還帶一點點情緒,后來我找個別小朋友談話才了解到,原來他們認為自己可以獨立完成的事,老師為什么非要小朋友互相幫助呢?為了讓幼兒從內(nèi)心體驗分享的快樂,懂得幫助別人和被別人幫助都是快樂的,我改變策略,讓幼兒午睡時自己穿、脫衣服。一開始,孩子們聽到我的話,十分開心,認為自己可以大顯身手了。然而不一會兒,卻出現(xiàn)了一陣陣喧嘩,有的小朋友由于衣較合身脫不下來;有的小朋友打不開衣服背后的扣子。我站在一旁袖手旁觀,又過了一會兒,就有幾位小朋友急哭了,這時我才問小朋友:“現(xiàn)在你們自己能很好地脫下衣服午休嗎?”一下子他們都默不作聲了,我接著問:“你們認為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雖然孩子們沒有回答我,但是他們很自覺地兩兩結對子,很快就把衣服脫下來了。在整個過程中,孩子們不僅知道請求別人,還十分感謝幫助自己的人,如說“請幫我拉拉袖子”“請幫我打開紐扣”,別人幫助自己后還會真心地道謝,同時也幫助別人。怕影響孩子午休,當時我沒再多說什么,等到孩子們午休起來,我做總結時,一改往日的喋喋不休,而是讓小朋友輪流對午休事件發(fā)表看法。小朋友用稚嫩的語言表達了其他小朋友對自己的幫助,從他們的言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孩子們體會到了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滿足。
(4)發(fā)揮榜樣效應,激勵幼兒分享行為的學習。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幼兒愛模仿,在幼兒園中教師、小朋友都是被模仿的對象,教師首先應做好示范作用。比如,我買了一個新手機,然后教孩子們怎樣拍照,他們互相拍照,玩得十分開心;過生日時,我會拎著蛋糕,在他們一聲聲的祝福中度過。在我的榜樣作用下,孩子們也逐漸把好吃的食物、好玩的玩具帶來幼兒園與大家一起分享。我對表現(xiàn)好的小朋友給予肯定和鼓勵,表揚換來的結果是越來越多小朋友帶來好玩的玩具和愛吃的食物。此外,我還開展“大帶小”的活動,即大班與中班結對子,中班與小班結對子,讓他們在奉獻愛心的同時,享受關注與照顧。
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說過:“集體生活是兒童之自我向社會化道路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為兒童心理正常發(fā)展的必需,一個不能獲得這種正常發(fā)展的兒童,可能終其身只是一個悲劇。”在幼兒園,我為幼兒創(chuàng)造了一個分享的、關愛的、愉悅的集體環(huán)境,從而教會了幼兒掌握豐富的交往技能,讓幼兒改變自己的獨占行為,主動與人分享。
2.家庭方面
分享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時間的連續(xù)過程,家長和教師要一致要求,共同培養(yǎng)。家長在家里不要太嬌寵孩子,不要對孩子的一切要求都給予滿足,學會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以及讓孩子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洗手、洗臉、洗腳、刷牙、穿脫衣物等,對于好吃的東西,家長不要總是讓孩子吃個飽、吃個夠,要讓孩子學會尊老愛幼,好東西要大家一起分享。
二、亟待解決的問題
“與人分享”意識的養(yǎng)成不是靠教育就能立竿見影,幼兒有時與其他小朋友分享并不是心甘情愿的,可能會夾雜其他意圖,比如想得到老師的表揚、得到小朋友羨慕的眼神、自己已經(jīng)厭倦的東西才愿意分享等。幼兒的分享行為還不穩(wěn)定,易受種種外來因素的干擾,教師、家長需要一如既往地引導和教育幼兒,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意識和行為。
(責編 鐘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