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之所以能成為明星,除了演技精湛以外,還需要好的作品;而一部好的文藝作品,最直觀的體現(xiàn)方式就是拍攝成電影或電視劇,讓更多的人去讀去參與;參與的人多了,被品頭論足的人也就成為了明星。我們的生活里不缺乏明星,沒有明星的電影或電視劇是沒有市場的,商業(yè)上也是如此,大多的品牌傳播都是明星在做。就算新拍攝的《紅樓夢》沒有明星,可早期的海選、試鏡、探班和緋聞,早就被媒體炒熱炒紅,想不引起關注都不行。
說到這里就得談談明星的威力到底有多大?追星族的堅強和毅力,我是懷著敬畏和崇敬的眼神的,諸君不會忘記聞聽某明星結(jié)婚后跳海輕生的男孩吧?那么諸君也一定沒有忘記變賣家產(chǎn)逼得老爹跳海自殺的那個女追星人,這樣的果敢和毅力是不可阻擋的,假如把這份果敢和毅力放在干事業(yè)上就好了??勺屓巳^盡毀的是,新媒體的出現(xiàn)讓這樣的人因此成了名人。假如有制片商邀她去拍片,我一點不奇怪,票房肯定也不會差,因為這就是名人效應。
可明星這個職業(yè)可能確實不好干,見不得人又離不開人。聽說出門就得戴口罩戴墨鏡戴鴨舌帽,甚至有的還要雇傭保鏢,唯恐被狂熱的崇拜者造成人身傷害;可明星要是在大街上沒有被人認出來同樣也是一件很悲戚的事,會傷害到明星們“脆弱”的心靈。不過他們最怕的還是狗仔隊,無論你偽裝得多么嚴實,在哪里吃的螃蟹在哪里見的小鮮肉在哪里玩的車震一概門清,讓明星無所遁形。
可如今的明星讓人不敢恭維,就在今年3月10日,網(wǎng)上曝出演員王學兵因涉毒被北京警方抓獲的消息。據(jù)透露,他是在家中和疑似演員張博同時被警方帶走的。如今的娛樂圈很讓國人無語,留給我們更多的是笑過之后的沉重,是我們關注的太多還是藝人們的操守存在問題?藝人們除了上演艷照門和監(jiān)獄風云,他們在追求什么呢?隨后,孫海英轉(zhuǎn)發(fā)了該新聞并表示:看看我們網(wǎng)絡上面的藝人們,除了露點女就是吸毒漢!沒有盼望又驕傲的可憐的人們!說實話嗎,我很悲哀!
其實需要悲哀的并不應該只是孫海英老師,除了藝人的自重,我們國人應不應該考慮一下,這些年我們都捧紅了一些什么人?早些年郭德綱代言一家減肥產(chǎn)品,廣告中聲稱“喝了XX,前后我瘦了“六斤”,后經(jīng)央視3.15晚會曝光,該減肥產(chǎn)品系假冒偽劣產(chǎn)品,郭德綱一改“當然敢負責了。這個是關系到人身安全的問題,不能掉以輕心”的態(tài)度,辯稱“每人體質(zhì)不同,故不敢保證世上所有人喝XX均奏效。如人參,有人吃強身健體,有人吃頃刻斃命,你能說人參是毒藥?”該產(chǎn)品全面下架后,郭又出來聲稱自己也是受害者,試問有這樣拿了企業(yè)兩百多萬元代理費用,還稱自己是受害者的嗎?對消費者的“負責”態(tài)度令人跌破眼鏡,這是我們想要的嗎?
葛優(yōu)代言的“植樹造林,首選XX”更是牽出了一樁北京最大的傳銷案件;央視文清的“眼保姆”、劉嘉玲代言的“SK-II”等都因虛假廣告而被禁播,還有某老藝術(shù)家“嘿,瞧這老爺子,腿腳還挺利索”的補鈣廣告也在查禁之列。如果你真的對消費者負責了,如果你真的沒有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你不愿意把自己良知出賣,這樣的事情是不會發(fā)生的,至少你還能約束自己,還是一個有良心和良知的國人,知道公德和私德都是完善自我的一部分,可是假設并沒有出現(xiàn)。
“艷照門”的出現(xiàn)則完全顛覆了人們的觀念,多少的清純玉女形象在一夜間坍塌。如果只是一張所謂的“露點照”,絕不會掀起如此大的波濤,國人的認知已超越了那一紙婚書的約束,看透了娛樂圈的丑惡。不是嗎?這樣的照片是誰給你照的,是你的丈夫還是戀人,恐怕連她本人也說不清楚,就是這樣的人每天充斥著國人的視野,該怪狗仔隊無孔不入還是本身自己有問題不得而知。
經(jīng)過好多經(jīng)歷之后的國人,忍耐度得到了提高,懂得了藝人們就是說一套做一套,對她們的危機公關更是質(zhì)疑不斷,“年輕無知”的明星一邊享受著“年輕”成名帶來的高品質(zhì)生活,一邊“無知”地揮霍著國人的信任;“絕對不是我”的明星“絕對”百分百跳出來自我澄清,既然“不是我”,還跳出來,你難道不能淡定一些?
“監(jiān)獄風云”的上演更是讓人痛心,涉毒的明星藝人不上百也有幾十個了,吸毒就像吃飯似的,這幾年當?shù)牟蝗菀走B躺著都能“中槍”,張國立、成龍都出來向國人致歉了,“養(yǎng)不教父之過”終究敵不過“坑爹星二代”。
如今倡導“遠離毒品,珍愛生命”的禁毒大使王學兵也涉毒了,這得是多大的一個耳光在扇國人的臉,“一朝吸毒,終生戒毒”,面對不計得失、前赴后繼的演藝界“吸毒漢”們,我們除了痛心能有的就是質(zhì)疑,質(zhì)疑那些名人效應的影視劇還能走多久遠?質(zhì)疑明星的光環(huán)還是不是國人勵志的楷模?質(zhì)疑要不要向這些明星索賠精神損失費?因為我們處在法治的社會里。
孫海英老師的“悲哀”是值得我們尊敬的,至少他懂得善惡美丑,知道自己和這些“沒有盼望又驕傲的可憐的人們”都屬于“藝人”范疇,但我們更要讀懂他的無助,一個人品質(zhì)、道德的淪喪不能簡單地歸納成一個個案,他不僅在警示和呼吁藝人們自重,而且是給整個社會責任的救贖提出一個嚴肅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