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澳門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現(xiàn)狀

    2015-04-29 00:44:03郭忠耀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5年1期
    關鍵詞:制約因素澳門

    郭忠耀

    摘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文獻資料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等研究方法,對澳門殘疾人體育現(xiàn)狀進行調查研究,旨在提高澳門社會各界對殘疾人生活問題的關注度,為澳門有針對性地組織和開展殘疾人體育活動提供指引,從而促進殘疾人體育的發(fā)展及研究,以更好地協(xié)助殘疾人士回歸社會,參與社會各項活動,使之共享和諧社會。結果顯示: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程度不高;社會對殘疾人體育關注程度低;經(jīng)費不足;參與體育活動之殘疾人主要和其他殘疾人士一起集中在球場及體育館進行鍛煉,以跑步、羽毛球及乒乓球為主;受到歧視及沒有時間為影響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個人因素,缺乏場地器材和專業(yè)指導員等為影響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社會因素。提出改善澳門殘疾人體育的對策。

    關鍵詞: 澳門; 殘疾人體育;參與形式;制約因素

    中圖分類號: G 8005文章編號:1009783X(2015)01002306文獻標志碼: A

    眾所周知,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必定較健全人困難,并伴隨很多障礙及限制。而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在體育事業(yè)上的發(fā)展,除了在競技體育方面取得優(yōu)異和突出的成績外,大眾體育的發(fā)展才是競技體育取得發(fā)展的基石,為此,兩方面都必須取得相對的平衡,體育事業(yè)才能取得全面的發(fā)展。殘疾人體育既是整個體育事業(yè)的組成部分,應得到相對平等的重視和發(fā)展,但礙于傳統(tǒng)社會觀念及投入資源等條件的限制,往往未能順利地開展及推行。正如香港在殘疾人體育方面則利用競技體育方面出色的發(fā)展,如蘇樺偉、余翠兒等殘疾運動員在國際比賽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而引起社會大眾增加對殘疾人體育的重視及關注,從而為發(fā)展殘疾人大眾體育提供良好的支持基礎。反之,澳門政府在大力發(fā)展大眾體育及個別項目的競技體育同時,忽略了殘疾人體育及特殊體育的范疇,從而導致澳門殘疾人體育的發(fā)展停滯不前,更甚者有倒退的現(xiàn)象,現(xiàn)今世界各國除了重視競技體育本身成績的長足發(fā)展之外,也認同殘疾人體育水平的發(fā)展可表現(xiàn)出本身體育水平,甚至是國力的標志,從而成為發(fā)達國家或地區(qū)整體體育水平的新標準。為此,澳門政府應發(fā)揮牽頭作用,加強及制訂必要的政策及措施來推動和發(fā)展殘疾人體育,從而完善澳門體育運動發(fā)展的整體規(guī)劃措施。

    隨著社會物質資源的豐富,及社會對基本人權思想的重視,殘疾人開始逐漸走出被歧視及被拒絕的角落,從而受到社會的接納與關注。而對殘疾人士的關注和重視,便成為發(fā)達國家或地區(qū)社會福利發(fā)展的重要指標之一,但重視程度的增加,也對社會成本形成相應的重大負擔。體育運動已成為現(xiàn)代人自我提升及創(chuàng)造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現(xiàn)代人提升生活質量的最佳方式之一。運動對于一般人的健康是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而對于殘疾人更為需要,其一是殘疾人可透過運動享受人生、融入社會、增進自信;其二是如果殘疾人缺乏運動訓練、活動意愿減少,其挫折容忍度及協(xié)調能力相對變差,從而造成身體素質水平下降,繼而會引發(fā)身體其他疾病,除對殘疾人本身沒有好處外,還會增加社會對殘疾人提供醫(yī)療和福利等其他額外沉重的負擔,為此,若能推廣殘疾人積極地參與體育活動,不僅對其可達成復健效果,同時,無形中也可減輕社會成本的支出。雖然澳門地域狹小,但從經(jīng)濟快速的發(fā)展及社會的進步來看,殘疾人問題已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一個重要社會問題,考慮到這個問題給未來特區(qū)政府發(fā)展帶來的重要影響,應竭盡所能主動地采取積極的行動對策。

    1殘疾人體育的概念和分類

    隨著世界各國對人權、平等、和諧的關注和發(fā)展,殘疾人體育也變成各國展示其社會進步及人權方面的指標之一。雖然各地區(qū)有著不同的演繹和定義,但其對促進殘疾人康復,提高他們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促使其融入社會具有積極的目的和意義。此外,殘疾人體育并不只是為了康復,而是對殘疾人心理、社會交往、生活適應能力,甚至對促進社會文明等方面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關于殘疾人體育的分類,國際上對殘疾人體育普遍稱之為適應性身體活動,依據(jù)其功能可以分為適應競技運動、適應體育教育和適應休閑活動。國內一些學者將殘疾人體育分為殘疾人競技體育和殘疾人群眾體育[1]。

    2殘疾人體育的意義

    體育運動對人類生活質量的改善與豐富人生的影響已漸漸被人們所接受,但是對于殘疾人如何運用體育活動改善個人生活質量,也就是針對有關殘疾人進行所謂休閑治療(TR,therapeutic recreation),直至20世紀中期才逐漸被人們所重視。對于一個民主進步的國家而言,提供人民一個健康、經(jīng)濟、安全且有尊嚴的生活是政府應盡的責任,如果能夠讓殘疾人為了樂趣、實現(xiàn)自我成就和延長個體預期的生命等目的,體育運動必定是殘疾人改善生活質量的另一項重要途徑之一 。事實上,殘疾人也是社會的一分子,理應享有與其他健全人一般的正常生活權利,對于殘疾人參與體育運動的保障應受到社會大眾的認識與重視。目前,殘疾人由于行動不便普遍缺乏運動,從家庭、學校到社會,受到軟、硬件和環(huán)境的阻礙,甚至于殘障者自己內心的“自我限制”等,所以,享受運動對殘疾人而言被認為是一項奢侈的活動。體育活動對殘疾人而言比較重要,因為它能給他們每日的靜態(tài)生活增加樂趣與安全,以及在激烈活動中提升生活質量的機會,同時,也深信體育活動能為殘疾人提供更多社交發(fā)展與建立人際關系的機會。事實上,殘疾人與健全人一樣也需要體育活動來豐富其休閑生活的內容,雖然未必每種休閑活動都適合殘疾人,但基于平等立場不能因殘障狀況而剝奪其獲得參與體育活動等休閑的權利。殘疾人在學習或工作之余更需要適度的休閑生活,借以增加及豐富生活樂趣,提升生活質量,以及發(fā)展習得人際互動關系,這滿足殘疾人渴望被社會群體接受與重視的心理,這與推動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3研究對象與方法

    3.1研究對象

    基于澳門參與體育的殘疾人主要是來自于澳門傷殘人士體育協(xié)會、澳門聾人協(xié)會及澳門特殊奧運會,為此,本研究對象是以上述組織的殘疾人為主。

    3.2研究方法

    3.2.1問卷調查法

    根據(jù)研究需要,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對象為澳門殘疾人,問卷發(fā)放采用親自發(fā)放形式進行,共發(fā)放問卷146份,回收146份,有效問卷138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4.5%。

    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從殘疾人性別結構來看,男性占多數(shù),為53.6%;女性為46.4%;從年齡結構來看 ,26~35歲的殘疾人占最多,占調查總人數(shù)的33.3%,其次是19~25歲,占26.1%,而36~45歲及46~55歲同樣占總人數(shù)的14.5%,18歲以下和56歲以上人數(shù)最少;此外,以殘疾類別來看 ,聽障人士居多,占總調查人數(shù)的44.9%,其次是肢體殘障和智障人士,分別占17.4%和15.9%,其余的為腦癱及多重障礙人士,分別占10.1%和8.6%。從經(jīng)濟收入來看,澳門殘疾人每月收入在5 000元以下的低收入所占比例最高,占68.9%,具備中學程度的人最多,占50.7%,其次為小學程度,占43.5%。

    2)問卷效度檢驗。

    經(jīng)過8位專家 (教授3人,副教授3人,講師2人)對本問卷的內容和結構效度進行檢驗,此外,也征求有關專家意見對問卷進行調整及修訂,從而使問卷設計的內容和結構符合研究任務,能夠滿足研究需要,具有較高的效度。

    表 1問卷效度調查統(tǒng)計

    項目高(5)較高(4)一般(3)較低(2)低(1)

    內容評價人數(shù)52100

    結構評價人數(shù)43100

    3.2.2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運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對通過問卷調查獲取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3.2.3文獻資料法

    依據(jù)本研究的目的查閱了與殘疾人體育有關的文獻資料,并經(jīng)過歸納整理為本文所用。

    4研究結果與分析

    4.1澳門殘疾人體育活動開展情況

    隨著澳門近年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澳門人口特征也出現(xiàn)了變化。由澳門統(tǒng)計暨普查局對澳門最新人口狀況統(tǒng)計可知:全澳共有約8 298名殘障人,占總居住人口1.7%,當中男性占42.8%,女性占57.2%。而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中,殘障人的比例為13.4%。另外,近7成殘障人表示曾接受如醫(yī)療康復、特殊教育、經(jīng)濟援助等由政府或其他機構提供的服務。

    澳門人口約為50萬,而殘疾人占總人口比例為1.66%,所占人口數(shù)目較鄰近地區(qū)居低,所以,參與體育活動的殘疾人也相對較少。被調查的殘疾人中,有參與體育活動的占73.9 %,而未參與體育活動的則占26.1%。

    由于澳門特區(qū)政府至今對殘疾人的評級標準仍在制訂科學化標準之際,所以只能根據(jù)教育暨青年局特殊教育系統(tǒng)及其他私人特殊機構所提供的資料來作出統(tǒng)計,為此,澳門特區(qū)政府在健全和完善包括殘疾人在內的各類殘疾人群眾體育機制,真正發(fā)展殘疾人體育,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4.1.1參與體育活動的場所

    澳門殘疾人在參與體育活動時,大多數(shù)所選擇的場所是以球場及體育場館為主,分別占總人次的62.7%及47.1%,其次是在公園及泳池,分別占23.5%及21.6%;由于澳門地域狹小,居住空間及小區(qū)康樂設施方面存在不足,同時,澳門大部分殘疾人經(jīng)濟條件及生活仍處于社會底層,所以,只好前往附近的體育場館、球場或公園進行體育活動。

    此外,在政府管轄下的體育場館內雖然設有體育指導員,但這些指導員并未具備有關殘疾人體育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同時也沒有設置適合殘疾人進行體育活動的健身設備,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

    4.1.2參與體育活動的內容

    在有參與體育活動的殘疾人中,選擇跑步及羽毛球、乒乓球的占最多,分別占31.4%,其次是選擇硬地滾球及游泳也同占29.4%,而頗受歡迎的籃球、足球、及保齡球項目則分別占17.6%及13.7%,舞蹈占3.9%,見表2。此外,在調查中也發(fā)現(xiàn)部分殘疾人對中國傳統(tǒng)運動如武術及太極等項目也頗感興趣。由于殘疾人以體育場館或球場為主要的活動場地,所以,在項目的選擇上也以方便、安全及簡單為主,例如羽毛球、乒乓球、硬地滾球等項目,所需要的體力及技術也較為簡單,對殘疾人來說,身體上的活動能在較為安全的情況下獲得保證。

    參與體育活動的殘疾人每周進行體育鍛煉在2次的最多,占41.2%,其次是5次,占21.6%,選擇3次及1次的均占13.7%,而每周進行5次體育活動的則占最少,僅有3.9%,見表3。根據(jù)數(shù)據(jù)分析,澳門殘疾人參與運動的頻率也頗高,但基于有關調查對象大部分都是屬于每周定期開辦體育活動的體育社團的殘疾人,所以他們每周進行體育鍛煉的頻率也較高。

    殘疾人每次進行體育活動時間在90 min或以上的最多,占37.3%,其次是30至60 min,占33.3%,見表4。根據(jù)資料分析,參與體育活動的殘疾人都能保持活動頻率,并能定期進行體育活動。每次進行體育活動的時間都能保持每周在2次或以上,每次能保持在60 min或以上的都超過一半,雖然在時間上能夠得到保障,但在質量上卻未能有所保證。

    表 2殘疾人體育活動項目情況

    4.1.3參與體育活動的形式

    為了解殘疾人參加體育活動的形式(見表5),對今后指導、組織他們開展體育活動,利用他們喜愛的形式開展殘疾人體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目前,殘疾人參加體育活動形式是和其他殘疾人一起進行為主,占76.5%,其次是家人或朋友陪同及有專業(yè)護理人員或體育指導員指導的分別占54.9%及25.5%,而選擇單獨自己進行體育活動的占15.7%。這一點反映出,澳門殘疾人仍然備受社會歧視及孤立,為此,政府有關部門和社團組織管理對殘疾人缺乏關心、支持和重視,而未能把殘疾人參加體育的形式從自發(fā)的、松散的、無序狀態(tài),向有組織的、較為嚴謹?shù)募白裱欢ㄒ?guī)律的狀態(tài)轉變,這也是目前殘疾人體育開展得不普及的因素之一[1]。

    而在普及方面,參與體育活動的殘疾人中有82% 曾參加澳門地區(qū)舉辦的殘疾人體育活動,而參加國際殘疾人體育活動方面也有56%曾參與有關的體育活動。

    盡管澳門每年都舉辦全澳殘疾人運動會,但參加的只有100多人,相對澳門殘疾人口8 000多人來說,這比例是較小的,形式方面也由殘疾人傳統(tǒng)運動項目變成類似嘉年華會式的體育游戲項目。盡管有超過8成殘疾人曾參與澳門舉辦的體育活動,但由于進行定期體育活動的殘疾人較少,所以參加人數(shù)仍然很低。

    表 5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形式

    選擇內容選擇人次選擇比例/%

    自己單獨進行1615.7

    家人或朋友陪同5654.9

    和其他殘疾人士一起7876.5

    有專業(yè)護理人員或體育指導員指導2625.5

    其他43.9

    4.2影響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因素

    4.2.1態(tài)度

    4.2.1.1從性別角度分析

    從性別角度對殘疾人參與體育的態(tài)度進行分析,在被調查的殘疾人中,參與體育活動的有102名,占總體的73.9%,而其中男性有62名,占參與體育活動的殘疾人總數(shù)的60.8%,女性則占39.2%。男性對體育的態(tài)度比女性積極,這方面與其他有關參與體育活動態(tài)度的調查結果相一致。經(jīng)χ2檢驗,男女性對于體育活動所持的態(tài)度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由于性別不同導致的男女性對于體育活動所持的態(tài)度存在顯著性差異并未在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上表現(xiàn)出來。數(shù)據(jù)顯示,在被調查的殘疾人當中,參與體育活動的殘疾人每次進行90 min以上的,占39.2%,而在30~60 min的占33.3%。經(jīng)χ2檢驗,男女性對于體育活動時間所持的態(tài)度并未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4.2.1.2從殘疾程度分析

    從殘疾程度對參與體育的態(tài)度來分析,在被調查的殘疾人當中,參與體育活動主要是輕、中度殘疾人為主,占殘疾人總數(shù)73.2%。經(jīng)χ2檢驗,殘疾程度對于參與體育活動所持的態(tài)度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殘疾人的殘疾程度往往對其參與社會互動或體育交流的困難及參與度有著重要的影響,殘障程度越輕,具備活動的能力越佳,對殘疾人參與社會或體育活動的興趣和主動性起著積極促進的作用。

    4.2.1.3從經(jīng)濟收入角度分析

    從經(jīng)濟收入角度對參與體育的態(tài)度來分析,在被調查的殘疾人當中,經(jīng)濟收入以5 000元以下為主,占44.9%,其次為5 001~10 000元,占18.8%。經(jīng)χ2檢驗,經(jīng)濟收入對于參與體育活動所持的態(tài)度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殘疾人在社會中往往是被歸納為弱勢群體。為此,他們往往是屬于社會基層的組成部分,然而,他們由于自身殘疾問題而為日常生活帶來不同程度的障礙,所以他們在工作上或學習上往往較普通人困難,而社會上對殘疾人的認同及歧視,也是他們未能融入社會的主要因素。從這次調查中得知,在138位殘疾人調查對象中,有28名殘疾人基于生活問題,不愿意填寫問卷中有關每月收入的資料,原因是擔心有關資料被政府人員知悉后,會被取消有關傷殘津貼,為此,大部分殘疾人生活于較為貧困的環(huán)境,無論在時間上、心理上或生理上都無法在工余或課余時間參與體育活動。對此,如政府能在社會福利保障滿足殘疾人基本生活需求時,殘疾人便能在無須擔憂自身生活的情況下參與體育活動,并對其產生積極推動的作用。

    4.2.1.4從受教育程度分析

    從受教育程度角度對參與體育的態(tài)度來分析,受教育程度以中、小學為主,分別占51.5%及44.1%。經(jīng)χ2檢驗,教育程度對于參與體育活動所持的態(tài)度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盡管未存在差異性,但根據(jù)調查分析,由于澳門實施15年免費基礎教育,所以絕大部分可教育的殘疾人在適齡時候都可獲得基礎教育機會;此外,當殘疾人接受有關基礎教育時,學校方面積極推動特殊體育教育,為他們建立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便能對殘疾人日后主動積極參與及提高興趣起著重要的鞏固作用。

    4.2.2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目的

    動機是驅使人們去活動的內部原因,而目的則是人們通過活動所要達到的結果。動機和目的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即目的也常常具有動機的功能。體育功能的多元化決定了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目的會有所不同[2]。

    在被調查的殘疾人中(見表6) ,雖然不同類型殘疾人參加體育活動的目的略有差異,但大多數(shù)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目的是以擴大生活社會交往、發(fā)展體能、提高生活質量及改善心理狀態(tài)、陶冶性情、增添生活情趣為主,分別占到78.4%、64.7%和64.7%,其次是提高身體治療及康復功能,占60.8%,而認為提高運動水平、參加比賽,及提高智能、啟發(fā)潛力的則分別占47.1%和39.2%。

    表 6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因素分析

    選擇內容選擇人次選擇比例/%

    提高智能、啟發(fā)潛力4039.2

    發(fā)展體能、提高生活質量6664.7

    擴大生活社會交往8078.4

    提高身體治療及康復功能6260.8

    改善心理狀態(tài)、陶冶性情、增添生活樂趣6664.7

    提高運動水平,參加比賽4847.1

    這一調查結果表明,殘疾人對體育功能的認識有所加深,在傳統(tǒng)“強身健體”功能的基礎上,殘疾人對參加體育活動的目的和動機表現(xiàn)出多樣化趨勢,體育休閑娛樂和緩解壓力的功能已有所開發(fā),體育交往及擴大社交生活已引起了他們的關注,這恰與建設全面和諧社會時期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趨勢相一致。

    從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目的的選擇結果來看,不同文化程度、性別和年齡組的殘疾人在參與體育活動時的目的是基本一致的,不存在差異性,強身健體、祛病康復、緩解壓力和消遣娛樂依然是殘疾人在參與體育活動時的主要目的。

    4.2.3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需求

    調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殘疾人都認同殘疾人應參與體育活動,占91.3%;但由于生活條件、經(jīng)濟問題、自身殘障或設施等問題而影響他們切實參與的機會及可能性,為此,澳門政府應落實有關對殘疾人開設的體育活動場地、設施及項目,并應提高有關生活上的保障,以便殘疾人能在基本滿足生活的條件下,積極地投入體育活動的懷抱。

    4.2.4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困難

    調查發(fā)現(xiàn),認為殘疾人進行體育活動有困難的占58.8%,而認為沒有困難的占20.6%,而認為可能有困難的占19.1%,根據(jù)資料分析,有超過一半的殘疾人認為在參與體育活動時有困難。眾所周知,殘疾人無論在生活或參與社交活動等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障礙,而這種障礙往往造成殘疾人回歸主流社會的困難及隔膜;因此,必須根據(jù)殘疾人不同類別的特點設計方便他們參與或進行的活動項目及設施,同時也積極推廣有關傷健共融的理念,以便加強社會和諧發(fā)展。

    4.2.5對殘疾人法例的認識

    大部分殘疾人對于澳門殘疾人法例的認識程度據(jù)調查可知,表示知道的只占33.8%,而表示不清楚及否定的占大部分,有66.2%。盡管澳門對于保障殘疾人的法例不多;但由于長久以來不被重視,所以澳門殘疾人對于與他們有切身關系的法例、權利及保障的認識仍相當缺乏。為此,政府有關部門應積極推廣及宣傳以便殘疾人能清楚了解自身應有的權利及保障,并加以落實。

    4.2.6制約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因素

    制約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因素包括殘疾人的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其中:個人因素方面,在被調查的殘疾人中 (見表7) ,認為受到歧視及沒有時間參與體育活動的最多,分別占76.5%及70.6%,其次是認為場地缺乏及自身殘疾問題的分別占58.8%及52.9%,而經(jīng)濟問題方面,則占17.6%。 由于社會傳統(tǒng)觀念對殘疾人仍存在歧視和消極的看法,為此,殘疾人往往為了不想暴露自身的生理缺陷而被別人譏笑,從而逃避與人交往及參與社會互動的機會,只留待家中。

    除此之外,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還與社會對殘疾人體育事業(yè)的支持與幫助有很大關系。缺乏適合殘疾人鍛煉的場所;缺乏適合殘疾人鍛煉的專用設備和器材;缺少組織體育鍛煉活動的骨干,以及缺乏專人的指導及咨詢機構等都是制約殘疾人不經(jīng)常甚至不參與健身活動的因素。

    從表8中可以看出,殘疾人認為制約澳門殘疾人體育的社會因素主要是專門指導人員為首位,占68.1%,其次是缺乏適合殘疾人進行體育活動的場所,占65.2%,而認為缺乏器材設施及政府忽視殘疾人體育的分別占60.9%及59.4%。

    表9數(shù)據(jù)顯示,認為澳門殘疾人體育發(fā)展只屬一般的占59.4%,差不多6成,而感到很差的占23.2%,而認為很好的僅有2.9%。有超過7成的殘疾人認為澳門殘疾人體育的發(fā)展屬于一般或以下,這表示澳門在推廣及發(fā)展殘疾人體育方面仍未能隨著經(jīng)濟及社會發(fā)展的步伐,相對較為落后。為此,澳門政府在發(fā)展經(jīng)濟及社會進步的同時,也應重視包括殘疾人體育在內的大眾體育的發(fā)展。

    從表10可見,要發(fā)展澳門殘疾人體育,澳門殘疾人認為首先應提高殘疾人體育的社會地位,占78.3%,其次是完善體育器材及設施和轉變觀念及加強重視,分別占68.1%和63.8%,而加強專業(yè)團隊支持及加強完善專業(yè)指導員培訓系統(tǒng)分別占63.8%和58.0%。為此,社會上對殘疾人體育活動及有關的傳統(tǒng)觀念的改變不單只對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起著促進的作用,還可推動及促進社會共融的和諧理念。

    另外,在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政府和相關部門對殘疾人參加群眾體育活動缺乏重視。殘疾人體育發(fā)展狀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對它的觀念和態(tài)度。全社會特別是有關主管領導的觀念和態(tài)度,對殘疾人體育的管理和調整資源投入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殘疾人體育的發(fā)展和走向。目前,在管理上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重視殘疾人體育比賽;缺少專門的財政撥款;缺乏有關支持殘疾人參加健身鍛煉的法規(guī)規(guī)章及優(yōu)惠政策;組織專業(yè)的殘疾人體育指導員培訓;專用設施、器材的研究開發(fā)以及適宜殘疾人體育鍛煉方法的研究等做得不夠[3]。

    綜上所述,要想讓每一位殘疾人都投身到體育活動當中,享受體育運動給他們帶來的健康和快樂,就必須從政府有關部門到社團組織,全社會都要關心殘疾人身心的發(fā)展,支持和資助他們參加體育活動,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場地、器材條件,組織人力指導他們參加體育活動,所有這些必須成為今后開展殘疾人體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并保證其切實有效地實施[1]。

    5結論與建議

    5.1結論

    1)澳門至今仍未制訂有關殘疾人評定科學機制,對推動及發(fā)展殘疾人體育產生了妨礙作用,從而影響在制訂及實施有關殘疾人法例工作方面無法完成,同時,在政府主導的層面上,缺乏重視程度,因而導致殘疾人體育的發(fā)展停滯不前。

    2)澳門殘疾人體育主要是由政府以津貼資助社會團體或機構形式進行;參與體育活動的殘疾人主要是以聽障、肢體殘障及智障為主;澳門殘疾人經(jīng)濟收入每月5 000元以下占大多數(shù);有接近9成殘疾人具備小學或中學的學歷;跑步、羽毛球、乒乓球及游泳是深受各類型殘疾人喜愛的運動項目;而對體育活動場所的選擇上,首選是球場及體育館;澳門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頻率以每周2次、每次為90 min以上為最多,形式方面則以與其他殘疾人一起參與為主,這反映了殘疾人士與健全人士相互交流的機會較少。

    3)澳門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主要目的是擴大生活社會交往、發(fā)展體能、提高生活質量及改善心理狀態(tài)和增添生活情趣;盡管有7成半殘疾人認為在進行體育活動時會有困難,但大部分認為參與體育活動是社交活動的途徑之一。

    4)有少于4成殘疾人表示知悉有關殘疾人法例的存在;受歧視及沒時間是制約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個人主要因素,缺乏適合殘疾人進行體育活動的場所、器材設施及政府忽略態(tài)度是制約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社會主要因素,提高殘疾人社會地位是影響殘疾人體育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完善器材及改變社會觀念。

    5.2建議

    由于客觀條件所限,本次研究只能從較宏觀的層面上對澳門殘疾人體育及特殊體育教育進行研究,為此,也無法做到面面俱到,有些方面只能作初步的探索, 還有很多內容需要更深層次的研究與分析。

    基于澳門長期以來都缺乏清晰而準確的殘障人數(shù)據(jù)庫,在政府對殘疾人分類標準上,仍未建立科學的分類評級體系,導致具體各類別的殘疾人口的數(shù)量仍非常模糊,從而使政府部門及民間機構開展的相關康復及其他服務也缺乏指引,未能真正滿足各類殘疾人的需要。為此,正值澳門政府將正式推行 “澳門殘疾分類與分級標準和殘疾評定系統(tǒng)”工作,而有關評估工作將有助于政府掌握澳門殘疾人數(shù)量與殘疾程度,從而為日后規(guī)劃及制訂一套適合澳門本土更具前瞻性的殘疾福利政策奠定基礎。社會福利保障是殘疾人基本生活條件保證的基礎,因此,透過上述科學分類系統(tǒng)的展開,可以對澳門殘疾人經(jīng)濟保障制方面作出深入研究,為配合規(guī)劃政策提供積極的參考作用。

    此外,由于殘疾人的殘障類別及程度差異較大,在推行殘疾人體育時必須對有關殘疾人的殘障類別及程度有所認識,才可根據(jù)個別特性及差異程度來規(guī)劃有關體育項目、授課或訓練方式的適切性制訂。同時,由于缺乏分類評級標準,也未能根據(jù)國際殘疾人體育組織所設定的殘疾類型及級別來發(fā)展有關所屬的體育項目,因而制約了澳門殘疾人競技體育的發(fā)展。為此,建議未來借著上述殘疾人分類標準系統(tǒng)的推行,除深入調查及研究分析影響殘疾人參與體育的因素外,還需能根據(jù)澳門實際情況,為制訂未來發(fā)展殘疾人體育項目及政策時提供更深入及適切的研究。

    致謝:

    本人非常感謝鐘秉樞教授的指導和幫助,并感謝論文中引用論文和專著的作者們,同時也很感謝在撰寫論文研究工作期間澳門各界人士。

    參考文獻:

    [1]孟林盛.智力殘疾者參加體與活動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05.

    [2]徐成立.我國殘疾人參與全民健身活動的現(xiàn)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3]李之俊,池泰棱,邵健明,等.我國城市殘疾人健身體育鍛煉的現(xiàn)狀與對策[J].體育科研,2003,24(1):1315.

    [4]盧元鎮(zhèn).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189.

    [5]韓松.論殘疾人體育的功能.殘疾人體育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96.

    [6]田軍誼.全民健身與發(fā)展殘疾人體育事業(yè).殘疾人體育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131.

    [7]朱琳.廣州市殘疾人健身運動的現(xiàn)狀與調查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0,20(3):1720.

    [8]朱建偉,蔡祥.論殘疾人體育活動的意義[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6):2627.

    [9]王軍,朱杰,閆洪濤.論我國社區(qū)體育中殘疾人健身模式的構建依據(jù)和途徑[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3):1618.

    [10]郭建模.殘疾人事業(yè)的發(fā)展與展望中殘聯(lián)信息中心[EB/OL].[20050616].http:www.cdpforg.cn/2008old/llyj/content/200505/16/content74492.htm.

    [11]中國殘疾人體育協(xié)會.中國殘疾人體育發(fā)展概覽[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12]王智鈞.殘疾人體育研究:首屆全國殘疾人體育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選編[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

    [13]葉炳權.澳門康復服務的挑戰(zhàn)和展望[EB/OL].[20140502].http://www.vtc.edu.hk/ktsc/papers/p12/papers.htm.

    [14]盧雁.積極人生:殘疾人健身鍛煉[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1.

    [15]中國殘疾人體育協(xié)會.殘疾人體育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3.

    [16]Messent P R,Larlton B C,Jonathon L.Primary and secondary barriers to physical active healthylifestyles for adul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J].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1999,21(9):409419.

    [17]Fernball B.Physical fitness and exercise training of individuals with mentalretardation[J].Med Sci.Sport Exe,1993,24(8):15.

    [18]Kendig H,Browning C J,Young A E.Impacts of illness and disability on the wellbeing of older people[J].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2000,22(1):1522.

    猜你喜歡
    制約因素澳門
    澳門回歸20周年:“一國兩制”的回溯與思考
    澳門:“一帶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華人時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40
    澳門回歸日
    澳門醫(yī)改難題也很多
    我國乒乓球運動消費的制約因素探析及對策研究
    體育時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13:44
    淺析制約阜陽市校園足球發(fā)展的因素
    體育時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17:42
    論城市社區(qū)體育的制約因素及對策
    體育時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13:14
    武漢市部分高職高專院校足球課的開展現(xiàn)狀及制約因素
    關于惠城區(qū)發(fā)展農業(yè)的調研報告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08:24
    民辦高校師資隊伍發(fā)展制約因素的探討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37:48
    伊金霍洛旗| 弋阳县| 合川市| 贡山| 乌鲁木齐县| 阳东县| 申扎县| 教育| 田东县| 惠安县| 手游| 平昌县| 镶黄旗| 柯坪县| 屯昌县| 平塘县| 江华| 林口县| 余干县| 永丰县| 紫阳县| 肇源县| 崇仁县| 新丰县| 和田县| 宁城县| 本溪市| 锡林浩特市| 嵊泗县| 木里| 修文县| 新巴尔虎右旗| 横峰县| 黔江区| 财经| 万山特区| 上犹县| 岚皋县| 同心县| 高唐县| 新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