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帶有強烈濃厚特點的吉普賽民間音樂《流浪者之歌》成為了世界提琴音樂愛好者們喜愛的樂曲,作者薩拉薩蒂運用十分恰當?shù)氖址鑼懥诉@個民族性格的幾個側面,準確的抒發(fā)了內心的情感,這種情感的宣泄正是這個流浪民族的特性——歌唱性。通過對這部作品的淺析,結合吉普賽民族的音樂特點,來說明音樂中旋律的歌唱性在表現(xiàn)人們內心情感的深刻意義。
【關鍵詞】浪漫主義; 詠嘆調; 宣敘調;修辭學
因小提琴自身能夠演奏模仿歌唱性的人聲,所以更加奠定了作品旋律的歌唱性,展現(xiàn)出樂曲旋律的優(yōu)美、凄婉,用以表現(xiàn)作者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時的心境。通過對作品旋律性的抒發(fā),歌唱出吉普賽民族對美好生活的熱情與渴望,借以通過《流浪者之歌》這首小提琴作品,來具體分析和深刻理解樂曲旋律的歌唱性在音樂作品中的作用和意義。
一、作者及作品的風格特點
作者薩拉薩蒂(1844—1908)是十九世紀末西班牙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流浪者之歌》又稱《吉普賽之歌》此曲創(chuàng)作于1898年,原為管弦樂伴奏,后常用鋼琴伴奏,這首樂曲旋律凄婉、優(yōu)美,是吉普賽流浪民族生活流離不定的真實寫照。薩拉薩蒂的父親是一個軍樂隊的樂手,也是他的小提琴啟蒙教師。薩拉薩蒂十歲時去馬德里學習,十二歲時第一次公開演奏就因超高的演奏技術引起人們極大的注意,薩拉薩蒂還和不少的作曲家有交往、做朋友,這些作曲家把自己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贈送給他,如:布魯赫的協(xié)奏曲《第二蘇格蘭幻想曲》;圣桑的《引子和回旋曲》;拉羅的協(xié)奏曲《西班牙交響曲》;維尼亞夫斯基的協(xié)奏曲《約阿希姆變奏曲》;德沃夏克的《瑪祖卡》等。薩拉薩蒂之所以演奏非常成功,這與他有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是分不開的,無可超越甜蜜而又純凈的音色,運用顫音的色彩比當時一般音樂家所運用的要寬得多,運弓自如通暢地流動而沒有阻力,他的演奏技巧近乎完美,是當時新型小提琴演奏家的代表。作品第一部分疾苦的、悲憤的;第二部分緩慢的、憂郁的;第三部分,歡快、跳躍的、充滿喜悅氣氛情感的熱烈展現(xiàn),前后三部分形成鮮明對比,也是這首作品的特點之一。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的感情基調正是吉普賽民族具體生活的真實寫照,歌唱的民族,歌唱出動人的旋律,不難想象,音樂來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更深層次說明了歌唱性在音樂作品形象中的深切含義和感人至深的作用。
二、《流浪者之歌》的旋律及曲式分析
《流浪者之歌》聽到標題就充分的感受其是具有歌唱性旋律的作品,它展現(xiàn)匈牙利民間音樂旋律的顯著特點,通過吉普賽這一民族所獨有的特性,作者用音樂的靈魂譜寫出打動人心的旋律,充分的體現(xiàn)了這首作品整體旋律的歌唱性。全曲總共分成三大部分。
《流浪者之歌》音樂一開始就吸引聽眾在提琴G弦上的激動豪放和從低到高徑直而上的小調音階,曲調的尾音用一連串音階或分解和弦奏出以襯托音樂的氣勢,是吉普賽人樂隊貫用的手法,演奏時樂曲節(jié)奏相對自由。第一部分包含4個小段落,第一主題開始,由伴奏聲部沉重有力地顯示,然后小提琴在G弦上用飽滿的前音加花重復,使這一沉重充滿緊張不安的旋律,悲愴凄楚,帶有明顯的悲劇性色彩。當小提琴演奏這一宣敘調般的主題旋律時,伴奏部分的震音更大大增強了這一主題陰暗的氣氛,緊接著,小提琴在震音的伴奏下,奏出了惆悵凄楚的第二段旋律,使音樂的悲愴劇色彩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第三段起伏跌宕,充滿激情,如泣如訴。即時插入的快速華彩和帶顫音的下行音調,每一句都是由高音區(qū)開始下行到中音區(qū)后進行迂回,增強了吉普賽民族音樂即興特點和豐富的情緒化色彩。(30—44)小節(jié),紛繁復雜的技巧的運用,讓原本悲涼、壓抑的感覺得到些許緩解,最后一小節(jié)C小調V7—I的和聲進行,伴隨下行到主音的旋律音調,使氣氛渲染部分得以圓滿結束。
這段著名的旋律原本是匈牙利作曲家艾勒梅爾所做歌曲而改編的,但是經(jīng)過薩拉薩蒂改編后,加入了匈牙利民間音樂特點的切分節(jié)奏,慢板中特殊的節(jié)奏伸縮,這是其他民族音樂所沒有的。在每一句的結尾倒數(shù)第二個音符時值都要拖長一點,相對伴奏聲部在極微弱的力度上奏出短小的樂句,預示著這部分主題性格,十六分音符和符點,八分音符共同組成的極高音特點的節(jié)奏,都是西班牙風格重要材料特征。
重音的標記是這段音樂風格的顯著標志,把之前奔馳的情緒收斂起來換成敘事的氣氛,當小提琴加上弱音器后緩緩奏出令人感傷的旋律,描繪出吉普賽人民深埋在心底無依無靠的惆悵和悲哀,讓聽者亦感受悠遠的凄涼和哀傷。第二段是前段的變化反復,保持了前段的句法、結構,但在聲音處理上更加微弱,反復一遍后,有一個5小節(jié)的弱小結尾,它首先把音區(qū)降到最底并減慢速度,以雙音震音持續(xù)一小節(jié),而后以音階上行幾乎到最高音區(qū),在C小調主和弦上結束,緊接著,樂曲氣氛陡轉,進入快板奏出了舞曲般歡快熱烈的第三部分。
尾聲是極其精彩動聽的快板,這一突然地轉變頓時把人們帶進熱鬧的歡快場面。這一主題熱情奔放,歡快熾烈,充分體現(xiàn)了吉普賽人狂放不羈、開朗歡樂的性格,與之前惆悵悲涼的情緒和緩慢柔和的節(jié)奏形成了強烈鮮明的對比。樂曲用撥弦技術開始另一主題(第98小節(jié))使樂曲情緒越來越高漲,這一主題反復一次后(在結束前又再現(xiàn)一次),樂曲轉入A大調,采用提琴強而有力的頓音技法奏出,十六分音符流利的跳弓構成無窮動式的段落,頻繁使用泛音和左手撥弦奏法的技巧,使此段落音樂逐層轉向高潮,最后在兩個有力的和弦撥奏中結束全曲。
三、小提琴在樂曲旋律中的演奏作用
《流浪者之歌》這首作品的技巧性非常高超,幾乎囊括了小提琴中所有高難技術,也正是發(fā)揮樂器本身的高度性能,結合音樂的形象寫出的作品——通過從樂器的性能到音樂形象,體現(xiàn)了作者高超、巧妙的構思,這也是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們創(chuàng)作的一大特點?!案璩男伞本褪鞘惆l(fā)人們內心情感的一種傳遞手段,正是因為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具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才能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小提琴作為這首樂曲的主要演奏樂器,在旋律的演奏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小提琴自身就是歌唱性的樂器,它的聲音悠揚悅耳,如歌如訴,更加突顯了旋律的歌唱性。作曲家正是利用這一特征,來抒發(fā)人們心底的歌聲。歌唱的技巧——這里單指弦樂器歌唱的技巧,提琴的聲音在作品中出現(xiàn)器樂化的人聲,提琴藝術從伴奏圣詠詩,模擬人聲,獨立的歌唱以至發(fā)展成高度技巧的歌唱藝術。歌唱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是傾訴人們心底深處的情感,演奏這種旋律性的語言就更加貼切體現(xiàn)出歌唱性的特點?!读骼苏咧琛愤@首作品是作為小提琴樂曲而被演奏,作品本身的旋律就更加形象準確的被表達,作品的伴奏也獨具特色,原為交響樂隊伴奏,現(xiàn)在多用鋼琴伴奏。在這首作品的伴奏中同樣突出了旋律的對比,鋼琴與小提琴的配合,猶如兩個流浪者在相互訴說他們生活的流離凄涼與孤獨悲傷。當小提琴演奏完一個樂句后,鋼琴伴奏同樣以非常貼切的旋律加以回復和肯定,說明了音樂語言中的對話性同樣需要演奏者用歌唱的情感加以表達和詮釋,從而使旋律更加豐富、流暢,體現(xiàn)出歌唱性在整體的伴奏中同樣重要,以此來襯托小提琴旋律的優(yōu)美、哀怨,讓旋律的歌唱性發(fā)揮到極點。
四、吉普賽音樂的民族性闡述旋律的歌唱性意義
作者薩拉薩蒂正是用這樣一種歌唱性手法創(chuàng)作出這部經(jīng)典的作品,通過對這部作品旋律的了解,不難看出作者具有非常濃厚的民族情節(jié),吉普賽風格音樂在這部作品中得到了極大充分的完全體現(xiàn),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注定了要有歌唱的美好,有可以抒發(fā)本民族情感的聲音,盡管他們的形式不同,但共同的愿望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用心底最深處的靈魂來歌唱生活,體現(xiàn)歌唱的意義,用自我體會來譜寫出動人的旋律,迸發(fā)出內心涌動的激情。歌唱本身對人們的生活就是精神上的需求,對作品的深入了解,更加進一步體會歌唱性的表現(xiàn)以及旋律是展現(xiàn)歌唱性的手段,歌唱性又是依附旋律而存在的,二者相符相承,不可分割,是相互聯(lián)系的。歌唱性的體現(xiàn)正是對作品本身的情緒感悟,這種情緒的抒發(fā)來源于人們的內心情感,正向詩人所寫的詩其實都是寫給自己的,作詩是對個人內心情感的流露,音樂也是如此,只是表現(xiàn)的更加抽象,沒有那么直白、具體而已。一切苦難過后,人們更多的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樣一個流浪的民族更加迫切的需要這種渴望的實現(xiàn),他們對生活的要求又是如此簡單和美好,用心中最樸實、質樸的聲音來祈禱上帝的恩賜,祈禱美好生活的開始,希望這優(yōu)美、凄婉的旋律可以打動上帝的靈魂,讓一切苦難都結束吧!對于每一位傾聽者來說,當聽到這樣一種聲音的時候,無論作品的大小與否,成功與否,都會觸動人們內心最隱秘的深處,隨之產(chǎn)生音樂上的共鳴,體現(xiàn)音樂本身對人們情感表達的作用,使心靈得到歌唱,讓聽者的情感得到升華,永住在耳畔,珍藏于人們的心中!
五、結語
通過淺論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旋律的歌唱性,體現(xiàn)了歌唱性在音樂作品形象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深刻涵義。情感的根本是用歌唱的聲音來表現(xiàn)音樂作品的旋律、風格和中心思想,體現(xiàn)作品的深層含義。雖然只是單一針對這首器樂作品進行分析和理解論證,但就旋律的歌唱性在《流浪者之歌》這首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作用,足以說明任何一部好的音樂作品都應該具備深刻的思想感情,情感的體現(xiàn)是用情、用心、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來釋放出心底的歌聲,心底的音樂,感動自己同時打動和感染聽眾的心靈。
參考文獻
[1]韓里.歐洲弦樂藝術史[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第一版).
[2][德]佛朗茲法加,華天任.小提琴的名琴[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6.
[3]塞穆爾啊普爾鮑姆,塞達啊普砣姆《世界弦樂藝術家[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5.
[4]羅傳開.外國名曲欣賞詞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1.
[5]林逸聰.音樂圣經(jīng)[M].華夏大陸出版社,1999.8.
[6]于潤洋,張前.西方音樂美學史[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5.1.
[7]李哲洋.世界音樂解說全集[M].臺灣大陸出版社,2002.5.
[8]陳平等.外國音樂表演用語詞典[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12.
[9]羅小平.音樂價值三議[M].中國音樂學院出版社,1997.2.
[10][德]貝塞勒近代音樂鑒賞問題[A].西方音樂社會學現(xiàn)狀[C].金經(jīng)言譯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丁琰彥(1978—),女,遼寧大連人,沈陽大學音樂學院小提琴專業(yè)教師,管弦系主任,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