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民
(監(jiān)利縣人民醫(yī)院,湖北 荊州 433300)
?
中醫(yī)針灸綜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臨床研究
劉 民
(監(jiān)利縣人民醫(yī)院,湖北 荊州 433300)
目的:觀察中醫(yī)針灸綜合療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隨機選取81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中醫(yī)針灸綜合療法治療;比較患者治療前后的晨僵情況、臀地距及胸廓活動度等指標,評價中醫(yī)針灸綜合療法臨床效果。結果:經(jīng)治療,患者的晨僵情況、臀地距及胸廓活動度等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yī)針灸綜合療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效果良好,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強直性脊柱炎;針灸治療;臨床研究
強直性脊柱炎屬于由自身免疫系統(tǒng)缺陷導致的臨床常見風濕性疾病,患者多以男性為主。炎癥可侵犯至患者四肢及各個主要關節(jié),臨床表現(xiàn)為腰背部疼痛及僵直,文獻資料表明該癥病理性原因尚不明確。臨床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方法較多,中醫(yī)針灸綜合療法效果明顯。本文隨機選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1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中醫(yī)針灸綜合療法治療,觀察臨床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81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4例,女37例;年齡25~68歲,平均年齡(46.18±17.09)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3.10±2.18)年。所有患者均經(jīng)西醫(yī)診斷學標準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均無其他方面疾病或各類型并發(fā)癥,且均能堅持完成治療。
1.2 方法
1.2.1 電針治療 給予患者電針刺背治療,刺激穴位選擇平行脊突,左右旁開1.5寸的17對,共計34個華佗夾脊穴。施治時患者取俯臥位,銀針及背,直刺入穴,以同身寸2寸為隔擯入1針,將艾炷套在針柄處,燃燒艾炷至燒盡即可[1]。每日實施電針治療1次,間期為2天,治療時間為1個月,施治時間為日中時分。
1.2.2 藥物灸法配合治療 在電針治療基礎上給予患者藥物艾灸配合治療,所選中藥[2]包括:制川烏60g、制草烏60g、懷牛膝15g、當歸15g、鹿銜草12g、續(xù)斷15g、狗脊40g、熟地15g、杜仲15g、沒藥30g、紅花20g、桂枝15g、乳香30g、細辛6g、白芍15g、黃芪30g。藥物應用中藥學方法制粉,將所得藥粉充分與艾絨混合均勻。同樣取患者俯臥位,以混合藥粉艾灸灸于患者華佗夾脊穴。每日實施艾灸2次,間期為2天,治療時間為1個月,施治時間為晨起卯時至辰時、晚間酉時至戌時。
1.3 觀察指標
1.3.1 功能與指標檢查 通過西醫(yī)實驗室檢查法檢測患者C-反映蛋白水平及血沉情況。記錄患者治療前后晨僵時間、胸廓及脊柱活動程度和范圍變化情況。測量患者治療前后的運動能力,包括坐位體前屈及側位屈伸旋轉等活動幅度變化。
1.3.2 改良Schober試驗[3]于患者雙髂后上棘連線重點與脊柱相交處為測定點,以測定點為原點向其近心端10cm處做直線,測量患者治療前后體前屈動作兩點之間距離。正常距離增加15~22cm,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一般僅會增加1~2cm。
1.3.3 臀地距測量 患者從常規(guī)站立姿勢轉為下蹲姿勢,測量其下蹲時肛門與地面的垂直距離。
1.4 療效標準
顯效:患者臨床表現(xiàn)及體征完全消失,西醫(yī)評定其生化指標恢復正常,影像學檢查發(fā)現(xiàn)骨質異?;净謴椭琳;顒臃秶?;有效:患者臨床主要表現(xiàn)及病理特征消失,西醫(yī)評定其生化指標有所好轉,骨質異常明顯得到改善;無效:患者各項生化指標沒有變化,骨質異常仍然存在。
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不良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患者各項生理生化指標,包括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檢查等,確定不良反應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顯效患者37例,有效4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6.3%,效果明顯(P<0.05)。治療后及治療期間患者均未出現(xiàn)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情況。
2.2 患者癥狀及生化指標改善情況
治療后,患者晨僵時間、血沉及C-反應蛋白水平均有所改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患者癥狀及生化指標改善情況 ±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2.3 患者臨床體征情況
治療后,患者的Schober實驗、臀地距、胸廓及脊柱活動等情況均明顯改觀,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患者臨床體征比較 ±s,cm)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中醫(yī)理論認為,強直性脊柱炎屬于麻痹迂阻癥,包括骨痹及腎痹兩種形式,多由寒溫外襲跌打損傷、瘀血阻絡或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等導致。
中醫(yī)針灸綜合治療多種麻痹迂阻癥及急慢性關節(jié)損傷具有一定效果。針灸是一種可以高效刺激患者穴位的中醫(yī)治療手段,臨床應用可分為針法及灸法[4]。其中針法主要對患處酸麻脹痛進行直接刺激;艾灸通過熱灼原理對人體寒溫外襲跌打損傷、瘀血阻絡等具體癥狀進行治療。研究[5]表明,針灸治療具有起效快及肝、腎臟器傷害較小等特點,且多種中藥結合應用還具有益氣補血、溫陽壯督及活血通絡的功效,因此常用于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本研究結果顯示,中醫(yī)針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可明顯改善患者臀地距、胸廓及脊柱活動障礙,同時還可有效降低患者晨僵時間、血沉及C-反應蛋白水平。
綜上所述,中醫(yī)針灸綜合療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張寶霞.強直性脊柱炎采用中醫(yī)針灸綜合療法的機理及療效分析[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4,5(3):61-62.
[2] 董翠華.探討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利用中醫(yī)針灸綜合療法的臨床效果[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5(8):40.
[3] 黃華賀,許明輝.針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臨床研究進展[J].中華針灸電子雜志,2014,3(9):12-14.
[4] 徐新華.中醫(yī)針灸綜合療法綜合療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3(4):99-101.
[5] 劉曉麗.中醫(yī)針灸綜合療法綜合療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25(3):40-41.
(責任編輯:李嵐春)
2014-12-28
劉民(1972—),湖北省監(jiān)利縣人民醫(yī)院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為偏癱中醫(yī)康復。
R246
A
1673-2197(2015)08-0082-01
10.11954/ytctyy.201508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