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瑤
職業(yè)教育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職業(yè)教育教與學的評價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是衡量教育質量的核心與價值準則。一般來說,評價過程應包括確定評價目的、構建評價指標、分配指標權重、制定評價標準四個方面的內容。四方面應相互關聯(lián),若內容設計上出問題,就會影響到評價體系質量,最終背離評價目的。
一、確定評價目的
明確評價目的是評價過程的關鍵一環(huán),評價是為了把握價值主體與價值客體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是主體與客體之間需要與滿足的關系,并且主體(學生)的需要是處于支配地位,是衡量客體教師價值的尺度。而評價參照標準體系是進行具體評價操作的前提,任何一種評價標準都是以評價的參照系統(tǒng)為依據。
在評價體系中,評價目的首先要轉化為評價目標,尤其是行為目標,然后轉化為更具體的評價指標,才可以開展有效的評價工作。
目標與指標密切相關,目標是指標的根據和基礎,脫離了目標的指標,是沒有意義的指標,而沒有指標的目標,又只能是空中樓閣,是很難實現(xiàn)的。目標與指標的區(qū)別是:目標反映了對象的全貌,指標反映了對象的局部特征,指標相對于目標來說更為具體,更為清楚。只要目的不變,目標就比較穩(wěn)定,但指標更為靈活,可以隨著評價學科的開展而進行合理調整。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系統(tǒng)化的指標群,它一般分為多級指標,而且指標的重要程度也不盡相同。
職業(yè)教育中,既有整體的教學質量的綜合評價,又有單項的質量評價。其內在目的是不同的,因而會有不同的指標體系。如教學質量綜合評價與科研質量評價體系就不一樣,教學質量綜合評價的內在目的,反映了培養(yǎng)人的規(guī)律,反映學生掌握某一學科情況,反映了教學與學生的關系。不管內在目的有何不同,其評價的一般性目的總是體現(xiàn)在找出問題、肯定成績、控制過程、促進發(fā)展、提高教學質量等幾個基本方面。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興科技規(guī)劃》中,把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并以評價來推動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教育教學的基本思想是“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以此來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
二、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指標體系質量的高低,是學生對教師做出客觀評價的依據,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包含兩個方面具體內容,一是設計指標體系要求,二是設計指標的具體方法。
1.設計要求
指標體系設計思想,決定了教學評價工作的方向和評價設計的原則,是指導評價工作有效開展的根本保證。正確的設計思想必須充分體現(xiàn)本校教育教學情況和社會對培養(yǎng)人才的標準和需要,也就是說評價要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有助于適應社會發(fā)展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人才的需求。
好的評價元素,要具備目的性、規(guī)定性、可操作性。目的性,就是評價方案必須體現(xiàn)評價目的,并從各方面來保證預期結果的實現(xiàn)。規(guī)定性,就是評價方案具有一定的統(tǒng)一性,因而它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它要求評價人員嚴格按照一定程序、準則對所評價對象進行客觀、公正地評價。評價方案不能只有抽象的原則性意見,它是評價活動的指導性文件,必須是具體的、可以實施的,因此要具備可操作性。
總體上來說,設計評價指標體系,一是要全面準確地反映評價目標,二是要具體、規(guī)范、可操作,三是測評盡可能簡便、經濟、高效。
2.設計方法
是指篩選哪些指標能夠準確地反映被測目標,其基本原理是分析事物的本質屬性,把其外在表現(xiàn)確定為指標,這些外在表現(xiàn),代表了事物的關鍵特質,如板書、語言組織、重點、難點、學風等。
篩選指標的基本方法,目前主要是依靠專家或者不同利益階層代表的集體智慧。偏重學術目標的評價指標體系,主要依靠專家的集體智慧,而政策性評價目標則主要是各利益階層代表的集體智慧。
三、權重的分配
權重是代表指標在整個體系中的重要程度,對這種不同的程度賦予的不同的系數值。這個過程就是加權,這個數值就是權數或權重。它是綜合評價結果是否科學的保證。其表現(xiàn)形式可用小數、整數、百分數表示。權重集合在評價過程中,將指標項目的多級、多個評價項目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它不僅使指標體系具有整體性,而且這對人們的價值取向有引導作用,所以權重設置方法是否科學,權重分配是否合理是影響指標體系質量好壞的關鍵因素。
分配權重也要充分考慮哪些是實質性的指標,哪些是偏重量的指標,以教學質量綜合評價為例,是重教學或是重科研,筆者認為職業(yè)學校以教學為主,如評價體系科研重于教學將會影響到職業(yè)學校教學質量,更影響到教師角色的本質屬性。
如下,教師教學效果評價表(學生測評用表),注重教學質量。
教師教學效果評價表
四、制訂標準
評價標準體系,一般包括三要素,即標準、標度、標記。評價標準是評價體系的內在規(guī)定,表現(xiàn)為各種規(guī)范化的行為特征,是對評價對象的各項指標達到要求的程度在數量上的規(guī)定,是評價對象發(fā)生質變的臨界點。
標準即對某一評價對象需要達到的某種目標的規(guī)定。如教學效果:優(yōu)、良、中、差,具體知識能力和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等。
標度是對評價對象的行為表現(xiàn)的范圍、強度和頻度的規(guī)定。三種表示方法:①數量式,如及格為60分,良好為75分至85分,優(yōu)為85分以上。②等級式,如優(yōu)、良、中、差。③詞語描述式,如多、較多、較少、少,精通、善于、尚可、一般、很差等。
標記就是對應于標度的符號。標記沒有獨立意義,只有和標度相聯(lián)系時才有意義,標號是評價標準的輔助部分。
職業(yè)學校教學質量評價工作是學校建立質量監(jiān)控與保障體系的重要措施,是促進職業(yè)學校教師課堂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的指標體系是做好職業(yè)學校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的思路,在進行教學質量評價過程中一是要樹立正確的評價觀,二是要構建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教育部非常重視高等教育的質量工作,在《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一五”規(guī)劃綱要》《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等文件中,把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作為其重要內容,職業(yè)學校應加強教育教學質量監(jiān)控,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的質量保證體系和高校教學質量評估制度,以提高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
(責編 ?李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