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香,吳 丹
(中國礦業(yè)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大學生感恩意識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培育路徑
張維香,吳丹
(中國礦業(yè)大學,江蘇徐州221116)
[摘要]部分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還有部分學生雖心存感恩,但卻未將感恩意識外導于形,在實踐中不知如何表達、踐行感恩;加之,全社會的感恩氛圍不濃,亦使學生未能將感恩惠澤于人。要從增強感恩意識、認知感恩途徑、營造感恩氛圍方面下功夫,要使家庭、高校、社會的教育形成合力,以此來強化和提高大學生的感恩意識與施恩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感恩意識;現(xiàn)狀;施恩能力;培育路徑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9.006
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東方社會,無論是宗教的神圣世界還是世俗的日常生活,都對感恩有著明確的要求。基督教感恩上帝,儒家感恩父母。感恩是主體需要被滿足后的一種思想情感和心理狀態(tài),而這種狀態(tài)在表達社會意識、參與社會活動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感恩作為一種思想和美德,具有深厚的道德意蘊,已經(jīng)成為人們生活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大學生更應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學會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進而養(yǎng)成發(fā)現(xiàn)美好并對其感恩的習慣。
一、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現(xiàn)狀與原因分析
此次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在中國礦業(yè)大學、江蘇師范大學、徐州醫(yī)學院等徐州高校的本科生中通過隨機抽樣,發(fā)放問卷650份,有效回收622份,問卷有效率達到95.7%。調(diào)查輔之以走訪和座談會的形式,向教師、家長、學生等不同群體進行了詢問了解。通過對問卷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結(jié)合走訪和座談了解的情況,發(fā)現(xiàn)部分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感恩言行缺失。
(一)部分學生感恩意識淡薄,未將感恩意識內(nèi)化于心
問卷統(tǒng)計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心存感恩,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學的感恩意識淡薄。其中,分別有37.2%和23.5%的同學認為生活中很少有或基本沒有值得自己感恩的事,認為別人對自己的付出是理所當然,并未考慮太多。其中,有42.1%的同學認為父母對自己的付出理所當然;在所調(diào)查的學生中,有32%的貧困生,這其中有48.2%的學生對自己受過學校或其他機構(gòu)的資助沒有特別的感受,認為是自己成績和其他素質(zhì)都不錯才獲得資助,是應得的;有76%的同學坦承如果受到資助,并不愿意資助方公布自己受資助的情況,感覺很沒有面子。當問到在老師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幫助同學講解難題應持的態(tài)度之時,有42.3%的同學認為老師是應該的,有32.7%的同學認為沒有必要感謝老師。在問到對同學的幫助是否要感謝時,大部分同學對曾經(jīng)幫助過自己的同學表示感謝,但有12.5%的同學很不情愿接受同學的幫助,對別人的幫助很反感。
在分析原因時,筆者將家庭、學校的教育及社會大背景的影響納入進來。家庭方面,家庭教育成了溺愛孩子的工具,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停留在物質(zhì)層面的較多,涉及精神領域的較少,尤其缺少對子女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和教育。學校方面,在學生的感恩意識教育上雖有重視,但以升學率、就業(yè)率為導向的功利主義價值取向仍然盛行,很大程度上還是受到學校重智育輕德育等因素的影響,忽視學生道德素質(zhì)培養(yǎng),尤其在感恩意識養(yǎng)成方面缺少一定的教育,導致學生在做人、愛人、尊重人、幫助人等方面有所欠缺。社會方面,市場經(jīng)濟和多元文化的影響,也給學生的感恩意識養(yǎng)成帶來了很大的負面效應。同時,我國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等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受到?jīng)_擊,新的道德規(guī)范未能生成,部分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出現(xiàn)迷茫,不少大學生功利思想嚴重,為了獎學金等漠視同學情、友情,對于同學的幫助不以為然,感恩意識淡薄。
(二)部分學生感恩言行缺失,未將感恩意識外導于形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方面,多數(shù)學生寄希望于未來。93.2%的同學選擇等長大了再回報父母,只有36.5%的同學在假期經(jīng)常和父母聊天,40.6%的同學假期經(jīng)常幫父母做家務;64.8%的同學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其中只有22.8%的同學會在父母過生日時送上禮物和祝福。在問及對老師是否感恩時,很多學生在行動上做得不夠,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往往不屑去做。如在路上遇見老師主動打招呼,只有43.4%的同學做到,而對老師心存感激卻沒有表達出來的同學竟高達51.6%。在問到現(xiàn)實中都是用哪些方式去表達感恩的時候,35%的同學選擇用電話等言語問候方式,9.5%的同學選擇用一些小禮品等表示感謝,56%的同學表示會默默記住需要感恩的人,63%的同學表示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這一現(xiàn)象反映出當代大學生不知道該如何去表達感恩。分析其中的原因,家庭方面,由于家中孩子少,父母對子女大多嬌生慣養(yǎng),只是一味地付出,并不要求子女回報。因此,子女很難理解感恩,以至于不知如何感恩。學校的教育更多關注升學率或就業(yè)率,對感恩教育重視不夠。加之社會大背景的影響,奉獻社會的人未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回報,給大學生帶來了負面效應。
(三)感恩氛圍不濃,感恩未能惠澤于人
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有60.6%的同學認為學?;顒与m然很多,但娛樂色彩濃,教育意義少;有13.6%的同學不愿意參加活動,認為參加活動并不能有助于學習;有42.3%的同學認為社會上雖有一些感恩的輿論導向,但自己關注得很少;還有50.5%的同學認為,社會上有很多不公正的和令人心寒的事情,感覺沒有必要感恩,也不愿意做讓別人感恩的事情。
這一調(diào)查結(jié)果,反映出社會輿論導向性的偏頗,社會營造感恩的氛圍不濃。正處于社會化過程的大學生,無疑會受到社會傳播方式、大眾文化、價值取向等因素的影響,同時社會環(huán)境的異化也給大學生套上了實用主義的枷鎖。當前,整個社會感恩意識的淡化對大學生感恩意識養(yǎng)成造成了不良影響,加之不良社會現(xiàn)象的暗示效應,使大學生覺得好人不好做、好人不能做,漸漸形成了對父母、對他人、對學校、對社會麻木的態(tài)度,弱化了感恩奉獻精神,造成了大學生感恩意識養(yǎng)成教育的障礙。
二、大學生感恩意識亟需加強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大學生感恩意識養(yǎng)成的時代訴求
自古以來,感恩之于東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中均可見到。在西方,《圣經(jīng)》中記載:“在一切人生遭遇中歡欣喜樂,以感恩的心受領一切,道德的力量和勇氣便隨之而來。”可見,感恩思想在西方就是提高人們道德水準的有效手段。在東方文化中,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知恩不報非君子”等傳統(tǒng)思想,反映出感恩是人應該有的基本道德與基本修養(yǎng)。大學生作為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生力軍,在和諧社會創(chuàng)建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感恩意識的養(yǎng)成有助于大學生省察自身、體會父母的艱辛、體會他人的善意、體會社會和自然的恩賜、增強社會責任感,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大學生有著重要的價值。大學生對如何尋找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表現(xiàn)熱衷,但對于責任擔當和奉獻服務社會卻意識不強,甚至有一部分學生總是抱怨社會、他人對自己的不公,卻不反思自己給予社會和他人什么,進而導致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因此,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不斷加強感恩意識養(yǎng)成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時代向當代大學生提出的訴求。大學生只有具備了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強烈的責任感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只有對家庭、他人和社會常懷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二)大學生感恩意識養(yǎng)成是學生自身成長成才的應然需要
2007年,湖北襄樊市的第九次“金秋助學”活動中,主辦方宣布5名貧困大學生被取消繼續(xù)受助的資格,原因是其在受助一年多里,他們“沒有主動給資助者打過一次電話、寫過一封信,更沒有一句感謝的話”。感恩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是一種思想情感,我們當然不能以是否打了感謝電話、寫了感謝匯報,來簡單判斷大學生是否心存感恩。但這種真實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引發(fā)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思,同樣引起了社會上關于大學生是否真的“不知感恩”的激烈爭辯,大學生的感恩之心是否真的在一定層面上出現(xiàn)了某種缺失?
一個人成才固然重要,但更不能缺乏基本的人文素養(yǎng),不能缺失做人的基本準則。高校大學生不僅要學會科技知識,更要學會如何做人,懷有一顆感恩之心。這樣,在今后融入社會中才能夠在生活工作中展現(xiàn)高素質(zhì)人才的一面,為社會和公眾樹立標桿。同時,感恩意識的養(yǎng)成也能夠反過來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助力。
(三)大學生感恩意識養(yǎng)成是高校培養(yǎng)高素質(zhì)人才及立德樹人的要求
考察大學的發(fā)展流變,大學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人才培養(yǎng),“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主題。高校培養(yǎng)出來的應該是全面發(fā)展的人,應該是個性和人性都得到極大解放的人。大學的教育不只局限在對學生科技知識的培育,更應重視學生的基本價值觀、道德情操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重視學生人文修養(yǎng)、個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感恩意識是道德情操的組成部分。因此,對大學生感恩意識的養(yǎng)成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更是社會對高校培養(yǎng)高素質(zhì)人才的要求。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也對高校培養(yǎng)人才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堅持立德樹人,加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是高校育人的另一重要任務。當前,由于社會功利觀念的盛行,多元文化交織,大學生多維、復雜的思想已經(jīng)取代了單純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單一思想。大學生中存在著以自我為中心,將父母的付出和他人的幫助視為理所應當,淡化親情、友情、師生情的情況,進而導致大學校園出現(xiàn)了與主流價值觀偏離的一些“有恩不知”“知恩不報”等狀況。因此,這也對高校培養(yǎng)人才及堅持立德樹人帶來了挑戰(zhàn),需要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意識養(yǎng)成教育。
三、大學生感恩意識養(yǎng)成的培育路徑
(一)樹立感恩意識,將感恩深入人心
加強大學生感恩意識養(yǎng)成教育,將感恩深入到每一名學生心中,是高校教育中很重要的任務。學校應運用多種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知恩、感恩和報恩,培養(yǎng)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樹立感恩意識方面,學校應充分發(fā)揮第一課堂的作用,如通過“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等課程,引導學生思考人生,懂得知恩、感恩,進而通過自己的行動去報恩。通過開設感恩教育必修課程,讓學生能系統(tǒng)學習古今中外的感恩文化,從理論上認識感恩對個人身心健康發(fā)展、對促進和諧社會等方面的作用,進而認識到感恩的重要性,在實踐中自覺培養(yǎng)感恩意識。教師可以通過相互交流和討論,引導學生認真思考,使學生內(nèi)心產(chǎn)生體驗和感悟,形成內(nèi)心的道德規(guī)范。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換位思考,讓學生以父母、老師、對自己有恩的人的角色思考問題,做一些父母、老師曾經(jīng)為自己做過的事情,感受曾經(jīng)接受的恩情,進而做到不同角色之間的相互理解。在感恩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做到以良好的師德師風,影響學生,做好感恩、施恩的表率,通過教師自身的感恩言行去感染學生。
家庭教育在樹立孩子感恩意識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覷,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不應只是給孩子灌輸學習論、分數(shù)論、名校論,而應該通過父母自身的言行去影響孩子,為孩子做好示范,讓他們在父母對他人的感恩言行中認識并體悟感恩情懷。
(二)認知感恩途徑,將感恩落實于行動
從上述的調(diào)查不難看出,如今不少的大學生其實心存感恩,但是不知該如何去做。針對這一情況,筆者認為,應該通過學校第二課堂和社會相關部門提供特定的志愿服務活動,給大學生更多的平臺和載體來認知感恩途徑,通過感恩教育生活化,將感恩落實于行動中。高校應通過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動,用多種教育活動來豐富教育形式,創(chuàng)設良好的感恩教育情境。學校應與社會相關部門合作,為大學生提供一些特定的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通過服務他人、關心他人,進而感受到施恩予人后得到的那份鼓勵的話語和心靈的愉悅,進而激勵、引導學生思考感恩和報恩。筆者曾經(jīng)在學生中開展了“感恩父母,為父母做一件小事”的活動,要求學生在寒假,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然后和父母交流,寫下自己的感受。假期歸來,很多學生把內(nèi)心對父母的那份感恩之情向筆者訴說。其實,類似的活動學校都可以開展,但是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先領悟活動的意義,進而讓大家都能參與其中,切身體驗感恩活動,領悟感恩的意義,真正達到自我感恩教育的目的,如此,活動的效果和意義就會較以往有很大改善。
(三)營造感恩氛圍,推進感恩意識養(yǎng)成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網(wǎng)絡極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學??梢酝ㄟ^諸如微博、微信等多媒體大力推廣和宣傳一些感恩的正面事例,營造校園感恩氛圍,這也可以消解社會不良風氣給學生帶來的負面暗示效應。利用學校廣播、櫥窗、教室宣傳欄等傳播感恩的名言警句,在校園中營造大力弘揚感恩精神的良好氛圍,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何為感恩,并在實踐中報恩和施恩,從而讓感恩教育更加深入到學生的思想和意識中。此外,學??梢匝埫掖髱煛⒅S训葋硇W龈卸鞣矫娴闹v座。社會輿論也要發(fā)揮好導向作用。此外,應考慮用年輕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宣傳感恩,比如,現(xiàn)實中很多學生不會背誦“水調(diào)歌頭 ·明月幾時有”,然而通過王菲的歌聲傳唱,很多學生會在不自覺地傳唱中就會背誦了。這也給社會和思想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些工作思路,在營造感恩氛圍的過程中,如何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是當前工作的難點和重點。
加強大學生感恩意識養(yǎng)成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集學校、家庭、社會的合力,在感恩意識、感恩途徑、感恩氛圍三方面齊抓共管。同時,要注重學生的自我感恩教育,充分發(fā)揮學生感恩意識養(yǎng)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多途徑、多渠道讓學生識恩、知恩,并將這種觀念和情感內(nèi)化為感恩、報恩、施恩的實際行動,提升自身的素質(zhì),以使感恩之風盛行于校園,吹拂于神州大地,進而凈化和優(yōu)化我們的社會。
[參考文獻]
[1] 劉峰.文化視角下的大學生感恩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2(10):71-73.
[2] 周素琴.大學生感恩教育再探討.教育評論,2012(6):69-71.
[3] 孫玉峰.論西方文化中的感恩思想.統(tǒng)計與管理,2013(5):159-160.
[4] 梁勤儒.叢飛事件的反思.青年研究,2006(2):8-11.
[5] 李劍軍.湖北5名貧困大學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資格[EB/N].楚天都市報,2007-08-22.
[6] 涂平榮,龔海艷.高校感恩文化建設的實效路徑.教育評論,2013(3):12-14.
[收稿日期]2015-04-09
[作者簡介]張維香(1984-),女,江蘇贛榆人,中國礦業(yè)大學財務資產(chǎn)部教師。研究方向:高校管理。
[中圖分類號]C915;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285(2015)09-0032-04
Investigation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and its Cultivation
Zhang Weixiang,Wu Dan
(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Xuzhou221116,China)
[Abstract]Nowadays, it is very common that college students are lack of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Although some students have it, they have not put it into practice yet, so that it could benefit nobody because of the atmospheric inadequacies and poor knowledge about how to express and practice it.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combining with tripartite education of family, college and society, the path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is analyzed from aspects including enhancing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realizing the approaches and creating the atmosphere.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gratitude consciousness;current situation;putting gratitude into practice;way of cultivation
吳丹(1991-),男,重慶巫溪人,中國礦業(yè)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2014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