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荷芳
[摘要]當前古詩歌的教與學的確存在著較難突破的瓶頸,最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找不到詩歌的感情基調以及悟不出詩歌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語文教師只能從經(jīng)驗入手找尋更好的古詩教學方法。在分析古詩教學的瓶頸的基礎上,探討應對方法,為古詩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背景 詩眼 意象 意境 情感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070033
對于古詩學生常常是又愛又恨,愛的是它的朗朗上口,恨的是它難以捉摸的意象和情感。而作為教師,古詩歌教學也是一大難題。
一、古詩教學的瓶頸
雖然古詩給我們的教與學出了一大難題,但是經(jīng)過深入思考,我認為其實我們的古詩教學的瓶頸僅存在于兩個方面:
1.找不到詩歌感情基調。我們要深入地解讀一首古詩,最關鍵的還是要找到詩歌的感情基調,但是有的詩歌感情基調令人難以捉摸,自然學生也就無法確定詩歌的內容是想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2.悟不出詩歌意境。一首詩歌的意境十分重要,而“意境”這個詞又相當抽象,想完全用語言將其描繪出來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們需要去“悟”,這個要求可以說是非常高的,很多的學生不愿意去做,因為這需要我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結合詩歌內容去動腦筋想,而很多教師在講到詩歌意境的時候也大多只是一帶而過,不會帶著學生去品味。
二、應對方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怎樣去突破這個瓶頸呢?經(jīng)過長期的探索,我認為古詩教學應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1.了解背景,知人論世。這里的背景包括兩個方面,即創(chuàng)作詩歌時作者所處的背景以及詩歌中所反映出來的背景。白居易說過“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古時的讀書人多是心系國家、感時傷懷的仁人志士,他們的作品反映的多是當時的那個時代,所以我們想要學好一首詩歌,首先就要了解它的背景。了解了背景就了解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心境。也就了解了詩歌表達的是怎樣一種感情。
2.充分朗讀,邊讀邊品。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當我們將詩歌反復多讀幾遍后,我們就不難走進詩人創(chuàng)作的情感世界,也就能更好地了解詩歌所要傳達的內容。但是我們的古詩教學很容易走入誤區(qū),重分析,重默寫,卻忘記了我們應該去多讀讀詩歌。當然,我們不能一味死讀,要帶著感情去讀,在理解了作者寫作背景后再去讀,盡量將自己當成是詩人。這一點,我在實踐中特別有體會。我上《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時,第一遍我讓學生放聲朗讀,目標讀準字音。接下來是指名讀,互相糾錯。在疏通詩歌大意之后,全班齊讀,要求帶上感情。接下來是學生默讀,靜靜體會詩人流露出的情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同時進行詩歌的深度品析。之后是一個花樣朗讀,配樂,生生合作,師生合作朗誦,在朗讀中享受,在享受中領悟。最后,我讓全班起立,齊誦詩歌。我用讀貫穿了課堂,朗讀的深入,伴隨著理解的深入。
3.把握意象,體悟意境。所謂“意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每一首詩歌的主旨就是由這一個個意象傳達給我們的,而恰恰也是這些意象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種更為抽象的東西——意境。曾經(jīng)有幸聽到黃厚江老師的一堂課《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在解讀意境的時候,黃老師讓學生們根據(jù)詩歌講講當時是一個什么樣的景象,學生們一個接一個地講出自己想象的當時的情景,然后黃老師就在黑板上將這些情景畫下來,這并不專業(yè)的畫卻將大致的意境畫了出來,然后黃老師讓大家看著這張圖再一起朗誦這首詩歌,配上自己有聲有色的描繪渲染,一張凄涼的送別圖就出現(xiàn)在了我們眼前。這種把無形的詩歌意境幻化為有形的畫面的方法確實令人佩服。其實這樣的課我們也可以上,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如ppt等,將抽象的東西通過直觀的畫面展現(xiàn)出來,帶領學生從詩走入畫,再由畫回到詩。
4.找準詩眼,統(tǒng)領全詩。詩眼就是一首詩的關鍵點,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xiàn)力最強的關鍵詞句。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么詩眼就是理解詩歌的一把金鑰匙。找詩眼也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詩眼并不是想找就能夠找到的,必須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首先要對詩歌的背景十分了解,知道作者想要寫的是什么,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即能夠大致明白作者為詩歌定下的感情基調,然后從詩歌本身下手去尋找詩眼。中國古詩詞的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詩詞的意境可以用一個字或者詞語就可以形象地表達出來。例如,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就把江南春天生機盎然的氣氛描繪出來了。
古代詩歌是優(yōu)秀的文化積淀,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學財富,需要我們去牢記、傳承,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就更有責任將古詩教好,讓我們的孩子體會祖先的智慧,傳播中華民族的偉大文明。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