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輝 石 璐
(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江蘇鎮(zhèn)江212013)
懲戒權是教師依法對學生違規(guī)行為進行懲戒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它也是教師的一種權利。這是教師專業(yè)活動的客觀需要。教師應當有權對教育活動的整個過程施加某種影響和控制,有權做出職責范圍內的專業(yè)性行為。這是教師教育活動中教師活動必要的權力保障,是由教師這一專業(yè)身份的獲得而取得的。教師懲戒權的行使要以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為出發(fā)點,而且教師懲戒權理論體系的構建也離不開相關法律的支持。探尋教師懲戒權的法學基礎,必須從國內外相關法律法規(guī)中尋找其存在的依據(jù),并且根據(jù)這些標準和要求使教師懲戒權的理論合理化、合法化。
我國現(xiàn)行教育政策法規(guī)中對有關教師懲戒權形式的規(guī)定缺少相應的責任追究條款,具體表現(xiàn)為規(guī)范的層次過低,難以以對實踐活動產生積極的實質性影響和規(guī)范。例如《未成年人保護法》提出學生的受教育權保護問題,提出“不得隨意開除未成年學生”,但并無進一步說明在什么情況下可以開除未成年學生,以及當學生遭遇此種情況時可尋求何種救濟、對責任學校如何處理等核心問題。綜觀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制定的義務教育實施辦法,一般都規(guī)定禁止隨意對學生停課、停學、強迫退學或開除,但實質上,此類規(guī)定也無明確標準,有的要求必須經縣一級教育行政部門批準,方可責令學生停、退學或開除學生;有的則要求有“正當理由”、不許“非法強迫學生退學”,而何謂“正當理由”,在何種情況下可以對學生采取何種相應的懲處措施,均無詳細說明。因此要從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中尋找教師懲戒權的理論基礎,既要探尋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是否有賦予教師懲戒學生的條款,又要研究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是如何規(guī)定教師懲戒權行使的方法、手段等內容。
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明確指出教師具有管理學生的權利,指導、獎懲學生的權利等,從此可以推知教師具有合理的懲戒權?!吨腥A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28條規(guī)定,學?;蚱渌逃龣C構有“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處分”的權利;第43規(guī)定,受教育者應當履行“遵守學生行為規(guī)范,尊敬師長,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努力學習,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遵守所在學?;蚱渌逃龣C構的管理制度”等義務。從這兩條規(guī)定可以看出,法律賦予學校及教師懲罰處分有過錯行為學生的權利。除此之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7條規(guī)定,教師享有“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業(yè)成績”的權利。2006年9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義務教育法》第二十七條規(guī)定,對違反學校管理制度的學生,學校應當予以批評教育。
除了法律以外,我國很多教育行政規(guī)定也有許多類似的規(guī)定:《小學管理規(guī)程》第十五條規(guī)定,小學對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應予表彰,對犯有錯誤的學生應予批評教育,對極少數(shù)錯誤較嚴重學生可分別給予警告、嚴重警告或記過處分;《中學班主任工作暫行規(guī)定》第三條第七項規(guī)定,中學班主任的職責是做好本班學生思想品德評定和有關獎懲的工作;《中小學德育工作規(guī)程》第二十七條規(guī)定,中小學校應當嚴肅校紀,對嚴重違犯學校紀律,屢教不改的學生應當根據(jù)其犯錯誤的程度給予批評教育或者紀律處分。
我們可以從以上的法律法規(guī)以及教育條例中找到教師具有管理、懲戒學生的依據(jù),除此之外,教育部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北京市中小學生人身傷害事故預防與處理條例》、《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都把學校和學生的關系定位在教育、管理和保護三項上,因此“學校教師對本校學生在校期間有管理的權利,學生在學校管理的時間和學校管理的場所有服從老師管理的義務,教師懲戒權正是教師對違反學生行為規(guī)范、破壞校紀校規(guī)的學生行使的一種教育管理權,是法律賦予教師基于職業(yè)地位而擁有的一種強制性權力”。
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對學校、教師如何管理、懲戒學生也做了相應的規(guī)定,可為教師懲戒權的行使以及完善教師懲戒權的理論體系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我國臺灣實行的《教師輔導及管教學生辦法》中第16條規(guī)定,教師管教學生應依學生的人格特質、身心健康、家庭因素、行為動機與平時表現(xiàn)等,可以采取下列措施:1.勸導改過,口頭糾正;2.取消參加課程表列以外之活動;3.留置學生于課后輔導或矯正其行為;4.調整座位;5.適當增補額外作業(yè)或工作;6.責令道歉或寫悔過書;7.扣減學生操行成績;8.責令賠償所損害之公物或他人物品等;9.其他適當措施。這條規(guī)定在我國來說比較細致,因為目前我國對教師懲戒學生的相關規(guī)定大都是泛泛而談,對于具體做法的規(guī)定更是鳳毛麟角,更多的是一些禁止性的規(guī)定,特別是在體罰方面。
1992年出臺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5條規(guī)定,“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的行為?!钡谒氖藯l規(guī)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或變相體罰情節(jié)嚴重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薄督處煼ā返诎藯l也有規(guī)定:教師應“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禁止有害于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害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現(xiàn)象”。2006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十六條規(guī)定,禁止侮辱、毆打教師,禁止體罰學生;第二十九條規(guī)定,“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的合法權益?!蓖瑫r《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第四章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學校和教師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的行為。
從這些法律法規(guī)可以看出,我國明令禁止體罰學生,但是并沒有否定教師具有正當?shù)膽徒錂?。這些規(guī)定糾正了社會、教師以及家長們把懲戒和體罰混淆的錯誤認識,明確了教師懲戒權的內涵,確保了教師懲戒權的合法地位。
在國外,無論是古代兩河流域、埃及,還是古代印度、希伯來的教育中都存在著嚴厲的學校教育懲戒,教師對學生體罰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古希臘的斯巴達為培養(yǎng)效忠國家的勇猛戰(zhàn)士更是對學生進行嚴酷的體罰,甚至用偷竊、殺人的方法教育年輕的斯巴達人學會機敏。中世紀的歐洲在基督教人類原罪說的思想指導下,教育中也普遍存在體罰等較為嚴厲的教育懲戒。這種普遍存在教育懲戒的思想,至文藝復興以來才得以慢慢改變。外國教育懲戒思想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堅持從外部施加體罰等強制措施,迫使受教育對象服從外界的規(guī)則;二是堅持自然的懲罰原則,根據(jù)受教育對象所犯錯誤本身導致的結果作為懲戒措施,使其逐步養(yǎng)成自覺遵守紀律的習慣。
西方國家有著“放松了棍棒,溺愛了孩子”(Spare the rod spoil the child.)的諺語,國外的教育家大都認為懲戒是學校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國外關于教育懲戒也出了很多的法律法規(guī),相比中國而言,更加成熟和具體一些。總結各國的法律法規(guī),各國基本上都是支持教師懲戒權的,同時也對體罰做出了明確、謹慎的規(guī)定。
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二十八條第二款規(guī)定,學校執(zhí)行紀律的方式應當符合兒童的尊嚴。第三十八條則指出,應當確保兒童“不受酷刑或其他形式的殘害、不受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p>
韓國教育人力資源部在2002年6月公布了一項法案:“學校生活規(guī)定預示案”,規(guī)定了對違反學校紀律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程度的體罰,其中,對體罰的對象、方式、程度等都給予了詳盡的限制性描述。比如,規(guī)定教師在體罰學生之前要向學生講明為什么要受罰;實施體罰的場所要避開其他學生,在有校監(jiān)和生活指導老師在場的情況下才能進行;老師不允許直接用手或腳對學生進行體罰等。這些嚴格的規(guī)定可以保證教師不濫用懲戒,也可以減輕對受罰學生的身心傷害,一舉兩得。
英國在1986年以前,社會是默許體罰的存在的,教師是可以對學生施以必要的懲戒甚至體罰。一些地方教育當局規(guī)定了學校及教師體罰學生的8點要求:“1.用鞭子或皮帶必須是經過認可的標準;2.必須備有懲罰記錄簿,列明體罰原因及處理過程,經過校長簽署核準許可,并接受查驗;3.實習教師、代課教師、臨時聘用教師等均不得施行體罰,至少具有三年以上教師資格者才能實行體罰;4.年齡在8歲以下的兒童禁止體罰;5.絕對禁止在班上或眾人面前施行體罰;6.施用打手心的體罰,每雙手不得超過三下;7.女學生只限于打手心,而且只能由女教師來執(zhí)行,如果鞭打男生臀部,不得超過六下;8.對患有生理或心理缺陷的學生,必須事先獲得醫(yī)護人員許可才能實行體罰?!?986年后,英國在法律上明確規(guī)定不得體罰,但是并不否認教師具有合理的懲戒權。2005年10月21日,英國政府承諾將出臺法律,將對教師懲戒權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
美國以法律條文的形式規(guī)定了懲戒的手段,包括“口頭訓誡,取消特惠”,例如:開除校隊;強迫參加心理咨詢;學校設立專門的訓誡室,由專門的心理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交流,最后由犯錯學生賠禮道歉或者寫檢查;懲罰性轉學,如果學生過于頑劣不服管教,則轉入特殊學校;短期停學,每45分鐘給學校打電話,而且必須在家里打,學校有電話監(jiān)控”。
日本《學校教育法》明確規(guī)定了教師對學生的懲戒權:“學校及教員認為教育上有必要時,可按監(jiān)督廳的規(guī)定,對學生及兒童加以懲戒,但不得施加體罰?!睘榱耸箤W校和教師更好地行使懲戒權,日本政府公布了6項禁止體罰的實例:“1.不讓學生如廁,超過用餐時間后仍留學生在教室中,因為會造成肉體痛苦,屬于體罰范圍,違反學校教育法;2.不讓遲到的學生進入教室,即使是短時間,在義務教育階段也是不允許的;3.上課中,因學生偷懶或鬧事,不可把學生趕出教室;而在教室內罰站學生,只要不變成體罰范圍,基于懲戒權觀念可被容許;4.偷竊或者破壞他人物品等,為了給予警告,在不致造成體罰范圍內,放學后可將學生留校,但必須通知家長;5.偷竊,放學后可以留下當事人和證人調查,但不得強迫學生寫下自白書和供詞;6.因遲到或怠惰等事,增加掃除的值日次數(shù)是被允許的,但不當差別待遇和過分逼迫不行”。
當前,在現(xiàn)實中,教師懲戒權的流失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由于過去體罰的濫用以及由此而引發(fā)的強烈的輿論譴責,教師越來越不敢懲罰學生,這就導致一些地區(qū)出現(xiàn)了“學生不好管、教師不敢管”的現(xiàn)象,特別是一些班主任教師不敢管理學生,不敢批評教育學生,甚至發(fā)生了教師坐視學生打架而袖手旁觀的極端情況。不可否認,教師對學生實施的懲罰行為之所以會招致輿論譴責,確實有教師濫用懲戒權的因素,但這種懲罰行為之所以會招致輿論一邊倒的譴責,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放大化了?!坝捎诂F(xiàn)代網絡與信息技術的發(fā)達,輿論媒體的宣傳,在客觀上強化了懲罰在人們心目中的負面影響,尤其教師懲罰招致了廣泛的批評,使得教師在這種教育方法的選擇與實施時也越來越多地背負著來自家長和社會沉重的壓力”。因而,必須看到,教師在懲戒學生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不應成為否定教師懲戒權的理由,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教師在懲罰學生的過程中并沒有濫用這種手段、更不會以泄憤為目的。而且,教師懲戒權立法是維護教師的權威性、維持教育教學秩序和促進學生道德水平發(fā)展的必要手段,教師懲戒權必須得到法律的保障。
[1]勞凱聲.變革社會中的教育權與受教育權——教育法學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375-376.
[2]曹輝.教師懲戒權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112-129.
[3]于思化.淺議中小學教師的懲戒權[J].遼寧教育,2012(11):42-43.
[4]楊琦.我國中小學教師懲戒權探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5]董新良,李玉華.關于基礎教育階段教育懲戒的實踐與思考[J].青年教師,200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