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馨
(新民晚報,上海 200041)
傳播歷史記憶
——星期天夜光杯“記憶”和“上海珍檔”比較談
劉偉馨
(新民晚報,上海 200041)
歷史和記憶,歷來有很大的關(guān)聯(lián)性,它們互為依存,互生共長。在歷史長河中留存的記憶,一方面展現(xiàn)過去的形態(tài),另一方面又為現(xiàn)在,乃至將來提供一種借鑒,指明一種方向。報紙作為現(xiàn)代大眾傳播媒介之一,在傳播歷史記憶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記憶”和“上海珍檔”是新民晚報“星期天夜光杯”周刊兩個關(guān)于歷史記憶傳播的版面,前者,以個體記憶為重點,后者,側(cè)重城市記憶,通過對兩個版面在傳播歷史記憶方面異同的描述,將歷史畫面,轉(zhuǎn)化成豐富、可感、真實的場景;將歷史記憶,轉(zhuǎn)化成指導(dǎo)現(xiàn)實的一筆財富。
歷史;傳播;個體記憶;城市記憶
當今媒體,對歷史往往比較關(guān)注,或開設(shè)專版,或列出專題,像文匯報有“記憶”專版,北京青年報有“歷史縱橫”版面,東方早報在文化、人物等版面下,有“往事”、“上海記憶”等專題。電視、網(wǎng)絡(luò)都有自己的頻道,如中央電視臺十套開設(shè)“記憶”欄目,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則有“往事”“檔案”欄目,新浪網(wǎng)有“新浪歷史·史海鉤沉”等等。新民晚報有一個周刊“星期天夜光杯”。它一直以具有文化性、歷史感、親民化而贏得口碑,而其中“記憶”和“上海珍檔”,更因其豐富的史料價值,引領(lǐng)讀者走進時間隧道,采擷記憶,回望歷史,探究以往。本文試圖比較這兩個優(yōu)秀的版面,探尋其如何將客觀史實、歷史畫面,通過文字和版面的記錄和傳播,轉(zhuǎn)化成豐富、可感、真實的場景,讓讀者浸淫在濃郁的歷史氛圍中,增強歷史意識,把握未來。
“記憶”和“上海珍檔”,都是把敘述目標指向過去的版面,從“記憶”來看,它大多以個體為出發(fā)點,發(fā)掘呈現(xiàn)在大腦“記憶”深處的人和事?!坝洃浭且粋€可以四通八達的概念……記憶的研究屬于心理學(xué)、心理生理學(xué)、神經(jīng)心理學(xué)、生物學(xué)的范疇?!保?]但很顯然,“記憶”版所指的記憶卻是人文科學(xué)中出現(xiàn)的記憶,它既是個人記憶——與自己相關(guān)聯(lián),又是集體記憶——和政治、社會、文化相依傍。它一般用“回憶”的方式呈現(xiàn)。德國阿萊達·阿斯曼教授說:“我們可以為個人回憶歸納出這樣一些特點:1)它們基本上都基于一定的視角,就是說受一定地點的約束,而且在這一點上是不可更換的和不可轉(zhuǎn)移的。2)它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同他人的回憶以及文化資料里存儲的圖像和材料聯(lián)系在一起。3)就其自身而言,它們是不完整的、有限的和未成形的。4)它們是瞬息即逝的和不穩(wěn)定的?!保?]68和“記憶”版的“個體記憶”相比,“上海珍檔”版對過去的探尋,不是指向單個個人,而是指向一個整體——一個既具有歷史感,又具有現(xiàn)代意識的大都市上海。作為城市的上海歷史,1843年開埠,“比較起西安、北京、南京等國內(nèi)許多大城市,她比較年輕……一個城市,不能太年輕。過于年輕,缺乏閱歷,沒有歷史,也沒有文化傳統(tǒng)的積累;也不能太古老,過于古老,歷史背負太沉重。有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了解一千年的中國,要去西安;了解五百年的中國,要去北京;了解一百年以來的中國,請來上海。在中國現(xiàn)代化的歷史中,上海是最典型的都市?!保?]“上海珍檔”定位近現(xiàn)代,它不像“記憶”的主觀姿態(tài),更以客觀形態(tài),用“檔案”,而且是“珍檔”的方式,展現(xiàn)一個城市的社會狀態(tài)、風尚流變、精神風貌、價值取向——所有這一切都通過滲透在城市肌理的方方面面來展現(xiàn)。法國歷史學(xué)家雅克·勒高夫說:“18世紀,檔案中心已經(jīng)建立?!薄霸诜▏锩呱隽藝覚n案”[1]100。檔案和博物館、圖書館一樣,是集體記憶的擴張和加強,而“‘城市記憶’應(yīng)該是城市人們的集體記憶”[4]?!啊鞘杏洃洝浅鞘行纬伞⒆冞w和發(fā)展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歷史記錄”。“上海珍檔”以發(fā)掘豐富而寶貴的“城市記憶”這樣的方式,對上海這座城市進行“檔案留存”,其貢獻顯然是很大的。
對應(yīng)著“記憶”版的主觀姿態(tài),“記憶”版的作者“回憶”,全部采用“第一人稱”視角,而且,每一篇,都有“作者簡介”。標明作者身份,是要強化作者和所要回憶的人之間的關(guān)系,或者,作者在所記敘的“往事”中處在怎樣一個位置。觀察下來,作者大致是這樣構(gòu)成:一是資深報人、文化學(xué)者、作家、教授、影視演員、醫(yī)生、外交官、科學(xué)家……他們“視線”里的人和事,在他們“記憶”中都是不可磨滅的;二是和回憶的人具有密切關(guān)系的親屬,比如譚震林兒子譚曉光懷念父親,豐子愷長外孫宋菲君憶念外公,這種貼近的“視角”非一般人所能及。而“上海珍檔”版,除少量地刊載一些“耳聞目睹”外,絕大多數(shù)都是由“第三人稱”客觀講述,這些作者,大多是上海史專家、上海文化史學(xué)者、檔案館研究人員、專業(yè)檔案雜志編輯,以及在各個領(lǐng)域的權(quán)威專家。他們依據(jù)檔案、材料,采訪相關(guān)人員,全面、冷靜、理性地聚焦對象,作出合乎歷史形態(tài)的描述,這讓真實性更有了用武之地。
“記憶”相對“上海珍檔”,題材的選定更具靈活性,有多少人就有多少記憶。但它無意包羅萬象,或者說,它有一定的指向,有一定的選擇。細細究來,“記憶”包含“懷人、憶事”兩大類,其中尤以懷念故人篇幅最多。在懷念故人的篇章中,一是對故人一生的評述,比如陳夢月《父親陳道隆的中醫(yī)情懷》、張文元之子張偉德《漫畫家張文元的文化敘事》、項蘇云《父親項英為軍隊嘔心瀝血》;二是憶寫故人一生中的某個特殊片斷,比如羅瑞卿之子羅箭《羅瑞卿和上?!?、姚金福《和楊勇將軍在一起的日子》、韓妙法《恩師馬文奇保存張聞天文稿遺物始末》等等;三也是最為常見的,是作者和故人的日常交往、學(xué)術(shù)交往、工作交往,所憶之名人可以開出長長一大串名單,從老一輩革命家,到作家、藝術(shù)家、科學(xué)家、新聞記者,涉及范圍之廣,令人驚訝。至于憶事所刊篇章,都頗具特色,萬里兒子萬伯翱《紅墻內(nèi)外的舞步》,披露中央領(lǐng)導(dǎo)人在繁忙工作之余的跳舞趣事;朱成貴《我在中央高層機關(guān)的速記生涯》,描述擔任毛主席重要講話速記的過程;張桂文《我為開國大典放禮花》,講述作為輔助指揮的一枚信號彈,如何陰差陽錯成為開國大典上的第一顆禮花的故事。
而“上海珍檔”則聚焦一個發(fā)展著的近現(xiàn)代大都市,對它的觀照,方方面面,幾乎可以用包羅萬象來形容。大到政治事件、制度沿革、金融經(jīng)濟、多元文化,小到一家咖啡館、一首爵士樂、一條小路名,立體的老上海,經(jīng)專家學(xué)者爬梳剔抉,在隱隱的歷史深處,變得如此清晰可見。這些文章大多都有自己的角度,絕不雷同。舞廳、電影院、音樂廳、體育、西菜、典當、租界、交通、建筑、醫(yī)院、公園、小菜場、救火會、巡捕房、澡堂、年俗、馬路……每一個話題都有歷史、故事,都可以歸檔、存根。上?!罢洹睓n里,有許多“第一”:中國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首電影歌曲、第一個幼稚園、第一條鐵路、第一個出版社、最老的學(xué)校、第一代女子警察、第一家西醫(yī)醫(yī)院、首家有獎儲蓄、遠東第一宰牲場、解放后申城第一個居委會……這“第一”,意味著開創(chuàng),體現(xiàn)著敢為天下先的勇氣,自然,它也為以后引領(lǐng)出更多的“第一”。
(一)“記憶”文本敘事
“記憶”版以個體回憶為主,決定著作者根據(jù)個人的生活和經(jīng)驗,推進文本敘事。它以“我”為出發(fā)點,輻射與“我”相關(guān)聯(lián)的人和事,是“我”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但它真正的目的,是通過“我”與所回憶的人和事,構(gòu)筑一定的關(guān)系,在動態(tài)的過程中,顯示所回憶的人獨具的精神風采、音容笑貌和人生經(jīng)歷;顯示所回憶的事蘊含的真實畫面、社會意義和歷史價值。這種真切的聯(lián)系,這種人物之間的親密性,構(gòu)成了文本敘事的幾個特點。
1.親切性
“記憶”文章以回憶人物為主,作者與這些人物總有這樣那樣的聯(lián)系。作者在講述人物的故事時,總是娓娓道來,溫婉、溫情,親切得就好像是談家常,聊家事,就好像是圍爐夜話。這種語調(diào)的親切性,很容易讓我們走進人物的心里,感同身受地與人物同悲同喜。像資深報人侯軍懷念鄧云鄉(xiāng),張樂平幼子張慰軍講述父親和“三毛”的故事。
2.可感性
“記憶”對人物的描述,切入口都很小,傳主有的是領(lǐng)導(dǎo)人,有的是各領(lǐng)域的權(quán)威,有的具有一定的資歷,有的在某些方面頗有建樹,但作者無意拔高傳主,大多從日常生活入手,把他們當做普通人來對待,有血有肉地讓我們可觸可摸。大量的瑣事小事,大量的感人細節(jié),構(gòu)筑成豐富多彩的人物畫廊。比如夏衍孫女沈蕓回憶爺爺:“他的寫作時間是不會有人打擾的,而他的黃貓卻不受此規(guī)定的限制,爺爺最多是用手趕一趕已經(jīng)快掃到自己額頭上那揚起的貓尾巴,皺一下眉頭嘴里嘟囔道‘吵死’而已。黃貓們依然神閑氣定地走來走去,而他則照寫不誤。”
3.真實性
“記憶”所呈現(xiàn)的人物景象,是個人人生的發(fā)展軌跡,是個人心靈的深邃演變,也是政治風云的一道投影,社會發(fā)展的一道反射。人從來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以時代為依托。所以,我們所看到的人物,都是立體真實的人,他們有追求,有奮斗,有歡樂,有痛苦,有順境,有逆境,有委屈,有受難,他們和時代共進退。比如萬伯翱寫劉建章:“在‘四人幫’指揮下,掀起第二次打倒我父親萬里的高潮,父親滿臉陰云對劉老說:‘你就在鐵道部里揭發(fā)批判我吧!否則你過不了關(guān)呀!’久經(jīng)戰(zhàn)火洗禮的劉老堅定地答道:‘揭什么,批什么?如揭批你不就是揭批我自己嗎?!’”
4.親歷性
“記憶”以真為本,所回憶的事,都是作者親歷,有些還是不為人知或鮮為人知的。像錢乃榮《進中學(xué)的第一個國慶節(jié)》、張滌生《我在遠征軍中當軍醫(yī)》、金光群《采訪審判日本戰(zhàn)犯追憶》等。
(二)“上海珍檔”文本敘事
相對于“記憶”的主觀個人化,“上海珍檔”客觀的文本敘事,顯出它的多樣性。有時,我們好像在讀一篇小說;有時,我們又似乎在看一篇實證資料;有時,我們沉浸在民俗風情中;有時,我們又徜徉在珍聞秘聞趣聞里。大致來說,“上海珍檔”的文本敘事,包含如下幾點。
1.生動的故事性講述
“上海珍檔”以近現(xiàn)代上海為背景,在這塊土地上,有許多史料充滿曲折的情節(jié)。潘漢年怎么知道向忠發(fā)叛變的?法國巡捕房特級督察長薛耕莘,怎么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周旋于法國人、共產(chǎn)黨和國民黨之間?1947年金都戲院大血案,又是怎么回事?“四大名旦”如何初闖上海灘?1948年舞女又怎么大鬧上海灘?國貨“固本”如何擊敗英商“祥茂”?百樂門服務(wù)小姐怎樣氣走蹺腳沙遜?民國如何看“中超”……細致的描繪,傳神的講述,讓我們身臨其境。
2.客觀的資料性展示
“上海珍檔”呈現(xiàn)的大量珍貴歷史資料,是我們了解、感知和讀懂上海這座大城市的最佳通道。它涉及的面相當廣泛,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方方面面,讓我們恍如看到一部上海版的百科全書。最早出現(xiàn)在上海街頭的獨輪車、西式馬車、東亞黃包車、汽車、電車和藍布小轎,“大世界”小史,西洋建筑,石庫門溯源,奇怪的路名,“東方華爾街”——金融中心的建設(shè),四大百貨公司的消費時尚,典當?shù)姆植?,上海租界示意圖,“左聯(lián)”的主要活動,電影的票房,“四馬路”上的書店,撲朔迷離的上海本土年畫,西菜的品種和價格,紅房子十大經(jīng)典菜,老上海喜食的十大海鮮,十大暢銷香煙,菜場的演變,熟水店老虎灶,形形色色的“洋涇浜語”,五大著名美發(fā)廳,申城國藥四大戶,跑馬場外的越野賽馬……林林總總,令人大開眼界。
3.形象的世俗化白描
對于過去老上海的世態(tài)風情、民俗民風、生活方式,“上海珍檔”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畫,舊上海爵士樂隊,獨特的家庭派對,紅房子吃西餐,餐桌上食“蟹”風尚,過年習俗,滬人元宵舊風俗,高昌廟、望塔橋、半淞園里迎春、出會、賞桃、競舟、登高,上海人夏日生活,高橋海濱浴場消暑,中秋燒斗香、斗螊績、走月亮、祭祖宗習俗,白相玻璃彈子,舊時上海的“競渡”,混堂景象,租界里的“西洋鏡”,弄堂里的叫賣聲,舊上?;ㄊ小娚啵芯畧D,惟妙惟肖。
4.鮮為人知的揭秘性呈現(xiàn)
“上海珍檔”在歷史史料中挖掘了數(shù)量可觀的秘聞,披露了許多真相,比如,八路軍新四軍駐滬辦事處始末,鮮為人知的的流血紀念地,張公館、宋公館秘聞,張愛玲早期習作,日軍在上海的販毒活動,名人綁架案,“天蟾舞臺”訴訟案始末,近代中國最早的假幣案,轟動上海的黃白英案,蔣介石化名炒股,民航機失事,墨水瓶事件……這些真實、曲折的內(nèi)幕故事,加上又有可讀性,要不吸引人是很難的。
“記憶”和“上海珍檔”,在向我們描畫、傳播歷史的時候,以自己的版面語言,以自己的特色,向我們傳遞信息和內(nèi)容。
個體記憶,是個人由自身經(jīng)驗為起始而得到的各種關(guān)于過去的記憶,通過報紙這個媒介,把自己的記憶公開,當許多人讀到或認同,這種個體記憶,就不僅僅是回憶者自己的記憶,而是變成了集體記憶,或者說社會記憶。莫里斯·哈布瓦赫說:“……必須讓過去的事件脫離把它們保留在自己回憶之中的那個群體,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把這些事件組合成一幅唯一的畫?!保?]120這種個人的體驗式記憶,通過外部化,媒體化,形成集體記憶。王明珂說:“在一個人的社會生活中,這些對過去的記憶形成個人心理上的一種構(gòu)圖。當個人作為群體的一分子,與外在世界的個人或群體互動時,通過這心理構(gòu)圖的回憶,個人得以建立其社會認同體系?!保?]76“記憶”版把這些個人的過去,變成了人們“共同的過去”,共同的記憶。
“上海珍檔”以發(fā)掘“城市記憶”為它的目標,馮驥才說:“城市和人一樣,也有記憶,因為它有完整的生命歷史。從胚胎、童年、興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這個豐富、多磨而獨特的過程全都默默記憶在它巨大的城市肌體里……城市的最大的物質(zhì)性的遺產(chǎn)是一座座建筑物,還有成片的歷史街區(qū)、遺址、老街、老字號、名人故居等。地名也是一種遺產(chǎn)”[4]8?!吧虾U錂n”全方位地用文字、照片,記錄、描繪、抒寫我們這座城市,凸顯這座城市的城市記憶,傳播這座城市的的品性,它的意義和作用,無論如何,是不能低估的。
歷史和記憶,歷來有很大的關(guān)聯(lián)。無論是個體記憶,還是城市記憶,在構(gòu)筑歷史的過程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記憶滋養(yǎng)了歷史,歷史發(fā)過來又哺育了記憶,記憶力圖捍衛(wèi)過去以便為現(xiàn)在、將來服務(wù)?!保?]113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xué)德國史教授摩西·齊摩爾曼說:“現(xiàn)代大眾傳播媒介在回憶文化領(lǐng)域所做的工作,其影響力乃是最大的……大量報紙、廣播、電視節(jié)目和因特網(wǎng)服務(wù)項目,為公眾提供許多回憶內(nèi)容和回憶啟發(fā)?!保?]316星期天夜光杯“記憶”和“上海珍檔”正做著這樣的工作,而且成績斐然。當然,我們還很期待突破,比如,在“記憶”版上,是不是可以加強“口述”文本?“口述史以記錄由個人親述的生活和經(jīng)驗為主,重視從個人的角度來體現(xiàn)對歷史事件的記憶和認識……”[5]3這里的個人,并不局限大人物、名人,而且可以是小人物、普通人,歷史是由所有人共同創(chuàng)造的,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1][法]雅克·勒高夫.歷史與記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0.
[2][德]哈拉爾德·維爾策,季斌,王立君,等.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7.
[3]許紀霖,羅崗.城市的記憶:上海文化的多元歷史傳統(tǒng)[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2.
[4]馮驥才.城市也要有記憶[J].新民周刊,2004(3):71.
[5]定宜莊,汪潤.口述史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1.
(編輯:鞏紅曉)
Relating Historical Memory —Comparison of Sunday Yeguangbei“Memory”and“Shanghai Precious File”
Liu Weixin
(Xinmin Evening News,Shanghai 200041,China)
History and memory always exist together.They grow independently but concurrently.Those memories in history link the past with the present time,and shed a light upon the new coming future.As one of the modern mass media,newspaper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keeping and relating historical memory.“Memory”and“Shanghai precious file”,the layouts in Sunday Yeguangbei section of Xinmin Evening News,deliver stories of memory&history.The former focuses on individual memory,whereas the latter emphasizes the memory with regard to the city as a whole.With the diversified descriptions in these two layouts,we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recall the history&memory in rich,vivid and real scenes.In the meanwhile,historical memory comes into our real life and becomes a precious treasure of human civilization.
history;relate;individual memory;memory in the city
G 216
A
1009-895X(2015)02-0175-05
10.13256/j.cnki.jusst.sse.2015.02.014
2015-03-20
劉偉馨(1957-),男,主任編輯。研究方向:當代文學(xué)。E-mail:lwx@xmw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