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 唱
侵權責任法是有關侵權行為的定義、種類以及對侵權損害后果如何補救的民事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在卓越人才計劃中,《侵權責任法》是湖南大學法學本科生專業(yè)核心課。筆者在承擔《侵權責任法》教學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教學改革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問題,影響到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的確定直接影響到講授什么內容和如何講授?!肚謾嘭熑畏ā返慕虒W中同樣存在我國法律教育中根本問題,即培養(yǎng)目標不清晰。有人認為,我國法學教育應以法律應用為目標,以司法考試為導向對法學教育方向進行調整[1];有觀點認為我國法律教育應該培養(yǎng)應用型法律人才[2];也有人認為現(xiàn)實的目標應該是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臏史扇?,應該具備相應的核心法律知識、核心法律技能以及核心法律價值觀[3]。前面兩個觀點實際上是關于“通識教育”和“法律職業(yè)教育”對立之爭。還有一類觀點是認為,法學本科教育,既不是單純的“通識教育”,也不是單純的“法律職業(yè)教育”,而應當是“通識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相結合的基礎性教育”[4]。
以上觀點在《侵權責任法》教學中的體現(xiàn)就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應該單純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應對學生以司法考試為導向的教學?還是應該單純培養(yǎng)通識型人才,并不僅僅以司法考試為目標,也不僅以解決具體的案件為目標。或者是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和通識型人才的結合。教學目標的不同,影響了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選擇,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中容易出現(xiàn)偏差。
與一般的法學本科學生相比,卓越法律人才教學內容的選擇是一個棘手問題。首先是法學教材的深度問題。已有的單獨的侵權責任法教材,在理論上的討論比較多,多針對研究生階段的學生。而一般的民法教材中,都有侵權責任法部分,但這樣的內容相對簡單,不夠具體。另外,大多數(shù)的教材,都是以系統(tǒng)講授侵權責任法的規(guī)則體系為模式,缺少最新的案件分析、規(guī)則適用等內容。這樣單一的教材就不足以幫助學生全面掌握侵權責任法體系和對相關技能的培養(yǎng)。
其次,學生去向不同,這往往會對侵權責任教學內容有不同要求。如有部分學生有出國意向。如涉外卓越法律人才班,為了幫助他們適應高一階段的學習,在課程內容上選擇上與其他本科班學生有不同要求,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增加比較侵權責任法等內容。通過對學生出國國別意向調查,絕大多數(shù)學生留學目的國為英國和美國等英美法系國家。學習過程中還需要幫助學生更好掌握侵權責任法的專業(yè)英語知識。然而與其他的法學學生一樣,卓越涉外法律人才班的侵權責任法的學時只有32課時。這就產(chǎn)生一個矛盾,即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既讓學生扎實地學好國內侵權責任法,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的留學基礎要求。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既掌握侵權責任法的理論知識,又學習到實踐中解決案件的技能,既兼顧我國侵權責任法又讓學生從宏觀把握其他法系侵權責任法,每一堂課的教學內容都需要精準確定。教師如果在課前作周密詳細的教學計劃,就容易導致課程結束后,沒有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侵權責任法》教學中,教師通常習慣于將知識點一一羅列,要求學生掌握,忽視了學生思維方法的鍛煉,學生得到的只是現(xiàn)有的知識,缺乏獨立思考和探索能力。從授課過程來看,重在將結論展示給學生,輕視學生的思考過程,缺乏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論證。同時,學生對教師與教材上的觀點缺乏置疑與批判的能力和勇氣。在學生答疑和輔導時,學生主要的問題是對法律條文的理解困難,對教材知識的解釋等,很少對教材和其他相關讀物上的問題或觀點提出批評。
這些體現(xiàn)在學生聽課的方式和方法。在老師講授時,學生忙于記筆記,消化相關知識,很少主動發(fā)問。通常情況下,本科生階段課外作業(yè)問題不多。作為二年級的法學本科生,通常同時上7-9門課程,如果作業(yè)多,學生覺得負擔重。而作業(yè)質量根據(jù)題型不同有很多差異。學生做得最好的是教材上有答案的簡答和論述題,而跨章的論述題其次,案例分析題和沒有標準答案需要根據(jù)已有的法律知識來綜合判斷的論述題則普度不理想。
《侵權責任法》上課過程中,學生普遍不能提出建設性問題,缺乏質疑和批評的能力。究其原因,其一是關于法律基礎系統(tǒng)知識掌握不夠全面?!肚謾嘭熑畏ā返闹v授以民法總論、債法總論、刑法、憲法和法理學等課程為基礎。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的判斷需要結合刑法、憲法知識。理解和判斷侵權行為,首先要了解民事權利和權益等概念和體系。而民事權益與憲法中規(guī)定的公民基本權利和自由又密切相關。侵權責任損害賠償構成與賠償范圍與違約責任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這也是理解債法體系的關鍵所在。由于學生在很多功課的學習中,常常是以應付考試為目的,掌握的是這門課程教科書上的知識碎片,在學習過程中不善于融會貫通,對知識進行體系化梳理。因此,在侵權責任法課程學習中出現(xiàn)問題。其二,大多學生沒有預習的習慣,上課的時候主要任務是作筆記,消化老師講授的知識,自然也就沒有能力來提出問題,更不可能質疑相關的知識和理論。其三,課后閱讀習慣影響。通過與學生課堂和課后交流,發(fā)現(xiàn)學生課外閱讀習慣也影響到其侵權責任法的學習。學生課外時間,習慣到網(wǎng)絡上看一些片段性新聞或者短小的文章,缺乏深入閱讀關于人文、社會、歷史等書籍的習慣,也很少閱讀除教材之外的法律專業(yè)書籍。這也就使他們普遍缺乏對社會的認知,缺乏對法律正義、平等精神的理解和與社會發(fā)展方向的檢討和思考。
我國關于法學教育目標有兩種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法學教育應當成為培養(yǎng)未來的律師、法官、檢察官等法律職業(yè)者的職業(yè)教育學院。另一種觀點認為法學應成為一種培養(yǎng)國民素質的通識性教育或培養(yǎng)學者和法學專家而教授法學理論和系統(tǒng)法律知識的研究學院。這兩種截然對立的理念恰好反映出法學教育內在的二重性,即職業(yè)培訓性和學術研究性的二重對立,并因此而形成了不同的法學教育理論、目標、模式、內容和方法”[5]。
這種雙重對立的觀點,實際受歐洲和美國不同法學教育目標影響?,F(xiàn)代法學教育肇始于歐洲,后經(jīng)英倫傳播至北美大陸,歷經(jīng)800年的世道變遷逐漸形成了以培養(yǎng)學術性學位為主的歐洲模式和以培養(yǎng)專業(yè)學位為主的美國模式。美國的法學教育從一開始就帶有濃重的實用主義色彩。對于最早到達北美大陸的英格蘭移民來說,重要的不是去辨明自己信奉的教義,而是要想辦法標明新城鎮(zhèn)的邊界,貫徹執(zhí)行刑罰,學會與印地安人相處,這種需求是刻不容緩的[6]。因此,實用主義既是美國文化的精髓,也是包括法學教育在內的美國高等教育的象征符號。美國法學教育的目標清晰明確,其最終目標就是培養(yǎng)執(zhí)業(yè)律師。而案例教學方法的使用,比較有效地達到了預定目標。歐洲模式和美國模式的不同培養(yǎng)目標導致這些學位培養(yǎng)體系被移植到中國后出現(xiàn)了法學教育的基礎矛盾與根本性缺陷[7]。這也就導致了我國法學教學目標確立上的混亂。
我國長期以來都以理論科學型模式作為法學教育的主導,認為法律作為一門科學有必要系統(tǒng)地進行講授,從法學理論、法律歷史、法律基本概念、原理到具體部門法的條文解釋,從對法學理論的全面闡述到對專題問題的抽象討論,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上都缺乏對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yǎng)。受傳統(tǒng)的講授型教學方法的影響,學生缺乏發(fā)現(xiàn)問題和課堂討論問題的習慣。雖然有些院校在課堂上進行了課堂討論法、案例教學法等新的教學方法的嘗試,但都沒有脫離理論科學教學模式的框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教學方法過于單一的問題。這種法學教育的結果就是,學生無法了解現(xiàn)實生活中運行的法律規(guī)范和知識,不懂得怎樣運用法律規(guī)范去解決問題,在走上工作崗位后大呼理論脫離實際。長此以往,法科畢業(yè)生、法學教育乃至法學研究對社會的作用會受到質疑[8]。
教學方法與教學組織形式不匹配,會影響教學方法的使用效果。在通常的《侵權責任法》教學中,學校鼓勵小班授課。但是,由于師資力量等問題,我校的法學本科學生是四個自然班級,為了便于安排,常為兩個班一起授課。這種教學組織方式適用于傳統(tǒng)的講授型教學方法。大班授課在大學是普遍的情況,案例教學所采用的蘇格拉底式教學方法顯得有些力不從心[9]。理想的《侵權責任法》的教學,常常是課堂講授、案例-對話式教學穿插。但在現(xiàn)行的教學管理體制下,教學安排為大班制時,卻不能隨意變更教學組織方式。
首先,是師資數(shù)量。以我校為例,湖南大學法學院民法教研室共有15位教師,承擔了14門本科生課程教學工作,也就是說基本上是每門老師承擔一門卓越法律人才的教學工作。承擔有五種類型的碩士課程,包括學術型、法本法碩、非法本法碩、雙學位法碩、在職法碩的民法和商法的教學工作。有三個教授還承擔博士研究生的教學工作。教學工作僅僅是教師工作中一部分,各位教師還承擔了繁重的科研工作。從這可以看出,每個教師能給本科生上課的時間非常緊。師資的欠缺就導致本科生的教學組織形式以兩個班甚至四個班的大課為主。
其次是教師本身知識背景的影響。教學上教師面臨很大挑戰(zhàn)。教師的角色是多重的,作為《侵權責任法》教師,既要能言善辯,還要有較高的侵權責任法律專業(yè)水平和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而現(xiàn)在對于以研究型為主導的評價體系引導下,教師主要從事科學研究工作,長期習慣課堂講授,相對缺少實踐經(jīng)驗。因此,駕馭諸如案例教學、診所教學這樣的教學方法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此外,高校的法學教師絕大部分都畢業(yè)于非師范類的專業(yè),沒有系統(tǒng)研習過教學方法,缺乏先進的教育理論指導,所具備的教學經(jīng)驗都來自于當學生時的記憶。教師能力上的不足,導致案例教學及其他先進教學方法嘗試和質量無法保證
《侵權責任法》教學目標確定,應與我國法學教學目標相適應。法學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使法律人能夠認識法律,具有法律思維、解決爭議的能力[10]。因此,我們應該將通識教育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其一,從法律源流來看,我國更接近歐洲國家,也是受羅馬法的影響,都是以實證法(positive law)的系統(tǒng)概念和原理為講授重點,在綜合運用注釋法學派的教學方法和提供系統(tǒng)的現(xiàn)成教學材料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抽象的邏輯思考與理論體系構筑的能力。其二,從本科學生的去向上,我國更加接近于歐洲模式。除了碩士和博士外,本科畢業(yè)生的去向是多元的,可能是法律職業(yè),也可能是銀行、企業(yè)和其他工作崗位。這不同于從碩士為起點的美國法律職業(yè)人培養(yǎng)模式。
將職業(yè)教育作為次要目標。首先,鑒于侵權責任法自身的特點,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目標的確定時,還應對美國法學教育特點兼收并蓄,這源于《侵權責任法》本身的課程特點。但是我國《侵權責任法》在立法形式、立法模式、立法結構以及立法內容上較多地借鑒了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侵權法的立法經(jīng)驗,使大陸法系侵權法與英美法系侵權法的立法優(yōu)勢相融合,并且結合我國的立法和司法實際情況,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侵權責任法律制度[11]。我國一些具體的侵權責任法法律制度,是從英美法移植而來?!肚謾嘭熑畏ā返?6條規(guī)定的網(wǎng)絡侵權責任就是一個典型。該條規(guī)定脫胎于《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20條,而該條《條例》第20條參照美國《千年版權法》的“避風港原則”[12]。我國侵權責任形式的規(guī)定與英美侵權行為法的具體做法有某些相近之處,這就是英美侵權行為法上的“禁令”的內涵。也有學者將英國侵權法上對“侵占動產(chǎn)”的處理作為其論點的注腳[13]。再如,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條確定的是對民事權益的保護方式,由于其保護范圍的廣泛,就需要通過判例等實踐活動不斷發(fā)展侵權行為的類型,這樣才能使《侵權責任法》具有靈活性而能適應不斷發(fā)展的社會。在該問題上,也英美侵權法的判例法發(fā)展模式契合,其侵權責任法主要是法官造法和判例[14](p8)。其次,從卓越法律人才畢業(yè)生去向看,雖然不限于法律職業(yè),但絕大多數(shù)是去公檢法、律師事務所等法律職業(yè),到公司、銀行等機構的也大都從事法務工作,通過司法考試是取得這些工作的敲門磚,這就需要他們具備法律職業(yè)能力。
布盧姆將學習的認知過程分為知識、理解、適用、分類、歸納、評價六個部分[15](p10)。依此理論可將《侵權責任法》教學中具體培養(yǎng)學生的內容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侵權責任法》知識的體系掌握。學生能陳述侵權責任法的相關內容,如侵權責任的內容、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侵權責任類型、侵權責任的分擔等等。
2.強調技能的培養(yǎng)。技能的培養(yǎng)是專業(yè)法學教育的核心,而中國法學教育的嚴重缺陷就是技能培養(yǎng)的全方位缺席[16]。卓越法律人才技能培養(yǎng)中又主要是智能技能。就是知道怎樣使用侵權責任法的“符號”,能夠理解侵權責任法和相應規(guī)范的內涵,具體解釋條款如何適用及適用后果;能夠識別侵權責任法未言的假定,識別因果關系,察覺立法者的目的、觀點、思想等;能夠就涉及侵權責任法和其他交叉法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在分析現(xiàn)有案件時,能夠進行評價,找出適用的邏輯錯誤或者其他與法律精神你不相符的地方;能夠認定并評價某一侵權責任法條對社會造成的影響。
3.著重培養(yǎng)學習能力和方法。第一,培養(yǎng)法學終身學習能力。培養(yǎng)卓越法律人才學習《侵權責任法》相關知識的能力是一項重要內容,讓學生有終身學習的思維。第二,重視培養(yǎng)《侵權責任法》的學習方法,教師要提供機會和環(huán)境讓學生探索,不應過分遷就學生走快捷方式的要求,不應該輕易或過分“答疑”。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注重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重視體系化內容。這包括幾個關系:一是侵權責任法在民法體系中的地位,其與民法其他部分如合同法、物權法、人格權法、親屬法的關系等;二是侵權責任法與其他相關聯(lián)的法律部分關系,如行政法(國家賠償問題)、環(huán)境法等;三是侵權責任法內部體系結構與彼此關系。通過系統(tǒng)講授,可以使學生從一定高度把握侵權責任法,宏觀掌握其特征、原理。體系化內容的教授,有助于幫助學生提供侵權責任法。其次,以國內規(guī)范理解適用為主,輔以比較法知識的拓展。本科生首要任務是知識儲備,而且主要是國內法知識的儲備,但是不能忽視對其視野的拓展。如前所述,我國侵權責任法規(guī)范和體系是在借鑒的基礎上本土化的,因此,在教學內容選擇上,也應該輔以比較法知識。再次,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結合。與教學目標和培養(yǎng)學生能力要求相適應,侵權責任法教學內容應該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結合。一方面,講授法律體系,法律規(guī)范的理解適用,另一方面,結合我國實踐中相關案件,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等。以網(wǎng)絡侵權責任的講授為例。除了講法律規(guī)定的核心是《侵權責任法》36條、第6條、第22條關系外,還需要聯(lián)系《著作權法》、《物權法》的適用。而具體案件中,還需結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wǎng)絡侵害人事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關于加強網(wǎng)絡信息保護的決定》對于侵權行為的判斷。由于教學內容選擇的需要,我們不能將講授內容僅僅界定為某本教材。我們選擇《中國民法》(屈茂輝.法律出版社,2014)為主要教材,講授中國侵權責任法為主,重點是以規(guī)范性內容的理解和適應。在此基礎上,補充英美侵權法和大陸法系主要侵權法,從比較法角度,從宏觀上介紹法國、德國、瑞士侵權法的特征。然后再大量收集最新案件,作為補充資料。
在《侵權責任法》的教學中應該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綜合各種教學方法,以系統(tǒng)講授為主,靈活運用案例教學,并與診所式教學無縫對接。我們還須堅持以教授為主,這是基于我國侵權責任法自身特點。這點與美國的方法不一樣。美國的法學學生侵權責任法教材,對于侵權行為的含義與我國有著不同。他們是從判例法發(fā)展而來,因此其法學學生教材中都是判例和相關規(guī)則一起來講授[17](p1)。他們是從案件中推出一般規(guī)則,而我們的思維相反。將抽象的法律適用于具體個案,涉及到的是法律的解釋、漏洞的補充、或法律續(xù)造等法學方法問題[18](p20)。
教師應該更靈活地運用案例教學、診所教學等方法。診所式法律教育是美國法學教育采用的主要方式,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實踐能力,我國目前已經(jīng)有多所大學采用診所式法律教育方式,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湖南大學開展診所教學已經(jīng)有豐富的經(jīng)驗,有專門的法律診所老師,講授《侵權責任法》的老師和從事法律診所教育的老師就相關知識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進行密切合作,共同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侵權責任法的能力。
在運用這些教學方法時,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主導的方式,強調的是學生在法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為輔導,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熱情。強調師生間互動性,包括師生間的互動和學生的互動。前者如利用多媒體網(wǎng)絡平臺專門開設實驗教師與學生的實驗主頁,鼓勵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獨立思考來解決問題。學生間的互動包括進行法律模擬課、專題辯論賽、案例分析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以使學生之間能就教師啟發(fā)的問題進行廣泛交流,活躍課堂氣氛。此外,合理利用微博、微信、QQ等網(wǎng)絡通訊手段,作為案例教學和診所式法律教育的交流媒介,能夠提高教學的知識含量、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參與程度,對提高法學教學水平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此外,應該強調學生與社會間的互動。如采用學生走出去、專家請進來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習或邀請理論界與實務界的專家學者來校講學,打破校園封閉式的教學環(huán)境,進行開放性教學。學生到實務部門,進行開放性教學;指導有的放矢地制定個人學習計劃,經(jīng)常性地與實務界的專家見面,有目的地調整學習方向。
卓越法律人才教學過程中,關于《侵權責任法》課程的問題還有很多,以上只是所思考到的一些解決方法。除此之外,從學院角度增強師資配備與教師繼續(xù)教育結合也非常重要。應當加強對教師的職業(yè)培訓,特別是教育學素養(yǎng)的提高,在教學方法和技能上讓教師能有一個互相學習、相互借鑒的機會,并使老師的培訓能夠有制度化的保障。同時法學院還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教學方法的改革或創(chuàng)新依靠教師個人的力量不一定在整體上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有組織、有目的地進行。
[1] 楊斐.法學教學方法的地位和作用再認識[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7(5):45-47.
[2] 曲麟.法學教學方法芻議[J].華章,2010(4).
[3] 許身健.明確法學教育培養(yǎng)目標,提升實踐性法學教育[M].實踐性法學教育論叢(第一卷).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0:1-18.
[4] 林旭霞、杜力夫.法學本科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M]中國法學教育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9-24.
[5] 王晨光.法學教育的宗旨——兼論案例教學模式和實踐性法律教學模式在法學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關系[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2(6):33-40.
[6] 石中英.教育學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237.
[7] 徐顯明.法學教育的基礎矛盾與根本性缺陷[J].法學家,2003(6).
[8] 葉必豐.法學本科教育是實然法的訓練[N].法制日報,2009-05-13(10).
[9] 劉燕.法學教學方法中的問題與完善途徑[J].中國大學教育,2013(7):62-64.
[10] 王澤鑒.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
[11] 楊立新.我國侵權責任法草案對國外立法經(jīng)驗的借鑒[J]中國法學,2009(5).
[12] 蔡唱.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規(guī)則的反思與重構[J].法商研究,2013(2):113-12.
[13] 魏振瀛.制定侵權責任法的學理分析-侵權行為之債立法模式的借鑒與變革[J]法學家,2009(1):1-47.
[14] Meredith J.Duncan, Ronald Turner, Torts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Thomson Reuters, 2010.
[15] C.P. Ormell, Bloom’s Taxonomy and the Objectives of Education, Educ.Res., 17(1974-1975).
[16] 何美歡.理想的專業(yè)法學教育[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4.
[17] Victor E. Schwartz , Kathryn Kelly, David F.Partlett, Prosser, Wade and Schwartz’s Torts casee and Materials, Foundation Press,2005.
[18] 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M],北京:中國政法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