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信友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學生不再只是單純地接受并記憶課本中的知識,而是在學習過程中質疑、思考并探索,從而對教學內容有新的理解。地理教學的記憶性內容較多,學生很難全部掌握,為了提高教學效果,研究性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是十分必要的。在初中地理課程中應用研究性教學時,教師應將學生學習的方式改變,自己再授課時也不能延用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需要適應新課程標準的需要,做出相應的改變。
關鍵詞:研究式學習 初中地理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1(a)-0127-01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研究性學習集中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育理念。它不僅是學科課程的存在形式,而且還是在不同學科的教學中滲透的教學策略與學習方式,促進并推動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由于地理教學的記憶性內容較多,學生很難全部掌握,為了提高教學效果,研究性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是十分必要的。
1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首先應創(chuàng)設出輕松活躍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享受課堂,激發(fā)出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積極、主動與其溝通,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并告知學生不要懼怕提問,回答問題也要積極。許多學生會懼怕回答問題,怕出錯,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的差異為依據(jù),設置合理的問題,提問時態(tài)度和藹,使學生能被地理教學所吸引。另外,教師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例如,在教授《中國的降雨》一節(jié)時,為開展教學,教師可采用導入法,選擇一些情緒飽滿、激昂的歌曲,如《愛我中華》等,使學生在這個聲音背景下融入學習。而且為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可編寫歌謠幫助學生記憶,使教學不再枯燥。成功激發(fā)學習興趣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使其對學習地理的方式加以掌握,并在課前主動預習,通過不同渠道對地理知識與資料進行獲取,積極研究地理。例如,在教授《中國的人口》一節(jié)時,教師可提問學生是否了解計劃生育政策,并要求其在課余時間查閱資料,了解與計劃生育政策和我國人口相關的資料,對我國人口問題加以研究和總結。
2 與生活和社會相聯(lián)系
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生存環(huán)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關系的一門科學,可見,它與人類生活關系十分密切。因此初中地理教學應該充滿生活味。長期以來,地理課在初中教學中得不到足夠的重視,相當一部分同學對地理課不感興趣,形成“先生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學生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局面。究其原因:首先是地理課程內容脫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的地理問題、事件以及他們關心的問題在課程內容中得不到充分體現(xiàn);其次是面面俱到,“地理八股”味道較濃,對學生的能力、需要、興趣以及過去的經(jīng)驗未予以足夠的注意;最后是忽視實踐和應用。
通過學習地理,面對現(xiàn)實生活,讓學生學會認識生活、適應生活、欣賞生活、享受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幫助學生認識現(xiàn)代生活中的地理原因,理解地理背景,鑒賞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增強提高生活質量的意識。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fā)始終是社會熱點話題,在教授《分區(qū)地理》一節(jié)時,教師可告訴學生中部、西部和東部組成了中國領土,向其播放相關的新聞與紀錄片,并與地理知識相結合,從資源、環(huán)境、文化、自然等多個方面講解開發(fā)西部的意義與目的。學生應對西部地理環(huán)境、政策等資料加以搜集,并對這些熱點政策的利弊進行探討。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對地理知識加以利用,探究、解決問題。
3 靈活運用教材
在學習地理時,學生的主要參照物之一就是地理課本,教師通常是以課本為中心展開教學的,教師必須靈活運用課本,并找出適合學生探究的章節(jié),開展研究性學習。例如在教授《中國的氣候》一節(jié)時,教師可延伸課堂主題,告訴學生南北方氣候的區(qū)別,并詢問他們想在哪里生活。班內學生的看法一定不是全都相同的,教師可以學生的觀點為依據(jù)將其分組,并進行辯論。課下時間學生可以去圖書館或通過網(wǎng)絡尋找與兩地人文、生活、氣候等相關的資料,并在下堂課時展開辯論。這種課題帶有研究性,能夠使班內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提高,促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4 引導學生進行實踐
實踐是檢驗事實的唯一真理,因此學生對初中地理課本的知識如果只是單純看的話是難以理解其內涵或有深刻記憶的,尤其是在認知規(guī)律、定義方面。所以,地理教師應將學校的教學資源充分利用,開展地理實驗,使學生親身實踐,體會知識。例如,在教授《人和自然環(huán)境》一節(jié)時,學生對環(huán)境污染危害環(huán)境、人類與生物的程度很難真正體會到,教師可讓其對污水與清水兩種環(huán)境中小魚的生活情況進行觀察,使其對環(huán)境污染的危害有真實的體會;另外,還可使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環(huán)保宣傳片等,之后,要求學生對生活中污染的例子進行觀察、記錄,在對環(huán)保問題的研究中升華到自然環(huán)境方面,并說出自己的認知觀點。
5 結語
綜上所述,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學生不再只是單純地接受并記憶課本中的知識,而是在學習過程中質疑、思考并探索,從而對教學內容有新的理解。在初中地理課程中應用研究性教學時,教師應將學生學習的方式改變,自己再授課時也不能延用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需要適應新課程標準的需要,做出相應的改變。因為我國才初步采用研究性學習,很少有突破性的進展,因此各教育工作者還需要繼續(xù)探索。
參考文獻
[1] 孫淑萍,邵祖寶.研究式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教育,2007,13(1):24-25.
[2] 陸永權.研究性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成功:教育,2012(22):141.
[3] 鄢志蘭.淺議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C]//現(xiàn)代地理科學與貴州社會經(jīng)濟,2009.
[4] 丁玲.關于新課改后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開展探究學習的一些思考—— 以“大氣的受熱過程”為課例[C]//山地環(huán)境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國地理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西南片區(qū)會議論文集.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