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慧姝
摘 要:新聞報道要求真實、客觀、全面、公正是新聞工作人員一直遵循的原則。然后,新聞報道專業(yè)標準與未成年人隱私權卻有著相抵觸的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者之間的權衡已經解決了一部分,但是新聞報道對未成年隱私權的侵犯還是沒有完全解決。筆者將結合該類事件的新聞報道,解決好新聞報道如何在遵循專業(yè)標準的同時,保護好未成年人受害者的隱私權。
關鍵詞:新聞報道;未成年人;隱私權
一、序言
隨著全球信息化的到來,人們每天都被大量的信息包圍著,作為信息的新聞報道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新聞報道的同時也會存在一些問題。其中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在新聞報道符合專業(yè)標準的同時如何保護未成年人的隱私權,這不僅關系到我國新聞業(yè)的發(fā)展,也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以下討論出我們在未成年受害者的報道中應該做到避免二次傷害。
二、我國的侵權情況及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
1、隱私權的概念
1890年,美國私法學者沃倫和波蘭戴斯在《哈佛法學評論》上發(fā)表了題為《論隱私權》的論文,主張一種新的權利,即“不被了解的權利”?,F(xiàn)在美國侵權法把侵犯隱私權的行為分為四種:(1)盜用他人名字和肖像;(2)不合理地侵擾他人隱私生活;(3)不合理地將某人錯誤曝光于眾;(4)不合理地公開他人的私生活。1974年美國通過的《隱私權法》第2條規(guī)定,“隱私權是受合眾國憲法保護的基本人權?!雹匐[私在我國定義為是指公民個人生活中不愿公開且不愿為他人知悉的秘密。如個人日記、生活習慣、財產狀況等。它是公民個人控制的個人生活私域,不受他人干擾的權利,屬于人格權的一種。②隱私權,就是個人有依照法律規(guī)定保護自己的隱私不受侵害的權利。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公民對于自己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私人事項和個人資料,有權要求他人不打聽、不搜集、不傳播,也有權要求新聞媒介不報道、不評論以及不非法獲得。二是公民對于自己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私生活,有權要求他人不得任意干擾。包括自己的身體不受搜查,自己的住宅和其他私生活區(qū)域不受入侵、窺探,自己的通訊不受截聽、竊取。即使負有特殊職務的國家機關,如公安、審判、檢察機關,也必須具有合法的理由、依照法定的程序方可介入、調查公民的隱私,如依法監(jiān)視、搜查、獲取證詞等;但掌握他人隱私者仍有守秘的義務。那么涉及到未成年人,同理即使知道了未成年人的信息仍有守密的義務。③
2、近期國內或者是國外的報道中對未成年人隱私權的侵犯
近期國內發(fā)生的一些關于未成年的案件中,某些媒體對兒童的隱私權的侵犯還是顯而易見的。在北京晨報2013年10月11號第A22版報道中有這樣的描述:2013年8月24日晚9時30分,大關縣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郭玉弛在距縣人民政府不足20米處,見4歲幼女小玉在其家理發(fā)店門口獨自玩耍,逐心生邪念,將小玉抱至其家中實施性侵。甚至百度百科搜郭玉弛的名字也可以找到以上的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可能使所有人找到該女孩現(xiàn)在的家庭住址。還有海南校長性侵女性案,報道中透露了被害女生的年級、學校、姓氏和案發(fā)地點。有的人可能猜出被害小孩是誰。并且后續(xù)的報道也印證了這一傷害的存在。例如:人民網2013年8月21號的報道中,題為海南校長性侵女生案5女生怕被歧視抵觸上學的新聞中描述道“這件事發(fā)生后,對孩子影響太大了,老怕上學后會被同學嘲笑,對上學存在抵觸心理?!?/p>
3、關于小孩隱私權的法律法規(guī)
對于未成年人這一特殊的群體,我國刑法、刑訴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都有嚴格的保護規(guī)定,如:2007年通過的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9條規(guī)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雹芰碛新?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40條第2款(b)項(7)規(guī)定:締約國應當確保任何兒童的隱私在訴訟的所有階段均得到充分尊重。⑤1989年11月20日第44屆聯(lián)合國大會第二十五號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第16條規(guī)定兒童的隱私、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其榮譽和名譽不受非法攻擊。兒童有權享受法律保護,以免受這類干涉或者是攻擊?!雹?/p>
三、新聞專業(yè)標準和未成年人隱私權保護相沖突的措施
新聞專業(yè)標準要求新聞報道真實、客觀、全面、公正。特別是真實是構成新聞的特點之一。可是我們對未成年人的報道中,完全真實的報道未成年人受傷害事件無疑會對他們造成巨大的傷害。因此筆者認為通過一些方法其實可以使這兩者的矛盾達到一定的平衡。
1、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和首要原則,越是真實的信息越符合新聞的要求,但是在關于未成年的報道中則一定要把握好度。做到不公布未成年人的照片、姓名、住址、學校及可能推斷出未成年人身份的信息。不報道父母的名字、孩子的姓氏。案件發(fā)生的地點和遭受傷害的細節(jié)也不要報道,報道此類案件的記者的報道的原則和落腳點應該放在如何讓廣大的民眾知道有這樣的事情發(fā)生,發(fā)生的原因,法院是如何判決的以及受眾如何在生活中避免此類事件的發(fā)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2、避免二次傷害,注意報道的人文關懷。
1990年8月29日《兒童權利公約》草案公約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在該公約中明確規(guī)定了一些原則:十八歲以下的人是兒童,他們身心發(fā)育尚未成熟,需要特殊的保護和照料。《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職業(yè)道德準則》第十二條也指出:尊重和保護未成年人、婦女、老人和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報道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和性侵犯的受害者時,錄音、圖像應經過特殊處理,使之不可辨認;不公布其真實姓名,不描述犯罪過程。⑦所以記者在報道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3、普及未成年法律報道的知識。這一知識可以作為常識從中學開始學習。這樣不管是新聞專業(yè)的人才,還是普通的大眾面對未成年人案件也就會以一種理性的思維來應對。比如:知道這類事件的發(fā)生、了解審判的結果、知道怎么盡量避免此類事故,就像遵守交通規(guī)則一樣的法律思維方式來處理此類的事情。
4、今后我們的網絡應該加強做好未成年人隱私權的保護,實施好國內網站對未成年人網絡隱私保護采取的自律措施。我國國內的諸多網站比如搜狐網、MSN中國測試站點(http://www.msn,com,cn)等的網絡隱私政策中,都有對未成年人網絡隱私的條款。⑧(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
注解:
① 顧紅梅,新聞報道中知情權和隱私權的沖突與解決《新聞記者》
② 張?zhí)飕摚侣剤蟮乐形闯赡耆斯娙宋镫[私保護及其限制《新聞與傳播》
③ 魏永征《新聞傳播法教程》2012年12月第四次印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60頁第8—15行
④ 陳靜,從失范到規(guī)范—對未成年人犯罪報道的反思《現(xiàn)代傳播》2013年第8期,159頁
⑤ 高維儉,梅文娟,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公開審理:“審理時”抑或“行為時”《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12月第14卷第6期57
⑥ 陳力丹,時瀟,我國傳媒未成年報道的違法現(xiàn)象,《媒介批評》
⑦ 庹繼光,構建和諧社會與媒介的未成年人的保護責任—以未成年人犯罪報道為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⑧ 蔣玲,潘云濤,我國兒童網絡隱私權的保護研究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