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在網(wǎng)上看過一條微博,“她叫張平宜,原臺灣《中國時報》資深記者。十多年前辭去高薪,告別家里4層別墅。這位喜歡藝術(shù)的優(yōu)雅女性,來到四川僻壤山坳,獻身麻風(fēng)村教育!朋友們不能理解:這個瘋子為何要吃這樣的苦。她說,我是一個母親,看到麻風(fēng)村孩子,無法掉頭離去……我做不到這么偉大,唯有發(fā)帖致敬,這才是感動中國!”當(dāng)時心里一動,但也沒有動念去找書,你知道我從小就不是個好學(xué)生,而且我?guī)缀鯊牟幌嘈藕萌撕檬?。因為自己?dāng)記者的緣故,我見過太多電視里的好人的另一面,我總認(rèn)為這世界上沒有什么完人,只有凡人,許多好人之所以當(dāng)好人是因為命運的選擇,善念一時起,于是騎虎難下,索性就一路狂奔。這還是最好的一種,另外一些就更不堪了,有的人有認(rèn)知障礙,有的更是一種自大狂妄想狂——太想成為好人太想引人注目,于是最后終于自己把自己推成了舉世聞名的大善人,比如陳光標(biāo)。
當(dāng)然,自我批評一下,像我這樣的人,大約就是魯迅說的那種中國人——不憚以最大的惡意揣摩別人的中國人。我們這種人的存在幾乎就是暗黑系存在的明證,為了不讓自己見到太多光明之后的黑暗,所以我盡量不去看好人好事,萬一看穿了他(她)怎么辦?你是難受還是不難受呢?真的勇士敢于直面人世的黑暗,只可惜大部分的人不是真的勇士,所以拿起《觸——臺灣娘子上涼山》時心里還是挺抵觸的,尤其一翻里面,發(fā)現(xiàn)是個美女,就更不以為然了。做媒體的人都知道要有戲劇性,如果她不是臺灣人,不是這么美的美女,會有這么多獎頒給她么?
過了幾個星期一個無聊的晚上,才拿起書,拿起書之后,倒是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首先我覺得女主角最大的好處是沒有把自己當(dāng)成一個偉人在描寫,她也寫自己缺點,寫自己的小心眼,寫自己愛漂亮,而且最重要的是她沒有血淚控訴。許多大善人愛把周圍描述成恐怖地獄,把別人描寫成可怖的惡魔,以突顯自己的偉大與崇高,而張平宜反倒沒有,她十分客觀平實地寫出了她到?jīng)錾降脑颉?/p>
1999年夏天,剛剛生下孩子,原本想辭職當(dāng)個全職媽媽的張平宜做最后一個大專題:國際救援組織“偷渡”她進入與世隔絕的四川麻風(fēng)村落。海拔二千多公尺以上的高地得麻風(fēng)病的人已病得不成樣子,而他們生下的健康的孩子因為隔絕,也是全身光溜溜,而且“每個人的臉都很臟,臟到只看得到兩顆眼珠子?!边@群人沒有身份證,被自覺不自覺地隔絕在山林之上,成為真正的“社會隱形人”??催^如此人間景像,離開時發(fā)誓不要再來的女人卻在寫完報道之后,“不知怎么,那個坐在雷波山上,白著一張臉,用系在褲子上的草繩自殺過好幾次的老人,像幽靈般三不五時漂浮在我面前?!?/p>
當(dāng)張平宜寫到此時,我心中有一種強烈的感受,因為有很多次,我心里也有這種感受。差別在于,當(dāng)這些絕望無助的面孔出現(xiàn)在我腦海中時,我只是難過地甩甩頭把它們忘記,而張平宜就真的又因為這些面孔而十年內(nèi)十二次跑回涼山,開始了與麻風(fēng)病彝族孩子們的交往,苦心經(jīng)營她的大營盤小學(xué),到處求捐,與當(dāng)?shù)卣蚪坏?,在種種麻煩與糾結(jié)里進行她的行善之旅行。她并不完美,用宗教的說法那可能是上帝的召喚,用哲學(xué)家的說法那是命運選擇了她,而用張平宜的說法,“從最初的一個感動,到堅持走了十年,與其說是愛心奉獻,不如說那是我人生要學(xué)習(xí)的另一門功課,因為任何一種行善,絕不是一廂情愿,也不是一時興起,而是一種挑戰(zhàn)與行動,更是一種承諾與永續(xù)?!?/p>
除了這個領(lǐng)悟,張平宜還給了我另一種領(lǐng)悟,在幫助孩子們走出大涼山的過程里,張平宜曾把這些孩子都送到弟弟在青島開的工廠里培訓(xùn),但這些沒有受過現(xiàn)代教育的孩子受不了都市里一板一眼的職業(yè)培訓(xùn),紛紛離開。開始這讓捐助人感到失望與沮喪,但我覺得張平宜讓人感動的是,她沒有發(fā)展恩人的居高臨下的憤怒與不平,反而在這個事端里檢查了自己的問題:“過去我的愛總是無怨無悔地給予,但隨著歲月增長,我給的最少的反而是自由,而這卻是他們長大后最熱切的盼望。愛是一把雙面刃,接受要學(xué)習(xí),給予更是一種教育,此刻我要學(xué)的應(yīng)該是放手的智慧,因這是最大、最難也是最后的給予?!笨吹竭@一句,我深深感受到做為一個平凡人所能達(dá)到的最高的心靈的美好,與心靈的高貴。
“In our life, we must do something to make the world more beautiful.”這句話看起來很高貴也很虛無縹緲,但足以成為人生目標(biāo)。我們當(dāng)然不知道命運會選擇我們做什么事,或許是畫畫,或許是掃街,或許是基金,或者是卡車司機,但無論你被選中干什么,它都將是一種試煉,美好的人會借此“傾聽自己進而發(fā)現(xiàn)自己”,在最后“知道在某處等待我的是更有意義的人生”。
我們都要爭取做一個美好的人,力量微小就獨善其身,讓身邊的小世界美好一點,力量足夠時就幫助他人,讓更大的世界更美好一點。無論如何,做一個美好的人就是相信慘烈的同時也相信美好,并且在慘烈里不放棄讓自己奔向美好——這就是張平宜給我最大的“觸”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