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商業(yè)銀行“流動性”和“盈利性”的實現(xiàn)常常存在一定的矛盾。本文提出流動性損益化分析方法,將流動性問題轉化為損益問題。從探討流動性需求與供給的均衡出發(fā),分析商業(yè)銀行為滿足特定的流動性需求,運用不同方式組織流動性供給的成本,從中選擇成本最低的方式,實現(xiàn)流動性均衡。使“流動性”和“盈利性”在“利潤最大化”的最終目標上得到統(tǒng)一。
關鍵詞:流動性需求;流動性供給;流動性損益化;成本分析?
在商業(yè)銀行的“三性”管理目標中,流動性目標與盈利性目標的實現(xiàn)常常存在一定的矛盾。合理的流動性管理要求銀行確定一個最佳的流動性水平——既能隨時滿足不斷變化的流動性需求,又能盡量減少盈利損失。
一、流動性需求、供給及其均衡
流動性需求是指商業(yè)銀行為滿足多種流動性的支付而產生的對資金頭寸的需求。流動性供給是指商業(yè)銀行現(xiàn)有的流動性儲備和能夠隨時獲得的可用資金頭寸。流動性管理通常是指根據不斷變化的流動性需求,商業(yè)銀行以適當?shù)膬r格通過不同途徑組織流動性供給以適應需求,實現(xiàn)流動性均衡的過程。
實踐中,在某一特定時點上,商業(yè)銀行的流動性供求很少出現(xiàn)均衡,銀行要不斷處理流動性過剩和流動性不足。當流動性過剩時,銀行只要考慮將多余的頭寸運用出去;當流動性不足時,銀行就必須迅速從外部籌得流動性,否則就會面臨流動性危機。因此商業(yè)銀行通常會事先準備一定的備付金來應付流動性不足,當備付金無法滿足凈流動性需求時,再從外部籌得流動性。銀行日常的流動性管理就是要考慮如何合理地組織流動性供給,來滿足這部分凈流動性需求。
由于流動性需求具有一定外部性,因此需要根據歷史數(shù)據分析流動性需求分布的概率特征。然后針對不同水平的流動性需求,選擇成本最低的流動性供給方式,就需要對流動性供給進行損益化,即成本分析。
二、流動性需求的概率分布特征
一般地,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商業(yè)銀行較低水平的流動性需求出現(xiàn)的概率較高,而較高水平的流動性需求出現(xiàn)的概率較低。因此各種不同水平的流動性需求概率分布可如圖1表示。
圖1 ? 商業(yè)銀行流動性需求概率分布
圖1中,橫坐標L表示流動性需求水平,縱坐標P(L)為流動性需求發(fā)生的概率。L2以下水平的流動性需求發(fā)生的概率為100%;L1以上部分流動性需求出現(xiàn)的概率為0;L2至L1之間的流動性需求發(fā)生的概率隨著L的增加而遞減。
三、流動性供給的成本分析
商業(yè)銀行組織流動性供給的方式主要有兩大類:一是銀行自身儲備流動性,即保留備付金;二是銀行從外部籌得(指現(xiàn)金流從外部流入銀行)流動性,包括變現(xiàn)資產和補充負債。具體選用哪種方式,應根據流動性需求的概率特征,對不同流動性供給方式的成本進行分析和比較來確定。
上文分析可知,流動性需求根據其概率分布特征可大致分為三個區(qū)域。大于L1水平的流動性需求根據歷史數(shù)據預測不可能發(fā)生的,顯然銀行沒有必要保留多于L1的備付金。L2水平的流動性需求是根據歷史數(shù)據預測肯定會發(fā)生的,商業(yè)銀行應事先準備好等量的備付金是最佳選擇,其成本為備付金的機會成本。L1和L2之間的流動性需求發(fā)生的概率是不確定的。對于這部分流動性需求,銀行需要考慮選用何種組織流動性供給的方式。這就需要對不同的流動性供給方式進行損益化,分析其成本,并通過比較確定成本最低的組織流動性供給的方式。以下對兩種類型的流動性供給成本進行分析和比較。
1.自身儲備流動性的成本。自身儲備流動性,即保留備付金。保留的備付金越多,機會成本就越高。機會成本的高低一般也同利率高低有關,因為無論銀行用這筆資金購買國債還是發(fā)放貸款都與利率有關,利率越高,機會成本也越高。
假設銀行面臨的不確定的流動性需求為L,當銀行全部以保留備付金的形式來滿足這部分流動性需求時,若用R表示保留備付金的數(shù)量,r表示利率,則備付金的機會成本就可表示為C1 = r·R= r·L。
2.外部籌得流動性的成本。銀行從外部籌得流動性的方式主要包括變現(xiàn)資產和補充負債兩種。其中,變現(xiàn)資產主要是指提前收回貸款或變現(xiàn)債券;補充負債主要有同業(yè)拆借、再貸款、同大客戶簽訂隔夜回購協(xié)議和發(fā)行CD等短期借款形式。為簡便起見,先對變現(xiàn)債券(本文指短期國庫券)的成本進行分析。
變現(xiàn)債券的成本主要包括變現(xiàn)的一次性成本和變現(xiàn)后的機會成本。
(1)債券變現(xiàn)的一次性成本
債券變現(xiàn)的一次性成本主要是指與出售債券有關的各種費用,包括人工費用和其他輔助費用。在某時點上,不確定的流動性需求L發(fā)生概率對應為P(L)。若全部以變現(xiàn)資產的方式來滿足這部分流動性需求,則需變現(xiàn)債券的金額為圖2中陰影部分所示面積,可用定積分表示變現(xiàn)金額,即D=
圖2 ? 流動性需求發(fā)概率與債券變現(xiàn)一次性成本
(2)債券變現(xiàn)的機會成本
債券變現(xiàn)的機會成本主要是指銀行因債券變現(xiàn)而失去的債券利息收益。出售的債券越多,機會成本越高;利率越高,機會成本也越高。當流動性需求為L時,需變現(xiàn)的債券金額為D=
綜合(1)和(2),債券變現(xiàn)的總成本可以用公式表示為C2 = C21 +C22 = b·(D/k)+ r·D =(b / k)·
(3)其它方式下的成本
類似地可以分析其它方式下從外部籌得流動性的成本。提前收回貸款的成本同債券變現(xiàn)一樣,包括一次性成本和機會成本兩部分。補充負債(對外借款)的成本也包括兩部分,借款的一次性費用和利息成本,其中利息成本部分就相當于債券變現(xiàn)時的機會成本。假設利率水平r、每次變現(xiàn)(借款)費用b、每次變現(xiàn)額k都不變,則利用不同方式從外部籌集流動性的成本都可以表示為C2 = C21 +C22 = b·(D/k)+ r·D =(b / k)·
3.自身儲備流動性和外部籌得流動性的成本比較。上述分析可知,保留備付金的成本C1和流動性水平L成線性關系,而變現(xiàn)債券的成本C2與L成非線性關系。將成本線C1和C2放在同一坐標圖中(如圖3),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關于備付金保留水平的確定。由于銀行的成本較低原則,當C1和C2不相等時,銀行會不斷調整其備付金水平,直到C1和C2相等,銀行不再變動其備付金保留量,圖3中R0 即為均衡備付金水平。
(2)關于流動性供給方式的選擇。當L
四、 參數(shù)對流動性供給成本影響的討論
上述分析和結論都建立在利率水平r、每次變現(xiàn)(借款)費用b和每次變現(xiàn)(借款)額k三個參數(shù)不變的假定前提下。事實上,這三個參數(shù)中任何一個的變化,都將引起不同流動性供給方式的成本和均衡備付金水平的變化,也會引起銀行選擇不同的方式從外部籌得流動性來彌補流動性不足。
1.利率水平r。利率水平的變動對各種方式下的流動性供給成本都造成影響,因為不管選用哪種方式組織流動性供給,其成本都和利率有關。但利率變化對兩大類不同的流動性供給方式的影響程度并不一樣。
假設利率水平上升了△r,則保留備付金方式的成本增加量為△C1=△r·L,外部籌得流動性的成本增加量為△C2=△r·
同理可知,當利率下降時,備付金的成本下降程度要大于變現(xiàn)債券成本下降的程度,此時均衡備付金水平將增加。特別地,當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后,銀行會選擇全部用保留備付金的方式來應付流動性需求。
2.每次變現(xiàn)(借款)費用b。實踐中,不同外部籌得流動性方式下的b是不一樣的,這會導致不同方式下從外部籌得流動性的成本差異和銀行的不同選擇,進而會影響均衡備付金水平。當b較小時,銀行從外部籌得流動性的成較低,外部籌得流動性的成本曲線將下移,均衡點左移,均衡備付金水平將減少。反之,均衡備付金水平將增加。
3.每次變現(xiàn)(借款)額k。當發(fā)生流動性不足時,每次變現(xiàn)(借款)額k越小,銀行需變現(xiàn)(借款)的次數(shù)就越多,變現(xiàn)費用就越高,外部籌得流動性的總成本增加,其成本曲線將上移,均衡點將右移,均衡的備付金保留量將變大。反之,銀行會適量地減少備付金的保留量。
五、結語
本文提供了一個從均衡的視角采用損益化方法實現(xiàn)商業(yè)銀行流動性和盈利性目標協(xié)調的分析框架。流動性損益化的實踐意義在于:(1)通過成本分析確定合理的備付金水平,協(xié)調“流動性”和“盈利性”的矛盾。(2)比較不同方式下組織流動性供給的成本高低,選擇成本最低的流動性供給方式,以滿足特定的流動性需求。總之,流動性損益化能為商業(yè)銀行的流動性管理提供切實可行的依據,有助于協(xié)調“流動性”和“盈利性”這兩個經營目標,有利于實現(xiàn)“利潤最大化”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王靜,韓金華.西方商業(yè)銀行流動性管理策略對我國的啟示[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雙月刊),2001,6:38-42.
[2]張雙陽.銀行業(yè)務的流動性衡量與控制[J].新金融,2005,10:49-50.
[3]溫珂.銀行流動性管理中外比較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3,3:9-11.
[4]姚瑤.淺談貨幣緊縮政策下基于均衡成本最小化的銀行流動性管理[J].新經濟,2013,26:42
[5] Cemal Berk Oguzsoy and Sibel Guven. Bank asset and liability management under uncertainty[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7,102(3):575-600.
作者簡介:徐驊,女,浙江麗水人,寧波大學在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