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剛
[摘 要]元順帝時,丞相脫脫修遼、宋、金三史,而《金史》被學者們公認為三史中錯訛最少、審密翔實的。自《金史》修成后,雖經(jīng)歷朝學者??庇喺`,加以中華書局的??笨甲C,仍偶有錯訛。本文所要探討的“亳州軍變”的時間就是《金史》中相互矛盾的一個典型。
[關鍵詞]金末;亳州軍變;時間
自《金史》修成后,雖經(jīng)歷朝學者校勘訂誤,加以中華書局的??笨甲C,仍偶有錯訛?!督鹗贰冯m被學者們公認為三史中錯訛最少、審密翔實的,但仍是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其文中多有人名的混淆、時間的混亂、事情的張冠李戴等等,本文所要探討的“亳州軍變”的時間就是《金史》中相互矛盾的一個典型。由于筆者能力有限,文中的不足之處,尚請方家指正。
《金史·王賓傳》:“王賓字德卿,亳州人。貞祐二年進士?!炫d元年(1232年)正月,亳州軍變,節(jié)度使粘哥荊山出走,楊春以州出降(蒙古)?!保?)
按:此處說天興元年正月楊春等發(fā)動亳州軍變,并以亳州投降蒙古。時間當誤。
據(jù)《金史·粘哥荊山傳》:“粘哥荊山,……正大中,累官亳州節(jié)度使。九年(1232年)正月己丑,(蒙古)游騎自鄧至亳,……丁未,……軍至亳州城下。州止有單州兵四百人,號‘鎮(zhèn)安軍,提控楊春、邢某、都統(tǒng)戴興屯已六年。荊山悉籍城中丁壯為軍,修守具,而大兵亦不暇攻。四月,擁降民而北,城門閉,不之知也。五月,縱遷民收麥,老幼得出,丁壯悉留之?!?zhèn)安者皆紅襖余黨,力盡來歸,變詐反復,朝廷終以盜賊待之。荊山以遷民為軍,蓋防之也。及召外兵不至,乃請于歸德,得甲騎百余,兩總領統(tǒng)之。既至,‘鎮(zhèn)安疑其謀己,乃乘將士新到不設備,至夜,掩殺殆盡。荊山出走衛(wèi)真,楚珩與之馬而去,州中豪貴悉被剽略?!保?)可知,鎮(zhèn)防軍發(fā)動的亳州軍變在五月。
又據(jù)《金史·哀宗紀上》:“(天興元年)夏四月……丁巳(公元1232年4月28日),遣戶部侍郎楊居仁奉金帛詣大元兵乞和。戊午(公元1232年4月29日),又以珍異往謝許和?!鬃樱ü?232年5月5日),御端門肆赦,改元天興?!保?)即四月金朝改元為天興,故《粘哥荊山》的“五月,縱遷民收麥,老幼得出,丁壯悉留之?!碑斒翘炫d改元之后,故應是天興元年的五月。即《粘哥荊山傳》認為亳州軍變發(fā)生在天興元年五月。《金史》卷117后面的中華書局的??庇浺罁?jù)《粘哥荊山傳》的亳州軍變在五月,從而認為《王賓傳》“此作‘正月疑誤”(4),但沒有給予肯定的說法。
據(jù)《金史·哀宗紀上》:“(天興元年)五月……癸巳,楊春入據(jù)亳州,觀察判官劉均死之?!保?)這是亳州軍變在五月發(fā)生的又一直接證據(jù)。
下面以時間為線索,從而提供間接的證據(jù)。
據(jù)《元史·石天祿傳》:“壬辰(1232年),皇太弟拖雷南渡河,天祿為前鋒,戰(zhàn)退金兵,奪戰(zhàn)船數(shù)艘。夜至歸德城下,襲其營,殺三百余人。金將陳防御出兵追圍天祿,天祿潰圍復戰(zhàn),金兵退走。提兵掠亳及徐,所過望風附降?!保?)可知,蒙古軍將領石天祿在1232年攻打歸德,而后攻掠亳州、徐州,所過之地都投降蒙古,當然包括亳州。
又據(jù)《金史·哀宗紀上》,對于1232年的蒙古進攻歸德的記載只有一次:1232年“二月……乙丑,大元兵攻歸德?!保?)參考《石天祿傳》中他的活動,也就是說石天祿在壬辰年二月乙丑日以后,即公元1232年3月7日攻打完歸德后,才會進軍至亳州。《金史·哀宗紀上》:“天興元年……五月……癸巳,楊春入據(jù)亳州,觀察判官劉均死之?!保?)即楊春是在公元1232年6月3日發(fā)動的亳州軍變。
再據(jù)《金史·劉堅傳》:“劉堅者,初為大兵守城父,亳州復擒之,囚之于獄。楊春謀欲北降,乃出之,使為宣差。乙巳,大兵石總管入州,改州為順天府,春為總管,戴興為同知,劉順治中,留黨項軍千人戍之。屬縣皆下”。(9)由于在《金史》中,《劉堅傳》的前面是《粘哥荊山傳》,而在記述亳州軍變時直接用“乙巳”來交代時間,沒有再交代其他,故《劉堅傳》所述的亳州軍變時間當同于前者的天興元年五月。因此,《劉堅傳》的“乙巳”當是天興元年五月乙巳,即公元1232年6月15日。
參照《元史·石天祿傳》,可知《劉堅傳》中的大兵石總管當是石天祿,故按時間順序可這樣排列:石天祿在公元1232年3月7日攻打歸德以后,不久進軍至亳州;楊春在1232年6月3日發(fā)動亳州軍變,并派人向蒙古投降;石天祿在1232年6月15日進入亳州城。據(jù)此,以時間形成的間接證據(jù)也就在此證明亳州軍變在天興元年五月。
綜上所述,可知亳州軍變在天興元年(1233年)五月,而《王賓傳》中的正月的說法是錯誤的,《金史》卷117后面的中華書局的??庇浺部蓪ⅰ耙烧`”改為“確誤”了。
注釋:
(1)[元]脫脫等撰:《金史》卷117《王賓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7月第1版,1975年7月第1次印刷,第2559頁。
(2)《金史》卷117《粘哥荊山傳》,第2557—2558頁。
(3)《金史》卷17《哀宗紀上》,第386頁。
(4)《金史》卷117??庇?,第2569頁。
(5)《金史》卷17《哀宗紀上》,第387頁。
(6)[明]宋濂撰:《元史》卷152《石天祿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4月第1版,1976年4月第1次印刷,第3602頁。
(7)《金史》卷17《哀宗紀上》,第385頁。
(8)《金史》卷17《哀宗紀上》,第387頁。
(9)《金史》卷117《劉堅傳》,第25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