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教育,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如果有十幾年的學校文化浸潤,那么在他們心中就有一種文化自覺行為。當然校長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主角。只有教師在其領導下自覺自發(fā)地改變自己,并明白了“文化自覺”在于自身的改變,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們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學校文化;文化自覺;修心;靈修
假期與同學相邀坐了坐。在幾位同學的聊天中我無意間發(fā)現這幾年我變了。突然發(fā)現自己在蘭煉一校工作過后,尤其是文化發(fā)展中心干了一段時間之后,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逐漸富有朝氣了,對身邊的事總是在積極中思考;對身邊的人好像也會換位思考,替他人著想了。回家之后,細細咀嚼著白天里同學們聊的事,說的話,發(fā)現自己思考的角度有所不同。細找原因,那就是自己還是肯于擔當的,有活力的,有精神氣兒的。這都應歸功于這幾年的學校文化建設,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我深深體會到:
學校文化是學校的魂。學校文化無處不在,有著持久的影響力、巨大的凝聚力、強大的推動力、強大的生命力。學校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校每個成員的思維和言行,對師生的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是支撐師生奮斗和探究科學知識、人格操守的精神力量,它可以規(guī)范師生行為,增加群體的認同感和學校的凝聚力。因此,學校文化在學校發(fā)展過程中具有導向、促進、陶冶、約束、凝聚、輻射等功能,是學校賴以生存、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學校文化對一個學校的總體發(fā)展具有統(tǒng)領作用,它具有鳥瞰功能和偉大的戰(zhàn)略意義,它系統(tǒng)又具體、抽象又形象的回答著:“辦什么學校?辦什么教育?育什么人才?”這三大問題。我們的回答是:培育真正的人;辦真教育;育求真、揚善、示美的人才。
學校文化建設是校長的重要責任。校長要真正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主角,還要與同行的教師隊伍把學校文化建設置于體現學校理念、學校精神、學校品位的高度來積極構建,形成學校自己的教育理念,并將這種理念逐漸滲透到學校的各項制度和規(guī)范中,轉化為所有師生共同的追求,轉化為具體的教育活動和教育方式、管理方式。為了與同行者們一起追求文化自覺,我曾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五部著作,《陶行知教育名篇》我反復讀了好幾次,還有幸參加了全國作文教學研討銀川之行的培訓與江蘇師范大學的國培項目,我想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想在實際中踐行自己的夢想,以行動為筆,勾畫現實中的一筆一畫。
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價值取向。校園里散發(fā)的文化才是一所學校的主體,脫離了師生,學校文化就失去了生命與活力。我們做教師的就要充分激發(fā)廣大師生的文化自覺,激發(fā)師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潛能,使校園文化蔚然成風,變被動文化、傳播知識為主動施禮,自覺求知——發(fā)現知識、運用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
學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在與校長共事期間,越來越覺得要把校園文化建設融入學校日常的一點一滴的工作中,滲透到學校的管理制度中,這樣才會最終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這種精神就是一種無聲的力量,會營造積極向上、生機勃勃、奮發(fā)有為的文化氛圍,這種文化氛圍是學校整體精神面貌和教育水平的綜合反映,這就是這所學校區(qū)別于其他學校的顯著特征。我想這應該就是校長任職期間留給學校的最好的價值——無聲的浸潤。
在一位姐姐的推薦下認識了這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她很興奮地向我推薦,說這是她近年來看過的最棒的靈修作品,說她從中看到了太多和自己相似的經歷,說這本書好像就是為她而寫的……看著她的興奮,起初我也只是好奇,再加上對于心靈類的書籍我本來就感興趣,覺得有意思。在她的推薦下,我迫不及待地翻開了這本書……這本書通過女主角若菱與老人的接觸,講述了她從失敗、失落、失意走向成功、喜悅、和平的過程。在書中我們總能從女主角人際中的失敗、工作中的失落、婚姻中的失意中找到與自己能夠產生共鳴的點,從而催促自己更快地讀完全書以尋求破解之道。當然我讀完全書后的第一個感覺只是頸酸,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會有讓你覺得認同的地方以及恍然大悟的點,于是便不住地點頭表示認可和受益匪淺。對于我而言,最喜愛的一句話便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背蹩催@句話,你的概括一定是:太唯心了!沒錯我也和大家一樣。但是當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我相信所有人一定也會和我一樣覺得這句話太精辟了!從小接受的唯物主義的教育讓我們知道并認定,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個物質世界,物質也不會隨著人的意識的轉移而轉移。但是你是不是常常會有這樣一種感覺,“我的人生就好像是一場戲,但角色卻永遠只有我一個,當演到痛苦的橋段的時候,多么希望可以轉臺,可事實卻無能為力?!逼鋵嵨覀兯械那楦卸紒碜杂谧晕冶旧?,所有信息的過濾也是通過自我,的確我不否認這個世界的物質性,但對于每一個人而言,最終的輸入與輸出卻依舊來自于自我。
喜歡書中的這樣一個解釋,概括起來說就是:喜悅與快樂的不同在于喜悅是發(fā)自內心的,是不會隨著物質的消滅而滅失的;但快樂卻相反,它來自于外部,是隨著外界的某些你所追求的刺激的出現而產生的,自然一旦這個刺激消失了,那么你的快樂也就隨之消失了??鞓凡豢鞓窙Q定權在自己,事情的最后結果也是自己的選擇,和別人無關。所以師生關系不是一般哲學意義上的“主客體關系”,更不是簡單的“控制—服從”的關系。我慢慢找到一條可以使自己喜悅的路,不在以前,只在當下。記得有句禪語是這樣說的:“煩惱本自尋,心靜自然無?!痹诜鸾讨幸灿小靶哪А币辉~,我們所有的恐懼、緊張、畏縮等負面的情緒其實也都產生于我們的本心。本心了然,自然無愁。
我們也會常常用“關心”作為“借口”來“擔心”,來煩惱,好比母親出于“關心”要求出門的孩子要小心過馬路;好比妻子出于“關心”要求生活不規(guī)律的丈夫要節(jié)制;好比老師出于“關心”要求功課不好的學生要好好學習……其實深究一下,我們不難發(fā)現在這些“關心”的背后藏著的是對自己的保護。母親的“關心”是希望孩子不要出事,因為如果出事,母親一定會痛苦;妻子的“關心”是希望丈夫不要生病,因為如果生病,妻子一定會難過;老師的“關心”是希望學生不要跟不上,因為如果學生跟不上,老師一定會煩惱……當然我們不能否定人性的美好,只是我們希望將由“關心”所產生的“要求”或“擔心”變?yōu)椤白8!?,去祝福孩子的平安;去祝福丈夫的健康;去祝福學生的聰穎……正如書中所說的:天底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我們管不了,他人的事我們管不著,唯一可以管的只有自己的事,所以請管好自己的事,祝福他人的事,看著老天的事!那么我們在人生的路上輕輕推開窗戶,你看到了什么?美好的?丑惡的?完美的?殘缺的?……其實那里什么都沒有,你看到的只是你的心——那便是你的文化魂,一種文化自覺。
參考文獻:
[1]富凱寧.今日做教師[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3:124,201-203.
[2]青鳥工作室.心靈獨語[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95-97.
[3]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M].華夏出版社,2008-04.
作者簡介:倪小娟,女,1974年5月出生,本科,就職于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qū)蘭煉一小,研究方向:學校文化建設、班主任工作、小學語文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