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杰
摘 要:“習得性無助”是長期困擾教育界的一個重要問題,高職學生普遍存在的“習得性無助”現象,對學生成長和高職教育效果都會產生負面影響。這種現象的形成與社會、學校、學生自身都有密切的關系,如何科學地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有針對性地實施矯治,引導高職學生健康成長,已成為目前高職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關鍵詞:高職學生;習得性無助;探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4)10-020-02
習得性無助是長期困擾教育界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高等職業(yè)教育面臨的現實難題。“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指學生在學習時,覺得學習的知識太難,學生在學習時產生自我否定的心理,當學生產生自我否定的心理時,就會對學習產生畏懼的思想,從而不愿意自主地學習。本文對高職學生學習上“習得性無助”的現象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相應的克服問題的措施希望能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一、高職學生“習得性 無助”現象的表現
(一)焦慮自卑和無望感
與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高職學生大多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自卑和無望感。高職高專學生所表現出的焦急、消極、倦怠心理狀態(tài)是“習得性無助”的直接后果,其主要表現為:學生學習時缺乏動力和進取心,態(tài)度消極,遇到挫折時又大多傾向放棄,甚至對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務也不能完成,而且認為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持一種自暴自棄的心理。。
(二)過分敏感而自尊
自卑心理往往使人過分敏感。作為高職高專的學生,他們希望成就一番事業(yè),但大多不知從何下手,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卻無力成就自己的自尊,在學習上喪失主動性,卻往往把教師善意的批評看成是“瞧不起自己”,生活上缺乏應有的熱情,退縮、壓抑,甚至自我封閉,逃避現實,在灰色的世界里茍且偷生。
(三)學校整體學習氛圍淡薄
一些高職學生對自己的現在和未來沒有明確的目標與規(guī)劃,完全一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表現,高職學生沉迷于網絡世界的情況更為嚴重,他們中的很多人陷入網絡游戲,整天泡在網吧中尋找精神寄托,深陷虛擬世界不能自拔。高職學生對現實不滿卻安于現狀,不愿付出應有的努力,缺乏集體榮譽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愿投身于班集體這個大家庭中,消極、被動,人心渙散,缺乏應有的熱情和凝聚力。沉迷于網絡中不能自拔 近年來,大學生網絡成癮常常成為許多人擔憂的社會問題。
二、高職學生“習得性無助”現象的成因
(一)不恰當的評價方式
不恰當的評價方式也是形成高職學生“習得性無助”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表現不佳,受到教師的批評和嘲笑,便產生了焦慮情緒,對于探求事物和參加活動產生了恐懼心理。如果有人監(jiān)督自己便顯得焦慮不安和信心不足,完成任務就格外困難。經歷了一系列失敗后,他們開始相信自身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不愿意為完成任務而付出認真的努力,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維持他們在父母、教師和同學們眼中的所謂“自尊”和“身份”上?!傲暤眯詿o助”是一個漸變過程,教師們不恰當的評價方式,強化了這一趨勢。
(二)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
基礎教育階段學校、家庭、社會認識上的誤區(qū)。一方面,在教育領域呼喚個性化與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卻因為應試教育的長期存在而抹殺了學生的個性與創(chuàng)新意識。長期以來,我國應試教育的模式、導向及其影響,導致基礎教育階段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渴望自己的子女能進入理想的本科院校。對于許多家長而言,子女進入高職院校實屬無奈的選擇,甚至無顏面可言。對于參加高考的考生而言,進不了二本以上的院校就等于失敗,就沒有什么前途而言。許多進入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大都出于迫不得已的無奈選擇,從他們入校的那天起,好像注定成了二等公民,其自我意識中便有了嚴重的挫敗、自卑、無望感。就業(yè)壓力的增大。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特別是高校擴招后,畢業(yè)生就業(yè)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研究生、本科生不能順利就業(yè)已經司空見慣,這就給高職學生增加了更多的心理負擔。加之社會上許多人對職業(yè)教育的認識還不到位,社會認同度低,導致相當多的高職學生缺乏對自身的正確定位,對個人前途信心不足。
(三)學生自身的原因
這些學生在中小學時期也曾努力過,但因方法不當或其他原因,學習成績一直不夠理想,為此也很少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滿足自己被同學尊重和自我價值得到體現的需要。當長期經歷失敗而找不到扭轉失敗局面的策略時,他們會認為失敗是無法控制的,會自然而然地把失敗歸因于自己智商底、腦子笨,對學習也慢慢地失去動力和興趣[2]進入高職院校后,又覺得與考上大學的同學相比低人一等,始終無法擺脫己不如人的心理定勢。在看不到自己潛能,對自己沒有信心的情況下,每當面對較為艱巨的學習任務時,他們就缺少去力爭成功的勇氣,而是將大量的心理資源投注在可能出現的失敗上。。
三、應對高職學生“習得性無助”現象的路徑選擇
(一)積極評價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當看到學生的“習得性無助”現象,有的老師采取的是訓斥、諷刺、打擊的態(tài)度,這樣只能加深學生的無助和失望。教師的這種做法是違背教育心理學的,只能加深學生學習上的無助感,對學習更沒有興趣,轉而在素質養(yǎng)成上形成不良行為,造成惡性循環(huán)。教師應該用客觀、鼓勵和關心的態(tài)度來對待學生。對他們的消極行為多鞭策、說服和激勵,對他們的積極行為、努力后的結果要及時給以反饋、鼓勵和表揚。讓學生感到通過自己的努力,是有能力對挫折產生影響、取得成功的。當然,積極評價學生進步還應有持續(xù)性和客觀性,不可能一毗而就。這樣,學生才能正確面對失敗,樹立自信心,控制“習得性無助”。
(二)加快校園建設步伐,提高教學質量,增強高職學生的歸屬感和榮譽感
良好的教學設施和校園環(huán)境不僅是一個學校硬實力的標志,也可為大學生提供理想的精神家園。因此,加快校園環(huán)境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人文知識氛圍,對于大學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要關心、關注高職學生的精神世界,更多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優(yōu)化、營造有利于高職學生健康成長的外部環(huán)境,給學生以更多的人文關懷,培養(yǎng)學生樂觀、積極、健康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集體榮譽感與歸屬感。
(三)加強學習策略指導,培養(yǎng)自信心
存在習得性無助問題的高職學生大都基礎較差,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教師要針對學生實際,因材施教,經常對學生進行學習和行為的策略指導。在備課時,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啟發(fā)他們動手、動口、動腦,引導他們積極探索、漸
次領悟,提高獨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要優(yōu)化教學模式,改革單一的教學方法,通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教學藝術,制作切合教材情境的課件,以多媒體生動直觀的形象和視覺效果,改善學生獲取信息的情境,以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情緒和濃厚興趣,提高其學習質量。要經常幫助他們進行積極的歸因訓練,并逐步使他們學會對學習和行為進行自我監(jiān)控,掌握自我調節(jié)的有關技能。
(四)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營造和諧師生關系
良好環(huán)境是指積極、健康、向上、活潑的學習環(huán)境和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社會環(huán)境。心理學家哈母柴克認為:學生只有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時,才不會有因失敗而受懲罰的恐懼,才不會退縮而敢于嘗試學習。為此,教師應該積極創(chuàng)設良好學習氛圍,營造真誠、平等的師生關系和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同學關系,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興趣,滿足他們的多層次需求,使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從而有效地緩解“習得性無助”學生的心理壓力,有力地抵制“習得性無助”現象的恣意蔓延。當然,全社會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切實改變只重分數忽視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現狀,無疑又給有效干預“習得性無助”現象行動注入了一支“強心劑”。
結語:
高職院校要體現辦學特色,避免專業(yè)趨同化,必須堅持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上下工夫。教育者要通過多種渠道進行有效干預,加強教學改革,突出高職特色,培養(yǎng)學生對職業(yè)知識學習的有趣、樂趣,并逐步轉化為志趣,增強學習積極主動性和效率樂觀信念感,消除習得性無助現象。要加快教學、實訓設施建設步伐,建立固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加快師資力量建設,在實踐中培養(yǎng)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愛君.高職學生“習得性無助”的成因及矯治對策初探[J].煙臺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01:28-30.
[2]溫清霞.習得性無助研究述評[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4,01:64-70.
[3]馬利明.“習得性無助”現象的分析與干預[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6,0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