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陽
摘 要: 未來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不是技術,不是資源,而是教師素質,新課程功能正在發(fā)生著深廣的變化,在創(chuàng)新教育、人文教育的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師僅僅具有飽滿的熱情是不夠的,還要清晰透徹地了解課堂上存在的問題,清醒面對教育的需要?!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對課程改革的目標體系進行了明確定位,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法,確立新的教育理念?!盀榱嗣课粚W生的發(fā)展,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小學美術教師要正視課堂上存在的問題,真正為小學美術教育作出貢獻。
關鍵詞: 小學美術 新課程 示范教學
一
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思路,無論是好是壞,都經過了自己的思索。即使新課程做出了一系列改革并且對小學課堂上提出具體要求,這些條條框框有時候會對課堂教學的固定模式產生一定影響,當然影響是多方面的,但是一個聰明靈活的小學美術老師絕不會照搬規(guī)范,而是敢于突破陳規(guī)。但能夠真正突破陳規(guī)的又有幾人?所以我們有必要深刻探討小學美術課堂存在的問題。
1.示范教學化太重,忽視了學生的需要。
開設美術課的主要目的就是引發(fā)學生思考,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思維環(huán)境。然而在示范教學的狀態(tài)下,學生是很難突破思維障礙的。小學生在自學能力、自我思考等方面還存在很大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就要完全手把手地教每一個學生每一個步驟和每一種方法。雖然這樣學生比較容易掌握專業(yè)性的知識及繪畫技巧,但是那是從一個成人的眼中出來的,是一個閱歷豐富的美術教師通過自己多年受到的專業(yè)教育而熟悉的技巧,根本不是學生的東西。如小學五年級課本中有《陶泥的世界》這一內容,教師大都會做示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然而整節(jié)課卻僅僅停留在示范作品上,雖然教師已經向學生透徹講解了泥條盤筑、泥板拼接法等技巧,并親自做了展示,但是一節(jié)課下來,停留在學生記憶中的只有最初的好奇。
2.過于依賴多媒體。
多媒體使得教師教學更加方便且教學思路清晰可見,小學美術課堂不用再糾結于圖片的展示和文字的介紹。但是多媒體上的課件大都并不是出于教師自己之手,他們只是在課堂上不停地同放電影似的一頁一頁地往下展示,學生成了最佳觀賞觀眾。聽課者大飽眼福,一節(jié)課下來,黑板上未留下一絲痕跡,缺少互動環(huán)節(jié),這種過于依賴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對學生來說可謂“慢性自殺”。
3.美術課堂小組學習流于表面形式。
每一位教師都深知學生自主交流的必要性,尤其是新課程改革后,小學美術教師更加注重小組交流。但是交流的形式看起來很有效,實際上存在很大問題。小學生依賴心理、畏懼心理、逆反心理還很強,這些消極的心理現象會使得他們在小組交流中出現障礙,有些學生不愿小組學習,不愿與他人交流,這些都直接影響小組交流效果。即使一個小組可以很熱情地配合老師,但是能夠保證他們真正做了知識交流嗎?所以要解決美術課堂上小組交流流于表面形式的問題,還需要教師親自出馬。
二
這些問題是大多數小學美術教師應解決的普遍性問題,普遍性問題解決好了,美術教學才會取得大的突破。一名合格的小學美術教師不僅應該具備發(fā)現問題的能力,還應該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針對以上幾個普遍性問題,小學美術教師應該做些什么改善美術教學現狀呢?
1.做好示范教學,勿忘學生。
既然新課程改革提出了示范教學的必要性,那么它就是有必要的,但是要怎么做好示范教學呢?示范教學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講究一定的量和度,面對全體同學,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示范教學還應具有啟發(fā)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示范培養(yǎng)僅是一種手段,并不是教學目的,不要讓小學美術課堂的示范泛濫,在教學過程中該用的時候用,使小學生對于比較難的部分更容易領會,示范點到為止。總的來說,就是要注意量和度。示范教學的本意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起輔助作用,解答疑難困惑,不僅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注重實效。
使用新技術并不代表為美術教學注入了新的思想,要想讓多媒體技術真正成為新的教學手段,就要注重它的實效性。教師只有把現代教學手段和傳統(tǒng)教學手段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偟膩碇v,現代多媒體教學是高效課堂不可缺少的手段,我們要緊跟時代的腳步,不斷更新教學方式。但是教師絕不可以被沖昏了頭腦,慌亂了手腳,要懂得在為學生呈現絢爛多彩的主觀世界時仍不能失去客觀判斷,也就是說,在用多媒體展現豐富多彩畫面,開拓學生思維的同時,仍需要教師用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傳輸最根本的知識。
3.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
前面我們談到小組學習流于形式,小組學習方法很不錯,但是由于學生自身具有的某些心理上的缺陷,導致小組交流無法高效進行。這就需要教師觀察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將他們大體歸類,因材施教。在美術課堂學習中,教師應創(chuàng)造條件鍛煉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循序漸進地開發(fā)學生的心理潛能,幫助他們彌補心理缺陷。
4.給予一定空間,以學生為本。
給予學生一定的空間,以學生為本并不意味著否定教師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老師該問的問、該講的講,不必擔心自己說多了會讓學生被動學習。讓他們有意義地接受學習才是最有必要的,有意義的接受,是指學生在接受中會有意義地發(fā)現,在發(fā)現中會有意義地接受。教師推送知識給學生接受,學生有意義地接受老師推送的知識,真正發(fā)揮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推進,我們還會遇到更多問題和困難亟待解決,美術教育作為人類文化的最早及最為重要的傳播形式之一,在新世紀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大背景下,需要進行重新定位和思考。這樣才能將人類的精神財富深入至人的內在世界,確確實實地促成學生人格的完善,為培養(yǎng)新世紀合格人才作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教基[2001]17號.2001.6.8.
[2]鐘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