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愛華
摘 要: 教室好比一個音樂盒,教師如同音樂盒中舞蹈著的“公主”。要達到“美”的教學效果,教師就要在編排“舞蹈”上下工夫,在課堂上“演繹一支美的舞蹈”。
關鍵詞: 語文課堂教學 發(fā)現(xiàn)美 領悟美 創(chuàng)造美
打開音樂盒,面對婀娜多姿的公主的舞蹈時,我們會安然地聆聽、欣賞,幸福地陶醉。聯(lián)想到語文課堂教學,教室好比一個音樂盒,教師如同舞蹈著的“公主”。要達到教學育人的目的,我認為教師要在編排“舞蹈”上下一番苦功。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發(fā)展?!闭Z文課堂是傳播美的藝術園地,藝術如何滲透進學生的心靈;如何產(chǎn)生吸引人、感召人、指引人的藝術魅力;如何獲得最佳教學藝術效果。從美學角度講,我認為關鍵是教師如何激發(fā)美、傳播美、運用美,達到培養(yǎng)美的目的。高尚的審美情趣是學生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要素。語文學科恰恰具有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廣大語文教師可以利用這一條件在課堂中“演繹一支美的舞蹈”,開啟想象,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境界,從而逐步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那么語文課堂教學中這支“舞”怎樣跳好?實施美的教育有哪些途徑呢?
一、感受形象,把握意象,發(fā)現(xiàn)“美”
文本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是作家美學理想的結(jié)晶,是作家在紛繁的社會生活的基礎上,進行觀察、思考、選擇,按照美的規(guī)律,塑造美的形象反映生活的。感受形象,把握意象,就是通過朗讀或品味課文中的詞語,使學生從具體描寫中尋找和感受形象美、意境美,并通過人物的心理活動,發(fā)現(xiàn)人物的心靈美,從而理解作者的感情。
我曾經(jīng)聽過一堂語文課——《荷塘月色》,確定教學目標:①掌握有關詞語;②分析課文的寫景順序;③理解寫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④領會課文表現(xiàn)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實現(xiàn)目標即完成了教學任務,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教師未能引導學生欣賞文章描寫景物等意象的自然美、意境美,更未能挖掘出自然、意境之美中表現(xiàn)出的人格形象美、精神美。一篇蘊含豐富的優(yōu)美散文差不多被肢解成了抽象的“語言材料”,只重視知識、技能的反復訓練,完全無視道德、審美與精神,教學不是為了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發(fā)展,而僅僅為了應試,背離新課程的宗旨。
二、引入情境,調(diào)動情感,領悟“美”
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學生的情感比做土地,把學生的智力比做種子,他說:“只關心種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種子喂麻雀。”語文教學若一味追求成績,就完全背離了語文教學的初衷。美育從本質(zhì)上看,是一種情感教育,是用美的對象陶養(yǎng)人的感情的,作為美的對象的文學作品或作品中的形象常常包含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心血生命,此所謂“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披文以入情”,從而架起一座作者情感與學生情感的橋梁,引導學生領悟“美”的深蘊。
教學中有的語文教師在教材處理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對課文鉆得很深。然而當他把這些東西在課堂上落實時,卻總是一副平靜如水的表情。盡管課堂講授語言思路清晰,教學過程有條不紊,但學生總是提不起精神,課堂氣氛不活躍。究其原因就是教師沒有充分挖掘情感在教學中的感染作用。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意氣風發(fā)、充滿朝氣和極富情感思維的中學生,情感在此時構成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基礎。
由于作品形象本身具有動情性,因此必然引起審美主體的情感運動。再加上教師對學生的審美情感的千方百計的激發(fā),作為審美主體的學生和審美客體必然會產(chǎn)生相契合的共振效應,形成主動的創(chuàng)造、深沉的領悟、深刻的體驗。如《我與地壇》一課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課前預習時就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復朗讀課文,體會深藏于平淡無華的文字之后至深至愛的母子之情。分析課文時再因勢利導,要求學生抒發(fā)對如絲一般的母愛的體會和理解。課后,讓學生在課堂上激蕩感情,在宣泄表達的基礎上,以母愛為話題,寫一寫自己刻骨銘心的生活體驗,幾乎所有學生都獲得了空前成功,比自己以前寫母親的文章所含的感情更真、更深、更細膩。
于漪在《語文教學談藝錄》中說:“要使學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師自己要‘進入角色,披文以入情?!苯處熓紫纫徽n文的人情美、言辭美感動,沒有這種情感的積聚就不可能傾情,情不動就辭難發(fā)??v然言于聲也非出于心,不是偽飾,就是矯情。
三、大膽想象,轉(zhuǎn)換補充,創(chuàng)造“美”
在審美認識中,非但情感活動相當濃烈,而且想象活動必不可少。藝術家“籠天地于形內(nèi),挫萬物于筆端”,創(chuàng)造了美的作品,欣賞者對藝術品進行審美認識時,必須通過想象進行“再創(chuàng)造”,“再創(chuàng)造”出一個美麗的世界。文學作品是以語言文字創(chuàng)造形象的,具有間接性的特點。教學中必須完成“轉(zhuǎn)換”、“補充”、“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把文字符號轉(zhuǎn)換為形象具體的感人畫面,補充言外之意,通過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進入更廣闊的天地之中,獲得美的陶冶。
如講述《內(nèi)蒙訪古》一文時,由于江南的孩子都沒有去過草原,因此教師利用學生的想象力,將學生以往對草原的了解,課外讀物中對草原的描寫,電視中出現(xiàn)過的畫面等留在學生腦子里的記憶一起調(diào)動,在課堂上要求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大膽描繪草原的美麗風光。課下,有同學寫了篇關于“草原之夜”的美文。拋開課文不談,學生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就證明調(diào)動文學想象力的巨大作用。
總之,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舞者”,就必須在教學中以深厚的教育教學理論武裝自己的思想頭腦,以充盈的神情氣度鑄造自己的教學言行。在課堂這個“音樂盒”內(nèi)演繹優(yōu)美的“舞蹈”,以無盡的美感向?qū)W生傳授豐富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