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麗娟,趙新海,池景良,張慶華,朱巍巍,關艷麗
(遼寧省微生物科學研究院,遼寧 朝陽 122000)
利用原生質體進行微生物遺傳育種是近幾十年來迅速發(fā)展的一種育種技術,其基本實驗方法已較成熟,主要集中在原生質體制備及再生、紫外及化學誘變、原生質體融合與轉化等方面。應用原生質體誘變技術改造微生物菌種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果,例如通過原生質體紫外誘變提高相關菌種產紫杉醇、蘇云金毒素、谷胱甘肽、α-淀粉酶等微生物代謝產物的能力[1]。作者對秸稈生物降解產品的生產菌株10768進行原生質體紫外誘變,比較了突變菌株的剛果紅透明圈大小和纖維素酶活力,旨在篩選出高產纖維素酶的菌株,為下一步菌種選育及菌株改良提供依據。
LCCC10768由遼寧省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提供,該菌株為遼寧省微生物科學研究院自主研發(fā)的秸稈生物降解菌種,產品已獲得農業(yè)部微生物肥臨時登記證 (2011臨字1374號)。
取進入對數生長期的菌種以1%的接種量轉入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30℃,180 r·min-1振蕩培養(yǎng)3 h后,加入4 U·mL-1青霉素鈉溶液繼續(xù)培養(yǎng)2 h,3000 r·min-1離心10min收集菌體,用高滲磷酸緩沖液洗滌2次,調整菌體濃度至108個·mL-1,吸取菌液 10mL,3000 r·min-1離心5min,加入5mL溶菌酶緩慢混合均勻,置于37℃溫水浴中保溫酶解,每隔30min取樣鏡檢,至大部分菌體破壁,釋放出原生質體即停止酶解。酶解結束后,3000 r·min-1離心10min,用高滲磷酸緩沖液洗滌2次以清除酶液,將原生質體重新懸浮于滲透壓穩(wěn)定液SMM中[2],用血球計數板計數,計算原生質體形成率[3-6]。
將制備好的原生質體用SMM稀釋至106mL-1,取5mL于無菌培養(yǎng)皿中,將培養(yǎng)皿置于磁力攪拌器上,調整距離為30 cm,紫外燈照射劑量分別為30 s,60 s和120 s,照射的同時進行磁力攪拌[7]。
在暗室條件下,將經過紫外誘變的原生質體分別用SMM和無菌水進行梯度稀釋,輕輕吸放于DM3琥珀酸鈉再生培養(yǎng)基[8]上 (下層加入2%瓊脂,上層加入0.5%瓊脂,提前一天倒好再生培養(yǎng)基的下層,以使表面干燥),緩慢倒入培養(yǎng)基上層,混合均勻,每處理重復3次,放置于紙箱中避光,30℃恒溫培養(yǎng)。將未進行紫外誘變的原生質體用SMM稀釋后吸放于再生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3次重復,用于計算紫外致死率。
其中,A為未誘變的原生質體再生菌落數,B為SMM稀釋的紫外誘變原生質體菌落數。
其中,B為SMM稀釋后再生菌落數,C為水稀釋后生長菌落數,D為血球計數器法測得的原生質體數。
將經過紫外照射60 s,將DM3培養(yǎng)基上生長出的菌落挑至LB平板培養(yǎng)基上,劃線純化保存。
將突變菌株點接至CMC-Na培養(yǎng)基上,30℃恒溫培養(yǎng)48 h,用游標卡尺測定菌落直徑后,倒入10mg·mL-1剛果紅染色1 h后,用1 mol·L-1NaCl溶液沖洗,測定透明圈直徑。
將供試液體菌株以2%接種至秸稈粉培養(yǎng)基中,30℃,180 r·min-1振蕩培養(yǎng)120 h后,將培養(yǎng)液轉于7000 r·min-14℃條件下離心10min,上清液即為粗酶液。產酶活力測定方法參照吳紅艷等[9]。
不同紫外誘變劑量對10768原生質體致死率的影響見表1,隨著誘變劑量增加,致死率升高,據文獻報道,致死率在70%~80%時存活菌變異現(xiàn)象顯著,正突變率高,誘變效果好。因此選擇10768原生質體的紫外誘變劑量為60 s。
表1 紫外誘變劑量對原生質體致死率及再生率的影響
利用紫外突變,共分離出97株菌株,分別點接至CMC-Na培養(yǎng)基上,其中11株透明圈較大,其透明圈直徑/菌落直徑均大于原始菌株,測定結果見表2。UV09,UV14和UV22的比值較大,選擇這3個菌株為優(yōu)良突變株進行纖維素酶酶活的測定。
表2 原生質體再生突變株剛果紅透明圈法測定結果
供試的3株突變菌株的纖維素酶活力測定結果見表3。透明圈大的突變株,其在液體培養(yǎng)基中纖維素酶活也高,其中UV22的纖維素酶活較原始菌株提高了51%。
表3 突變菌株固體培養(yǎng)物纖維素酶活測定結果
本文主要研究了秸稈生物降解菌株10768的原生質體紫外誘變劑量及其突變株纖維素酶活力。雖然原生質體制備的試驗技術已相當成熟,但不同菌株生理特性各異,原生質體制備條件不盡相同,本研究在原生質體制備中加入了4 U·mL-1青霉素,縮短了試驗周期;所獲得的97株突變株有3株透明圈直徑/菌落直徑的比值大于4.38,纖維素酶活力較原始菌株提高30%以上,尤其是UV22的纖維素酶活力增加了50.90%。本試驗結果表明原生質體紫外誘變技術是進行菌種選育的有效手段,后續(xù)還將開展突變菌株產酶穩(wěn)定性的研究。隨著原生質體技術的發(fā)展,微生物的原生質體融合及轉化技術也已日漸成熟[10],融合2株乃至多株菌株從而獲得多個優(yōu)良性狀的生產菌種是微生物菌種選育今后的努力方向。
[1]丁曉兵,李宗偉,劉曉波,等.原生質體誘變在工業(yè)微生物育種中的應用進展[J].食品工業(yè)科技,2008(7):260-262.
[2]張克旭,陳寧,張永志,等.用原生質體融合技術選育谷氨酸高產菌[J].微生物學報,1991,31(2):108-114.
[3]袁鑄,王忠彥,胡承,等.地衣芽孢桿菌JF-20菌原生質體的形成及其再生的最佳條件[J].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8(5):723-727.
[4]涂永勤,肖崇剛.蠟質芽孢桿菌(Bacillus cereus)原生質體形成與再生條件研究 [J].生物學雜志,2005,22(5):17-19.
[5]王媛媛,段玉璽,陳立杰,等.枯草芽孢桿菌 Snb2原生質體制備和再生研究 [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2011,42(1):110-113.
[6]鄭重誼,譚周進,肖克宇,等.不同因素對兩株細菌原生質體制備的影響[J].生物技術通報,2007(5):131-135.
[7]謝鳳行,張峰峰,周可,等.原生質體誘變選育高纖維素酶活性枯草芽孢桿菌的研究 [J].華北農學報,2010,25(5):211-214.
[8]劉新梅,高宇,趙靜,等.納豆菌原生質體制備與再生條件的研究 [J].食品科學,2007,28(5):231-236.
[9]吳紅艷,王智學,陳飛,等.有機物料腐熟劑中纖維素酶活力測定方法的驗證 [J].微生物學雜志,2011,31(4):107-109.
[10]王登宇,臧威,孫劍秋,等.細菌原生質體融合育種技術及其應用進展[J].中國釀造,2008,18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