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敏
【摘 要】從超驗主義解讀,《覺醒》中的女主人公埃德娜·龐德里埃可以被看做一位超驗主義的朝圣者。她熱愛自然,理解自然,響應自然,不斷地從大自然的“神啟”中獲得啟發(fā)和力量,漸漸覺醒,發(fā)現(xiàn)真實的自我,實現(xiàn)自我,從而完成追求自我,實現(xiàn)自我的歷程,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達到“人神合一”的精神完美境界,得到永遠的重生。
【關鍵詞】埃德娜·龐德里埃 《覺醒》 重生 自我意識 超驗主義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C-0117-02
一、凱特·肖邦與《覺醒》
美國著名女作家凱特·肖邦(Kate Chopin)的代表作《覺醒》發(fā)表于1899年,小說發(fā)表之初,由于內容涉及當時傳統(tǒng)保守的上流社會所禁忌的主題——女性性意識的覺醒,而受到同時代讀者和評論家的強烈批判。書被封存,禁止再版。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女權運動再度興起,人們才重新關注《覺醒》,得到評論家的公正評價和高度贊揚。此后,小說因其濃厚的女性意識而被推崇為美國女性文學的經典之作,成為不可多得的一流長篇小說。
小說敘述了一位28歲的已婚女子在自我意識的逐漸覺醒中,勇于反抗保守的傳統(tǒng)思想,大膽地追求精神解放,實現(xiàn)自我的痛苦經歷以及最后投身大海得以重生的故事。小說的女主人公龐德里埃夫人有一個富足的家庭,物質條件非常優(yōu)越,丈夫對她疼愛有加,一雙兒女乖巧可愛?;楹蟮纳钍孢m而平靜,但是,她并沒有覺得自己得到了真正的感情和愿望。她從小就一直有追求浪漫的心愿,年少時曾經傾心于一名騎兵隊的軍官;十幾歲的時候愛過一個到附近種植園拜訪的人;妙齡少女時期又迷戀過一位悲劇演員。然而,她卻把和萊翁斯結婚看成她情感沖動的終結和對生活責任的開始。盡管她期望她的浪漫夢想和她的青春一起消失,但在她的天性中似乎一直有一種內在的幻想和渴望逐漸地被喚醒,她不把結婚、生兒育女當做一位女性生活的終點,不甘心自己的靈魂被奴役和束縛,她不僅承認自己的欲望,渴望更大的滿足,即精神的滿足,而且也有膽量和勇氣去追求她的愿望。她沖破社會給她規(guī)定的角色,發(fā)現(xiàn)了自己獨立于丈夫和孩子之外的自我。在格蘭德島上遇到自己心愛的人羅伯特·勒布倫,以及島上的一切喚醒了她對欲望和自由的沖動,她開始苦苦追求精神的解脫,但她最終沒有能掙脫世俗的枷鎖,而投身于大海尋求重生。
二、超驗主義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是美國19世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文藝評論家,對美國文化產生過重要影響。愛默生的超驗主義也被稱為“新英格蘭超驗主義”或者說“美國文藝復興”。它使當時美國的思想文化得到空前的繁榮和發(fā)展,促進了美國文化和美國精神的獨立,造就了真正的美國文學。愛默生倡導的超驗主義, 強調個性的解放,擺脫神學、學院派教條主義及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提倡天人合一,萬物一體”。它還強調了精神,或超靈和個人的重要性,認為這是宇宙至為重要的存在因素。超驗主義者以全新的目光看待自然,認為自然界是超靈或上帝的象征。在他們看來,自然界有生命,上帝的精神充溢其中,它是超靈的外衣。超驗主義主張回歸自然,接受它的影響,以在精神上成為完人。
三、埃德娜·龐德里埃的覺醒
從超驗主義解讀,《覺醒》中的女主人公埃德娜·龐德里??梢员豢醋鲆晃怀炛髁x的朝圣者。她熱愛自然,理解自然,響應自然,不斷地從大自然的“神啟”中獲得啟發(fā)和力量,漸漸覺醒,發(fā)現(xiàn)真實的自我,從而完成追求自我, 實現(xiàn)自我的歷程,最終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達到“人神合一”的精神完美境界,得到永遠的重生。愛默生認為:“人們在自然中發(fā)現(xiàn)人的理性光芒,自然是人類精神的化身,具有象征意義”。他提出“……置身于一個內心自由活動的超驗狀態(tài)。通過直觀去感受世界,追求真理”。超驗主義強調精神、自我、自立以及自我完善,提倡融入自然,反對社會習俗和禮儀,認為這些舊制度會阻礙個體實現(xiàn)精神上的完美,而呼吁人類通過與自然界進行溝通獲得超越物質世界的力量,擯棄物質世界對人類的禁錮以及社會習俗對人類的羈絆。埃德娜在格蘭德島上遇見了她生命中真正愛的人——羅伯特·勒布倫,對一直潛藏在內心之中的對這份真愛的渴求和格蘭島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這一切喚醒了她對音樂、性滿足、藝術和自由的欲望和沖動,以至于她無法再去虛偽地掩飾和隱藏。像個孩子一樣,她用天真和純凈的心靈去感應她周圍的一切,去重新審視和判斷周圍的世界,忘記了世俗對她行為的要求,忽略了一切因此可能帶來的影響和后果。她有時幼稚,有時天真:她不現(xiàn)實地幻想著一種放蕩不羈的婚外戀情,而又希望這種戀情不會給她帶來任何不良后果。她不去考慮別人的需求和愿望,而只是一味地遵從于自己內心的呼喚。甚至,當羅伯特對兩人的不正當關系感到擔憂時,她卻嘲笑羅伯特。那個夏天她和羅伯特在一起,舒心快樂。他們一起游泳,一起旅游。正是大自然的“神啟”,讓她對自我內心真正的需求有了慢慢的覺醒。大海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從超驗主義的角度去解讀,大海代表著自然界的信使,大海一開始是埃德娜自我意識覺醒的源泉和來源,它喚醒了埃德娜最初的自我;而后來,也正是在它的懷抱中,埃德娜得到了永生。音樂則是來自大自然的天籟之音,召喚埃德娜內心深處的自我。小說之初,掛在門外的鸚鵡不停地用法語叫喚著:“飛吧!飛走吧!看在上帝的份上!那就太好了!”這可以看做大自然另一種形式的啟迪,鸚鵡預示著埃德娜終有一天會掙脫婚姻和世俗的牢籠,追尋自由。音樂同時也賦予了埃德娜勇氣和膽識。她從雷西小姐那里認識到音樂的感人力量,用音樂把世俗區(qū)分開來。而阿黛爾·拉蒂諾爾的鋼琴演奏則喚起了埃德娜心中的感傷,觸及了她心中封存已久的情感區(qū)域,她逐漸地覺醒,到達了新的境界。在這種境界里,她能夠聽懂一首曲子要告訴她的內涵,而不是隨著音樂悠閑地虛構一些畫面。因此,音樂,這大自然的聲音,在埃德娜覺醒的過程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四、埃德娜·龐德里埃的自我追求
愛默生有句名言——“相信你自己”。這句話成為超驗主義者的座右銘。這種觀點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提倡人們通過個人的努力,實現(xiàn)個性的解放, 打破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正如超驗主義者所追求的那樣,埃德娜在覺醒后是漫長的苦苦探索和追求重生的過程。在埃德娜覺醒的過程中,她至少學會了三種新的“語言”。首先,她學會了格蘭德島上克里奧爾婦女的談吐方式。盡管她們看上去很優(yōu)雅,但是這些婦女講起話卻很隨意,并公開談論感情。起初,埃德娜吃驚于她們的坦率,但很快她就發(fā)現(xiàn)那是一種釋放。埃德娜逐漸地發(fā)覺她可以坦然地、輕松地、毫不避諱地面對感情和自我需要,她開始大膽的承認、說出、定義并表白自己的感情。接著,她學會了用藝術表現(xiàn)自己。在第九章中,埃德娜正在聽雷西小姐彈鋼琴。過去的音樂曾在她的腦海里喚起一些形象,現(xiàn)在悠揚的鋼琴聲在她心中激起了更深刻的東西:“她沒有看到孤獨、希望、渴望或者絕望的畫面。但卻喚醒了她靈魂中的情感,這種情感動搖著她的靈魂,沖擊著她的靈魂,這種波浪每天都拍擊著她那光彩照人的軀體?!贝藭r,音樂不再只是純粹的音樂,它變成了能喚起她內心從情感的波瀾。從羅伯特身上,埃德娜學會了怎樣表達壓抑了很久的愛情。她說:“我愛你,只愛你一人,是你去年夏天喚醒了我的夢……現(xiàn)在,你就在我面前,我的羅伯特,我們將相親相愛,白頭偕老……”除了語言表達,埃德娜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不停地追隨自己內心的情感。她不甘心淪為世俗的女子,不愿和丈夫保持被占有的關系,和家庭保持所屬關系,不想成為丈夫的財產和玩物,兒女的附屬品。她認為,丈夫和孩子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但他們不該占有她的靈魂和肉體。她竭力要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新生活,證明自己是一個人。她追求個人獨立和愛情自由。她拒絕接待星期二的家庭宴請會;她極力沖破宗教的桎梏,想逃脫教堂污濁的氣氛;她搬出豪華的住宅,辭退傭人,搬進了她自稱為“鴿籠”的新居……最終,埃德娜卻發(fā)現(xiàn)她所做的這一切是多么的徒勞和無助,新發(fā)現(xiàn)的自由世界不是一個她可以永遠待下去的地方。能理解她的人變得越來越少,以及羅伯特的離去讓她悲哀地感到自己是一個可憐的棄兒,哪也找不到“家的感覺”。只有在大海中她才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平靜、祥和、庇護和安慰。
五、結論
超驗主義者認為人類可以通過知覺,感悟自然,獲得精神上的升華,并最終融入大自然,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在肖邦的小說《覺醒》的結局中,大海——這一神圣的大自然擁抱了埃德娜的軀體,實現(xiàn)了她的夙愿,帶走了她在人世間的痛苦和悲哀,使她得到了快樂的重生。這正是超驗主義所信奉的“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Kate Chopin in The Awakening [M]. New York: Common 2 Place Publishing,1996
[2]李晉.肖邦的《覺醒》與愛默生的超驗主義[J].國外文學,1998(4)
[3]萬雪梅.生死二元對立的詩意超越——論凱特·肖邦的《覺醒》[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7(3)
[4]文忠強 賈淑勤譯《覺醒》[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32;143
[5]楊曉峰. 超驗主義思想的自然觀和人生觀[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作者簡介】蒙 敏(1980- ),女,壯族,廣西南寧人,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外語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