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是人類僅存的、綿延至今沒有斷裂的人類文明;中華美德更是寬廣博大,源遠流長、凝重深厚,馨香馥郁。從遠古開始,美好的品德就伴隨著這個民族的腳步不斷前行,培育澆灌著這個偉大的民族。《易經》“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最美好的品格,最高尚的情操,應像水一樣,以寬廣深厚的胸懷,好的品行來承載萬物,包容萬物,滋養(yǎng)萬物,造福萬物。祖先還告戒、警示著后人:“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余殃”。春秋時期,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孟子,把道德品行,推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殺生成仁”、“舍生取義”。仁,就是愛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最高道德標準之一。我們民族的大德大行,美德美行,傳承有序,生生不息。屈原《橘頌》橫而不流,秉德無私;周敦頤《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钡鹊鹊鹊龋@種思想道德在近、當代革命過程中激發(fā)了許許多多的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為國捐軀,慷慨赴國難。人類進入20世紀,中華民族兼收并蓄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豐富著民族的精神內涵,在傳統(tǒng)的禮義廉恥、孔孟之道的熏陶中,有過信仰共產主義崇尚集體主義的激情年代,有過學習白求恩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國際主義精神,有過“斗私批修”的靈魂洗禮,有過雷鋒精神的偉大情操。這片熱土,始終浸潤著道德的甘露,美德美行始終滋養(yǎng)著這個偉大的民族,甚至引領著人類文明前進的腳步。
然而,曾幾何時,我們開始迷惘,迷失,靈魂飄離我們偉岸的身軀,游離在民族精神家園的門外,德行不再成為民族崇尚的圖騰。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一旦偏離了德行的軌道,將會出現怎樣令人驚悚的局面?開出怎樣的惡之花、結出怎樣的惡之果???近年來出現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彩色饅頭”等惡性食品安全事件,屢屢挑戰(zhàn)社會道德倫理,甚至毫無道德底線可言。就在不久前,又出現了“牛肉膏”、“硫磺生姜”、“鉻膠囊”,其情景真是觸目驚心,不忍耳聞!真有層出不窮、花樣翻新、遍地開花、難以遏制的勢頭。一些單位和個人一切向錢看,不講誠信,不講道德,不講良心,采取種種非法手段造假、制假,賺黑心錢。踐踏道德底線逐利性和自然性的行為真的讓人痛心疾首。更有的就是信奉封建社會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信條,冷血麻木,見義不為,見死不救,佛山十八冷漠路人事件等等,無不折射出我們社會道德滑坡到了何種嚴重危險的地步。我們不僅要問,當今社會道德為何如此脆弱?我們國家、民族到底怎么了?近日溫家寶總理怒斥“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币l(fā)人們的強烈共鳴和廣泛思索。
人是一個“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動物,它是自然性、社會性和精神性結合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些屬性更是表露得無比的充分和徹底。之所以會出現上述一幕幕令人不齒現象,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信仰的缺失,導致社會道德的大面積滑坡。毛澤東曾經說過,人是要有點精神的。精神從哪里來,就源于信仰。沒有信仰,沒有精神,一切從現實利益出發(fā),腦袋只裝著物質的占有和享受,人就會成為物質的奴隸。人的動物性就會戰(zhàn)勝人性,“魔鬼”就會打敗“天使”,就會成為行尸走肉。我們知道,人離不開物質,離不開基本的生存需質,但不能僅囿于物質,困于物質。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就是在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后,還有更高的精神需求。一個人沒有信仰,沒有精神,無形中就會過多注重物質的作用,甚至成為物質主義、拜金主義者,成為利益之徒?;蛟S有人會說,物質主義、拜金主義有什么不好,我就是信仰物質信仰金錢,它們能使我生活的更好,更幸福。誠然,物質擁有的多寡,可能會暫時改變人們的幸福指數,但幸福與物質的占有,絕不是正比例關系。無數的事實早就證明了這個真理。一個沒有信仰的社會,必然是一個沒有誠信缺乏道德的社會
馬克思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信仰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存在,它來源于物質,而又反作用于物質。信仰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選擇和持有。信仰是種態(tài)度,信仰是種力量。當今社會物質財富逐漸豐富,信仰并沒有因為物質財富的增長而堅定,道德并沒有隨著物質財富的增長而提高,相反信仰出現危機,道德不斷滑坡。原因就是道德在現實的各種利益面前,往往難以成為道德,人們在巨大的誘惑或者利益面前很多時候不顧道德,一旦出現道德規(guī)范不利于自身利益的情況,就會為自己的利益拋棄原有道德規(guī)范而選擇有利于自己的行為。道德的功利性暴露無疑,道德失去了本該具有的本性。
而信仰是道德的精神內核,道德是信仰力量的外化。信仰為道德實踐和道德行為提供支撐和動力機制。只有用信仰來給道德作支撐,道德才不至于過于功利性。道德離不開信仰,離開信仰的道德就是無根之樹,是毫無生氣的皮囊。只有信仰才會使道德高尚,信仰賦予道德以力量,靠一定信仰支撐的道德才是強有力的道德。
因此在當下,我們亟需燃亮我們信仰的燈塔,重建已成危房的道德大廈,澆灌培育已經荒蕪的精神田園,鏟除生長其中的蒺藜雜草,為民族的未來,為子孫后代,建設物質和精神雙雙豐盈富足的美好家園。
為此,如果你是一名共產黨員,毋庸多言,你就應該、而且必須是個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徒,沒有任何理由和條件。你曾經舉起的右手和面對黨旗的莊嚴承諾,要永銘心間。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不因世事的變遷而改變當初的信仰和誓言。同時要不斷學習,不斷改造自己的世界觀,凈化靈魂,提升堅守信仰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執(zhí)政超過60年,依然能夠充滿生機和活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國共產黨是由具有堅定信仰的人所組成的。信仰馬列主義、信仰共產主義,是人類至真至善的信仰,這一信仰所推崇的道德,更是人類最高的道德標準,至善至美。遺憾的是這種崇高的信仰和道德,已被我們的社會冷落:近期,《青年心理雜志》、華夏心理網和搜狐網聯合對信仰問題進行了社會調查,信仰共產主義的只有5.68%。非常值得關注和警醒!目前,市場經濟的主體多元化所產生的社會經濟利益的多元化以及組織形式、生活就業(yè)方式的多元化,使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變得格外活躍,許多負效應也給一些黨員的思想觀念帶來了沖擊,從而導致了部分黨員信念弱化、動搖乃至缺失。有的黨員背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一些黨員領導干部經不起權利、金錢和女色的考驗,打了敗仗,給黨的事業(yè)造成嚴重損失。河北省國稅局原局長李真,貪污受賄被判死刑,他在反思犯罪根源時說:“人可以沒有金錢,不可以沒有信念,喪失信念就要毀滅一生。”信仰對于共產黨員來說,是何等的重要!堅守信仰,堅定共產主義信念,人生就不會迷失方向,黨的事業(yè)就會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就會蓬勃向上,充滿希望。
如果你不是一名黨員,只是一個普通的公民,也不信仰什么主義。那么,朋友,信仰我們民族文化吧。中國傳統(tǒng)思想、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營養(yǎng)豐富。特別是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其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觀念、仁愛觀等影響著中國和世界。讀一讀品一品我們民族先賢們的智慧結晶,儒家學說的經典《論語》、《孟子》等等,你的人生會得到升華,生命會陡增高度和亮度。就會知道我們之所以被稱作中國人,不僅僅只有黑眼睛、黑頭發(fā)、黃皮膚,而是因為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的言行,甚至我們的一舉一動都透露著我們民族的密碼,那就是我們民族的血液里,始終流淌著儒家的思想元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呼”,“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過而不改,是為過矣”,“言必行,行必果”,“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百善孝為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等等等等,無不展現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美德,閃爍著人類文明的光芒。現在,中國在全球88個國家和地區(qū),已經建立282所孔子學院和272個孔子課堂,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儒家文化正以她充滿智慧哲理的思想、源遠流長的歷史和無與倫比的魅力為全世界人們所接納。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碩果累累。作為中國人,有如此輝煌的歷史文明,應該感到幸運和自豪。我們應該為這一文明這一文化的延續(xù)和光大,盡一份心,出一份力,做一個名副其實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如果你或者文化水準的限制,或者忙于世事,或者在紛繁浮躁的社會環(huán)境里,不能靜下心來品讀體會儒家學說的深邃,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陶冶。那么,選擇一種宗教,作為人生的寄托和歸宿,也不失為一種聰明的選擇,這絕對是一種生命的智慧。宗教信仰由來已久,在地球上已有幾百萬年的時間了。尤其經歷了幾千年社會發(fā)展,在教育、科學、生產力都有相當高的發(fā)展的現代社會中,宗教不但沒有消滅,反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廣泛,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宗教對人生的鼓舞與振奮具有無比的力量。宗教可以使內心滿足與安定,凈化人生,使人對未來具有信心與希望,使人可以過著一種較合理、高尚的生活。無論什么宗教信仰,其實都在勸人向善,做善事,有善心,要心清凈。我們的社會之所以出現是非混亂,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盛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人信仰真空,缺乏一種宗教信仰上的人文關懷。向善的人心態(tài)自然平和,人生也就多一份淡然,少一些煩惱,增一層境界。譬如佛教,魯迅就說過,釋迦牟尼真是大智,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答的問題,他居然早已明白的啟示了。恩格斯說,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辨證思維才成熟。辯證法最初來源于佛教。康有為說,佛學之博大精微……雖有圣哲,無所措手,其所包含,尤為深遠。等等。這些先賢哲人對于宗教的認知和感悟,對于我們正確認識宗教,具有深刻的啟示作用。宗教,對于我們開啟人生智慧,打開另一扇心窗,把持住自己,不被不良的習俗風氣左右,保持一顆平等,善良,清凈、平和之心,無疑具有啟蒙和向導的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利益關系多樣化,必然帶來社會思想、價值觀念日益多樣化。人類社會思想文化領域的多樣化,信仰的差異化,是一種正常狀態(tài)。社會思想的多種多樣,有利于促進思想的解放,激發(fā)起社會的活力,推動理論、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創(chuàng)新。當然,社會思想的多樣化,信仰的多樣化,必須以有序化為前提。雜亂的、無序的多樣化是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和社會發(fā)展的。如果一個社會缺乏統(tǒng)一的價值導向,社會運轉就會陷入混亂,或者陷入停滯,社會發(fā)展就會受到影響。針對當今社會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道德觀念更加多元多變的新情況新挑戰(zhàn),要充分挖掘利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引領社會思潮、弘揚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風尚方面的積極作用,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因此,社會思想和個人價值追求的多樣性,是在社會價值導向一元化、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前提下,實現多樣并存、一元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