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芝
【摘要】 新課程把“問題解決”貫穿到小學數學教學各個學段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應關注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及發(fā)揮學生間合作交流的作用.
【關鍵詞】 小學數學;提高;解決能力
新課標明確提出,小學數學的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fā)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應關注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及發(fā)揮學生之間合作交流的作用.
一、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促思,疑能激趣”. 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fā),引發(fā)新舊知識沖突;可以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游戲等;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引出問題;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作為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知識、生活實際,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各種問題情境, 引發(fā)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和困惑, 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和解決問題的動力,再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自主學習,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時,首先,讓學生回憶一下學過哪些物體的體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 接著提問:“那你認為圓錐的體積可能和哪一種物體的體積聯系比較密切?(圓柱)為什么?”再讓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你猜圓柱體和圓錐體的體積可能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通過回憶已學過的知識,猜想,引出疑問:“同學們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 接著教師提供一些學具(如等底等高的圓錐、圓柱容器、水或者沙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驗證猜想結論的過程,最后通過實驗與討論得出圓錐的體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 像這樣,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猜測,并對自己的猜測進行驗證,自主發(fā)現規(guī)律,總結知識,在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及思維能力.
二、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
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學生在課堂上所獲得的知識,只有回到實踐中去運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才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標也指出:“通過實踐活動,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驗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獲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 ”正因為如此,數學教學應該積極地挖掘生活中蘊含的、生動的數學教學素材,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課堂觀,把平時生活中常見的事例引入到數學教學中,同時積極地開展數學課外活動,讓數學走進生活,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這樣做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知識,又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這一原理時,教師可以舉出幾個生活中應用三角形穩(wěn)定性的常見的例子,如自行車的大梁形成的三角支撐、高壓電線桿的支架、有些屋頂的支架等. 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典型案例,這樣舉例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起學生的共鳴,也能讓學生明白,原來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進而學會留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小細節(jié)中發(fā)現數學問題,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看問題.
數學應用意識是每名學生所必須具備的,只有提高了數學應用意識,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比較基礎,主要還是從數和形來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 這些正是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找出各種實物,從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入手,將那些抽象的理論變成具象的實物,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讓學生真正認識數學,學好數學.
三、合作交流的應用
課標在“問題解決”目標中指出:“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還指出“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經歷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嘗試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 在實施合作交流學習中,教師應發(fā)揮主導作用. 平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交流習慣,除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外,還應尊重發(fā)言的同學,學會傾聽,學會在交流中思考,思考自己的想法及別人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在合作交流學習的組織中還要注意,合作交流學習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忽視其實效性,否則,起不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會得不償失.
合作交流的形式很多:同桌、小組、班級,甚至可以自由找同學合作交流. 在合作交流學習時應先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進行科學合理安排,適當進行分組、分工,周密有序地組織. 例如,在教學圓柱體的表面積中的側面積計算公式時,教師提前將班上的同學進行分組,以每小組4~6人為標準,讓每個小組制作一個圓柱體的模型,然后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怎樣才能算出圓柱體的側面積?讓各小組展開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探求計算方法,有些小組可能就會垂直剪開圓柱體的曲面,然后發(fā)現其實曲面就是一個長方形,那么面積公式自然得出,就是底乘寬,也就是底面周長乘高.
通過合作交流,可以幫助學生互相整合信息與資源,增進他們之間的相互了解,加深同學之間的友誼. 合作交流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借鑒別人已經總結出來的學習經驗和成果,可以將一項較重的任務分擔給幾個人完成,這樣就能夠使學生快速地掌握教學內容,并且在與同學的互幫互助、交流下,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取知識,這樣得來的知識會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象,在合作交流學習中,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