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術教學過程廣泛的觀摩先人或者他人的作品,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視覺感受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升他們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yǎng)。在現階段的美術教學過程中由于我國美術館和博物館資源比較匱乏,以至于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及時的運用原作去引導學生,久而久之,我們往往就忽略了原作觀摩的重要意義。本文從原作觀摩的重要性出發(fā),來具體闡述它的意義,既有利用學生了解作品精神層面的東西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去“師造化”,就這一點本文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美術教學;原作觀摩;“師古人”;“師造化”
觀摩,即指相互學習,相互交流。本文的原作觀摩,是指的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利用美術館或者是收藏展引導學生對前人或者是同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進行拜讀、揣摩,使其獲得審美感受,從而來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yǎng)和自身的繪畫水平。
眾所周知,學習繪畫的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要對一些優(yōu)秀的作品進行觀摩。通過觀摩這些優(yōu)秀的作品,不僅能能獲得身心的喜悅,而且通過可能更好的了解這些作品“內部”的一些東西。對于美術教師來說,如果能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運用理論與觀賞相結合的辦法把自己的課堂偶爾能搬到博物館或者是收藏展,通過講解和觀摩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我想學生應該會獲益匪淺,也會成為美術基礎教育的重要手段。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象征之一,她可以映射出每個朝代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水平,是民族文化發(fā)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支流;除此之外,通過對美術作品進行鑒賞可以提高人民的審美意識,增強人民對“美”的深刻理解。
早在一百多年前,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口號,可見美術教育的重要地位??墒?,現階段的美術教育卻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原作觀摩的風氣越來越淡,這些問題最大的根源就是在美術教育或者研究中缺少體系。以我本人的親身感受來說,每次駐足在前人優(yōu)秀的作品前時,結合自己以前所學到的理論知識總能喚起內心的一些東西也總能找到創(chuàng)作的某些靈感。美國波士頓大學藝術史系教授白謙慎在他的《私人收藏與美國的藝術史研究》一文中曾經說過“中國藝術研究中重原作觀摩的風氣越來越淡了”。他本人在培養(yǎng)自己的學生時,會更多的利用博物館的收藏和私人藏家藏品,所以他總是把自己的課堂搬到一些博物館和私人藏家那里去,旅居紐約的知名收藏家王季遷先生那里就是他和他的學生經常光顧的地方。我想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有條件,我也會把一些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的藏品展當作我的課堂,充分利用這些東西不遺余力的把知識傳遞給我的學生,因為我深知原作觀摩的重要性。
一、只有通過觀摩原作才能讓學生不光了解作品表面上的含義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作品深處的意思,了解作品精神層面的一些東西。把觀摩中的作品放到整個藝術史中,對比每個朝代或者國家不同的繪畫風格和不同的藝術流派之間的差別這樣會使他們更加清晰的理解藝術發(fā)展的過程,同時也會真正的領悟到什么是偉大的作品,他們偉大之處在哪里?什么是優(yōu)秀的畫家,他們的優(yōu)秀之處在于哪里?他們的創(chuàng)作動機是怎樣的?他們的成長經歷如何?他們在各自的作品中是如何體現自己的用筆、用色、是如何在繪畫的過程中來表達自己某種情感的?這些只有通過原作才能和作者更好的進行對話和溝通,在這里作品本身就起到了一個橋梁的作用,學生只有通過它才能隔空和作者進行交流,從而獲得某種精神感受。
二、只有通過原作觀摩才能帶給學生巨大的精神感觸。博物館或者是收藏展展出的一些優(yōu)秀的作品,無論是“鴻幅巨制”還是“只言片語”,都會更人深刻的藝術沖擊力,這是印刷品所無法替代的。所以我想我們的學生如果過于依賴課本或者一味的去琢磨印刷品上面的一些東西,那么他們只能做一只井底之蛙,因為他們永遠跳不出自己畫的那個“圈”。如果我們的美術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一些機會去了解原作觀摩原作,我想應該可以彌補我們美術教育過程中的一些缺陷。陳丹青先生也在自己的《退步集》中提到過:“印刷品雖便于流傳,然其大弊是無序,每本畫冊的獲取途徑、翻閱過程,隨意性、偶然性太大了,久而久之,乃無形中構成幾代人蕪雜混亂的美術史觀,以致無所謂史觀,只是對一兩位畫家發(fā)生偏愛,有點無面,散亂無序。其結果,是我們的個人經驗總難在整體文化背景中尋獲恰切的位置?!蔽覀兠佬g教師要正確地去引導學生合理的利用手中的教材和印刷品,但是不能過分的去依賴它們。如果過分的去依賴就會帶來很大的局限性,就會使學生的眼光永遠固定在那一個“點”上,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如何將這個“點”轉化成“線”,最后把這條“線”轉變成“面”就成為教學的難點和重點,本人認為只有把一些美術館和展覽搬到自己的課堂當中,并且與教材相結合才能達到這種“面”的效果。
三、我們都知道,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不僅要賞心悅目更重要的是要打動人心。我們在欣賞一幅名作時,不僅要注重作品表面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其中的內涵。只有對原作進行很好的觀摩和分析才能得到一些正確的信息,比如說通過賞析某些作品,我們可以了解當時作者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當時的物質文化發(fā)展水平、當時的民風民俗,換句話說也就是要通過作品的外在形式來感受那個社會的各種狀況。比如說,八大山人的花鳥畫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他畫的物象的眼睛都幾乎是白眼向天的,他的這種獨特的畫法就來自于他獨特的生活經歷,這些經歷和他所處的社會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在教授學生的過程中如果單靠講解這些讓學生去記憶也是可行的,但我想如果能在教學過程中一邊進行講解一邊讓學生去觀摩作品,我相信將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北宋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汴京當年繁華的真實寫照,反映的是北宋經濟的繁榮。畫面上的藝術形象帶給人強烈的藝術感受,這種感受是任何語言都表達不出來的,只有通過原作觀摩才能獲得。
四、原作觀摩有助于我們的學生更好的“師造化”。學生通過觀摩原作可以很清楚直觀地去吸取作品的優(yōu)秀之處,比如說筆法、構圖等等,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他們把這些優(yōu)秀的東西與自身的經驗相結合從而轉變?yōu)樽陨淼囊恍〇|西。我想這也應該是我們在教學中運用原作觀摩這一教學方法的最重要的目的吧!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激發(fā)學生去學習前人而且又要讓學生把握好學習的“度”。在“師古人”的過程中,學習描寫對象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解決好怎么畫而不是畫什么這一主要的學習目的,使觀摩成為手段而不是目的,從而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總之,在這個社會和文化都在發(fā)展的時代,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是附著在思想上的。隨著時代的潮流,形式也許會變但是思想給人的啟發(fā)卻是長遠的。本人認為美術教育要立足于本時代,要面向社會面向未來。美術教師既要教授基本的理論知識,又要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不能把知識只局限在課本上或者是課堂上,要引導學生“走出去”,結合自身的實際,充分利用博物館和展覽館等這些“第二課堂”,從而為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情操做出不懈的研究和努力!
【參考文獻】
[1]白謙慎.私人收藏與美國的藝術史研究[J].中國書畫,2014(01):4—7
[2]陳丹青.退步集[C].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張凱莉.從美術作品的觀摩反觀園林教學中的實例分析[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08
作者簡介:葛麗敬,女,1985.10出生。山東聊城人,現就職于長江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學院。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美術學。